北京市政協十四屆二次會議將於1月20日上午開幕。1月19日下午,市政協委員陸續報到。新京報記者來到會議期間政協委員開會、生活的場所——北京國際會議中心和北京五洲大酒店進行探訪。
1月19日,北京國際會議中心,工作人員正在布置會場。新京報記者 李木易 攝
在北京國際會議中心二層的第一會議廳,工作人員正在進行會場布置,這裡可以容納2000餘人,會議期間是大會發言等會議和活動的舉辦場地。會場莊嚴肅穆,燈光看起來更加明亮柔和。會場室溫還將根據天氣情況實時調整,在保證環境舒適的同時,實現節能環保。
在北京國際會議中心,包括新京報千龍網「兩會」訪談間在內的媒體訪談間已經搭建完畢,市政協委員將在這裡就市民關心的問題接受媒體採訪。
1月19日,北京國際會議中心,工作人員正在擺放桌椅。新京報記者 李木易 攝
在會場的提案錄入組,14位工作人員正在對提案進行收集整理、錄入和校對。據北京市政協提案委副主任、大會秘書處提案組組長張淼介紹,截至1月19日15時,大會秘書處提案組共收到提案781件,其中,委員提案642件,占82.20%。黨派提案50件,占6.40%。團體提案25件,占3.20%。界別提案48件,占6.15%。專委會提案16件,占2.05%。
「委員履職積極性非常高,提案數量比同期有了一定增長。」他說,已經有25個界別提交了提案。近幾年,北京市政協注重提高提案質量,目前,幾十家提案辦理部門已經來到現場及時分析提案,研究會辦意見。
市政協委員報到,高質量發展、冰雪運動等受到關注
1月19日下午,各界別政協委員到達駐地,正式報到,為即將到來的大會做相關準備。
記者在委員駐地現場看到,許多委員攜帶行李而來,未來幾天中,他們將駐紮會場,在各個領域發揮參政議政的職能,為北京未來的發展建言獻策。
報到現場
各界別委員先後抵達
1月19日下午2點開始,此次政協委員駐地現場,開始有委員陸續到達。雖然遇到降溫天氣,但駐地大廳一片熙熙攘攘,眾多委員在這裡匯聚。
據了解,本次政協會議有700多位委員參加,涵蓋科技、文體、經濟、農業、教育、醫藥衛生等各個領域。記者看到,報到之後,不少委員走出房間,在大廳匯聚,交流各自調研經驗和故事,許多今年新增補的市政協委員首次參加會議,他們會向「老委員」取經,而「老委員」們也會向他們傳授經驗,交流進行深入細緻調研的方法。
1月19日下午,五洲皇冠國際酒店,委員們到駐地報到。新京報記者 李木易 攝
今年第一次參加會議的市農業界別政協委員、北京市政協農業和農村委專職副主任張永廷介紹,他雖然是第一次參加政協會議,但過去長期做農業工作,對北京市種業之都建設、農業中關村打造等都較為熟悉,這也是他今年關注的重點。
記者注意到,委員們關注的領域涵蓋城市發展的方方方面,同時大多又是各個領域在發展中的熱點、痛點和難點,如文藝界別政協委員、國家一級演員魏春榮注意到,戲曲舞台藝術總體較為脆弱,承載力和容量逐步下降。一些傳統劇目呈現不同程度的退化,聯動機制不完善等,因此她建議,可以參照「青年京劇演員的大會」模式,由北京文旅部門統籌,舉辦崑曲演員展演,全面建立並推行人才評價體系,豐富「大戲看北京」的劇目及看點。
城市發展
如何讓城市宜居宜業
作為超大城市,如何實現高質量發展,持續提升城市治理水平,讓城市更加宜居宜業,是許多委員共同關注的焦點。
新聞出版界別政協委員、北京印刷學院原黨委書記高錦宏表示,今年主要關注民生的細微之處,比如停車收費等問題。「疫情之後,一定要重視民生,讓老百姓有更多的獲得感,切實感到政府在為大家辦實事。」他說。
科技界別政協委員、北京市建築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徐全勝表示,城市的高質量發展,需要大量高質量的基礎建設來支撐,作為建築設計領域的從業者,他帶來了眾多優化城市空間、豐富城市功能的建議。
