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雲哀嘆:在中國,反而在老年大學,倒使藝術教育回歸了本質

2019-10-31   吉他范兒

文章來源:音樂與生活

文丨巴赫媽媽

近日,在國際校長聯盟大會上,馬雲發表了一席引人深思的言論,雖然有點調侃的味道,但也近乎是是一種哀嘆。


馬雲在演講中說道:藝術是關乎生命審美的教育,但是在中國,藝術更多是謀求生存的教育,孩子們學習藝術,很多人學習藝術,還是只是為了考大學,找一份好的工作,我現在發現,反而在老年大學,倒使藝術教育回歸了本質。

同時,馬雲呼籲應該將藝術教育資源更多的供應給資源匱乏的鄉村、以及藝術教育不到位的幼兒園。

作為曾經的教師團隊一分子,馬雲更是替昔日同行發出呼聲,全世界都應該鼓勵優秀的人才進入師範學校學做老師,讓老師真真正正成為待遇最好的成功職業。

除了馬雲,著名的音樂人劉歡也非常重視藝術教育,他曾在某檔訪談節目中就表達了對國內音樂教育現象過於功利化的痛惜。

他在訪談中痛心地談到,中國音樂教育存在很強的功利心,很多家長認為如果學音樂不能給升學加分,那就不學,或者如果學了就要學出名聲,要往演奏家的方向學。

如此不健康的兩個極端音樂教育只會讓我國的藝術教育離本質越走越遠。

1

音樂不應是帶來名利的工具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家長會給孩子報一些興趣班,花錢花時間培養孩子,就是希望自己家孩子能夠學出一門本事。比如說,孩子學鋼琴,就希望能夠考個十級以後走鋼琴家的路或者能在中考、高考中利用特長生優勢加分,最後邁進理想的學校。

然而事實上,孩子學到最後能成功走這兩條路的少之又少,於是很多家長開始抱怨,當初花了那麼多錢給他學鋼琴真是浪費!

帶著強烈的目的性去學藝術,去學音樂,一旦達不到預想效果,就會感嘆藝術無用,這樣功利化的心理真的非常「目光短淺」。不可取,勢必走不長遠!

音樂教育不應是學了就能賺錢的工具,它的本質作用是幫助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感受快樂,感受美好,開發智商與情商,更好的與這個世界交流。

古今中外,很多名人雖然不是藝術從業者但是他們也都學習了音樂,比如物理學家愛因斯坦會拉小提琴,中國飛彈之父錢學森會彈鋼琴,德國物理學家普朗克鋼琴和管風琴...

各行各業喜歡音樂的人不計其數,即使不走音樂這條路或者沒有沾音樂的光,他們仍然喜愛和享受著音樂。啟迪他們的智慧,滋養他們的心靈。

2

讓孩子在音樂的世界感受美好

除了追求考試升級、成名成家之外這些功利性的目的之外,很多家長還沒想清楚為什麼要讓孩子學習音樂呢?

1、學的是一種思維方式

音樂培養了一種開放式的思維方式。音樂本身具有多樣性,孩子們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激發出想像力,在放鬆的環境中培育出創新能力,引導音樂聯想的產生與延續。

在想像力提升之後,孩子們的思維不會再局限於狹小的範疇內,反而能得到思維桎梏的解放,升華自身情感。

2、學的是一種審美能力

有人說,從小學習音樂的孩子會有一種特殊的氣質,這是因為音樂是一種直接且情感濃烈的藝術,也是交流感情、傳遞思維的重要方式。

通過欣賞優秀的音樂作品,孩子們能夠增強對「美」的感悟,從而提高審美能力。在優秀音樂作品的薰陶下,學生的內在氣質與自身涵養都會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提升,積累自身的文化修養。

音樂是人類共同的語言,通過音樂入手去接觸藝術是孩子主動性最高、效果最好的途徑。

通過音樂培養情操、鍛鍊敏銳的思維能力、具備更全面的能力和素質才是音樂教育的本質。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