記者注意到,多位委員今年的提案都和高質量發展有關,如對外友好界別政協委員、中國國際貿易中心有限公司黨委書記吳相仁,今年將帶著《關於進一步提升北京市國際交往中心城市功能建設的提案》走進會場。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北京市委員會和北京市青年聯合會界別政協委員、北京市工商聯副主席黃孝斌則帶來了《關於深化全市綜合執法數字化改革創新,助力首都高質量發展的提案》。
農工黨北京市委界別政協委員、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副總工程師王東告訴記者,他今年重點關注美麗北京建設中的問題。「從綠色北京到美麗北京的轉變,契合美麗中國建設的要求,也是北京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中的重要工作。」他說。
1月19日下午,五洲皇冠國際酒店,特邀界別政協委員到駐地報到。新京報記者 李木易 攝
社會關切
一老一少受普遍關注
當今社會中,養老問題一直是備受各界關注的話題,隨著老齡化的日漸加劇,養老問題也愈加突出,今年的會議上,多位政協委員帶來了養老相關的提案、建議。民建北京市委界別政協委員、民建北京市委常委、民建北京市委醫藥健康委員會主任、北京朝陽醫院心內科副主任盧長林建議,打造有溫度的便捷養老服務,把養老服務的實際內涵融入老年人的家庭和社區,把養老服務融入他們習慣的家庭環境中,讓老年人與社會關係緊密相連。文藝界別政協委員、北京語言大學孔子與儒家文化研究所所長方銘認為,養老是一個倫理問題,他建議重視家庭倫理,建設一些養老社區,鼓勵老年人和後輩住在一起,老人、後代和社會彼此包容,形成養老合力。
老年人吃飯問題是許多委員關注的焦點,中國民主同盟北京市委員會界別政協委員、國家發展改革委經濟體制與管理研究所城鄉與區域統籌發展體制室主任王喆帶來了《關於加強發揮網際網路平台優勢助力養老送餐的提案》。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障界別政協委員、中國勞動關係學院酒店管理學院執行院長許艷麗則帶來了《關於養老助餐服務需紓解老年人吃飯難問題的提案》。
和「一老」相比,「一少」也同樣受到多位委員的關注。醫藥衛生界別政協委員、北京回龍觀醫院精神科主任醫師李獻雲告訴新京報記者,今年她帶來了《關於醫校共建促進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提案》。科技界別政協委員,聯通資產運營有限公司總經理、董事杜永紅今年重點關注的問題是教育場所的照明衛生安全。她告訴記者,他們前期做了大量的調研和分析,發現當前教育場所的照明衛生標準還不完善,而照明直接關係著青少年的用眼衛生、視力健康等問題,不規範的照明設備可能產生紫外、藍光、頻閃等潛在危害,她建議,通過制定地方標準、利用信息化手段等,提升教學場所照明衛生水平,保障青少年兒童的視力健康。
1月19日,五洲皇冠國際酒店,兩名前來報到的北京市政協委員在接受媒體採訪。新京報記者 浦峰 李木易 攝
時事熱點
旅遊冰雪等成熱點話題
入冬以來,冰雪話題越來越成為大眾關切的熱點時事,記者注意到,在報到現場,冰雪旅遊、冰雪運動等也是許多委員談論和交流的話題之一。
北京擁有豐富的冰雪運動資源,尤其是冬奧之後,許多冬奧場館都得到開發利用,成為支撐冰雪運動、旅遊的熱門打卡地,吸引了很多遊客,也成為冬日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民主同盟北京市委員會界別政協委員、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電子信息工程學院院長曹先彬帶來《關於充分挖掘利用冬奧場館資源、打造冰雪體育創業孵化器的提案》。
近一段時間,哈爾濱冰雪游持續火熱,引發了各地文旅爭相「出圈」。杜永紅表示,年輕人喜歡更豐富多樣的文化生活方式,近年來興起的冰雪運動、冰雪旅遊即是其中之一,北京也擁有豐富冰雪資源,如何更好利用這些資源,讓新興的文化活動潮流真正為城市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還是要依靠社會各個層面的共同努力。
冰雪不僅帶來了文旅發展的契機,也為城市治理帶來新的問題。這個冬季,北京的大雪中,農業界別政協委員、中國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教授芮玉奎關注到了融雪劑的問題,他建議進一步落實相關國家標準,進行更加完善的技術指導等,同時推廣更加多元的除雪方法,將融雪劑的危害降到最低。
北京市人大代表報到,科技創新、災後恢復重建等話題受關注
1月19日晚7時,參加北京市十六屆人大二次會議的代表陸續到會場報到。來到會場,代表們向新京報記者介紹了今年關注的話題、帶來的建議。
代表們的關注點既覆蓋北京推進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災後恢復重建等重大議題,也有慢行系統、垃圾分類等城市治理的關鍵議題。還有的代表關注經濟社會發展議題,提出與「銀髮經濟」有關的建議。
1月19日晚,北京會議中心,北京市人大代表陸續到駐地報到。新京報記者 陶冉 攝
多位代表圍繞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準備建議
推進「四個中心」功能建設是北京市堅持城市戰略定位的一件大事。今年的人代會將審議《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條例(草案)》,多位代表圍繞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提出建議。
「我最關注人工智慧。」市人大代表、北京理工大學計算機學院副院長李冬妮在接受新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近年來,我國人工智慧產業在數據、算力、算法、應用場景等領域均取得重要進展,行業競爭力穩居全球第一方陣。
李冬妮說,根據工信部2024年1月發布的數據,我國人工智慧企業目前已超過4400家。從區域分布看,北京、長三角和珠三角的人工智慧科研活動和科技企業最為集中,產業集群效應明顯,是我國最有可能建設成為具有全球競爭力人工智慧產業集群的地區。其中,北京集聚人工智慧核心企業、研發力量和頂尖人才,在核心算法、理論研究、基礎設施等方面優勢明顯,多項指標領跑全國,擁有得天獨厚的人工智慧發展要素。
「不過,當前也存在一些制約北京市人工智慧產業發展的因素,例如,人工智慧應用場景有待成熟完善、部分研究與應用存在同質化傾向、人工智慧高端復合型人才緊缺、人工智慧特別是大模型的研發和應用有待進一步加強監管等。」李冬妮建議,推動人工智慧企業和行業領軍企業高效協同、深度融合,加大力量建設高質量應用場景和高質量行業數據集。依託北京市創新潛能和資源優勢,結合政務、金融、醫療、文旅等優勢領域打造示範場景。面向製造業等傳統行業,將順義等區域優勢與天津、河北的製造底蘊相結合,建立京津冀場景建設與應用聯合體,加快人工智慧研發成果落地應用。
市人大代表許澤瑋關注在推進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時的人才引進問題。「要解決人才的後顧之憂,就是要保障好他們的生活需求。」許澤瑋說。
此外,他還提到了科技成果轉化的問題。許澤瑋說:「如何界定科技成果的權屬,這涉及劃分科技成果的比例的問題。完善相關政策規定,既鼓勵科學家創業,又能讓科研院所有所收益,更好促進科技成果轉化。」
關注經濟發展議題,有代表提出延續惠企政策
經濟發展話題備受代表關注。1月15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發展銀髮經濟增進老年人福祉的意見》。有代表圍繞「銀髮經濟」提出建議。
「看到新聞里說『銀髮經濟』,我對自己的建議更有信心了。」市人大代表柳春英是一名社區書記,她提出,現在針對老年人的一些服務措施還是不到位,特別是安全出行方面。
「比如老年人如何代步出行、如何養老等方面。我們現在已經有了一些養老驛站,那可不可以再通過『物業+養老+家政』等方式讓老人的養老有多種形式?」柳春英說,這些問題都是老人們經常向她反映的,她在總結、調查後形成自己的建議。
還有的代表提出,惠企政策可以繼續執行下去,助力經濟社會發展。許澤瑋代表提出,過去幾年,一些企業的生產經營受到了影響,這些影響還沒有徹底消除,「比如階段性緩繳社保等減輕企業負擔的政策,可以接著繼續執行,讓企業負擔輕一點,讓經濟恢復發展得更快一些。」許澤瑋說。
1月19日,北京會議中心,市人大代表許澤瑋接受記者採訪。新京報記者 陶冉 攝
代表提出,災後重建過程中要做好規劃設計
「23·7」極端強降雨災害發生後,按照黨中央要求抓好災後恢復重建,成為去年下半年一項重要工作。這一話題,也受到參加本次大會的市人大代表的關注。
市人大代表、北京市市政工程研究院副院長田春艷提出,裝配式建築的技術比較成熟,有很多應用場景,例如在門頭溝、房山的災後重建中有的建築需要加固、有的需要重建,那麼在農村房屋的重建中就可以採用多種形式的裝配式建築,其中的關鍵環節是保證或者提升房屋設施的韌性。
田春艷表示,在災後重建過程中還要做好規劃設計,「我們不僅要考慮水災的發生,也要考慮其他的災種險種,比如地震。在災後重建過程中還應重視工程質量,嚴控工程質量的環節做到要求更高。」
「重建完成後,還需要對設施進行定期監測,」田春艷說,「比如道路恢復之後,其地質條件可能因為降雨的影響含水量比較高,可能出現路基沉降,從而帶來道路塌陷風險。」她建議,可以採用先進的技術手段進行間斷性的探測,保證設施的安全,提高韌性。
市人大代表,北京市第十五屆人大城市建設環境保護委員會委員,永定河流域投資有限公司黨總支書記、董事長孫國升提到,「23·7」極端強降雨災害,暴露出北京山區村莊基礎設施抵禦自然災害能力比較弱,建議結合災後恢復重建工作及沿線百姓訴求,因地制宜,精準規劃設計,推動落實沿線村莊防洪功能、污水治理、戶廁改造、供水設施改造、村莊清潔、清潔取暖等基礎設施建設。
代表關注慢行系統建設、垃圾分類管理等城市治理話題
田春艷還就北京這樣的超大型城市慢行系統建設提出建議。她告訴記者,自己在與同事的聊天中發現,很多人平時騎自行車上下班通勤,騎行的過程中會遇到慢行系統存在斷點、不連續而導致的安全問題,這引起了從事市政基礎設施工作的田春艷的注意。
田春艷認為,城市慢行系統建設是一個長期、持續的過程,涉及基礎設施的改造更加需要有投入、有立項、有施工、有完成,需要較長的時間去不斷完善。對完善過程中暫時出現的安全問題,應該通過過渡性的措施和辦法去補齊。
「比如,在穿越環路時,一些立交橋下面還存在不連續的騎行道和人行道,如果暫時難以連通,可以通過設置標誌和標線作為輔助,保障行人安全。」田春艷說,又如,一些立交橋和地下通道的標識可以設置得更加詳細、具體,方便外地遊客和本地居民。此外,目前城市空間中的電動車和行人的空間仍有衝突,在有條件的地方可以嘗試再做一個區分,增加安全性。
此外,田春艷認為,應該讓全社會都認識到慢行系統的重要作用,無論是否開車,大家都應該認同慢行這樣的出行方式。
除此之外,垃圾分類等話題也受到代表關注。
市人大代表、石景山區金頂街街道辦事處副主任楊朝霞今年帶來了垃圾分類方面的建議。她解釋,自己本身就在街道工作,發現垃圾分類還有需要改進的方面。
來源/新京報
運營編輯/劉茜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