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國夯土建築一大奇蹟,國家級文物,福建省華安大地土樓群

2019-12-30     視覺秀旅遊

大地土樓群,位於福建省漳州市華安縣仙都鎮大地村,由二宜樓、南陽樓和東陽樓組成,均為蔣姓祖孫在清朝中葉所建的大型住宅,是古代中國夯土建築一大奇蹟。1996年11月,二宜樓被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3月,東陽樓被公布為華安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5月,南陽樓被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地土樓群的選址,是中國傳統「風水」建築規劃理論的體現。土樓群背倚杯石山、娛蚣山;前瞻大龜山,遠眺九龍嶺,峰巒疊嶂,四季滴翠;左有獅仔山逶逸跳躍,以達摩岩作為山名;右邊金面山、虎行山相攜叩伏,玄天閣金碧輝煌。兩條小溪澗匯流於二宜樓前,曲折迂迴,形如玉帶。其擇址呈現出幾何學圖形。樓群的建築平面布局獨具特色,防衛系統構思獨創,構造處理與眾不同,建築裝飾精巧華麗,而且山水環境宜人、人文景觀豐富,總體布局貫穿以人為本,天人合一的思想。


二宜樓;被譽為"土樓之王"的二宜樓[1] 建於清乾隆五年(1740年),是目前保存最為完好,歷史價值最完整的土樓之一。其占地面積9300平方米,屬於雙環圓形土樓,外環高4層,內環1層。整座樓分成16單元,共有房間213間。其中4個單元是作為共用的門、梯道及廳堂,餘下的12個單元為住戶,每個單元均有獨自的樓梯上下,是福建省兩大民系--客家民系、福佬民系之福佬民系地區單元式與通廊式有機結合的典範。


"二宜"寓意"宜山宜水,宜家宜室",融歷史學、地理學、建築學、軍事學、哲學、美學和民俗學為一體,整個建築追求天地人和諧的統一,是中國傳統風水理論的一大實踐。樓內共存壁畫226幅,彩繪228幅,木雕349件,楹聯163副,內容有花鳥、山水、人物等,在福建土樓是獨有的,在中國民居中亦屬罕見,堪稱民間藝術寶庫、土樓文化傳承典範。

南陽樓;位於二宜樓東南側,相距約150米。建於清嘉慶二十二年(1817年),比二宜樓遲建47年,系二宜樓建造者蔣士熊之孫蔣經幫所建。因為以二宜樓為藍本,所以二宜樓建築設計方面的優點特點都被吸收,讓他成為二宜樓的縮影,其木雕、石刻用材方面較之二宜樓更勝一籌。南陽樓坐東南朝西北,占地3100平方米,設4個單元,每個單元均為7開間,共有房間96間。南陽樓是福建圓形土樓中最講究樓外周邊景觀環境的土樓,也是在福建土樓中唯一利用外景和人為建設外景互動的樓,之所以能把福建土樓博物館設立於此也是她的唯一無樓可比性所在。它不但門前有青山綠水的遠景和日月輝映的中景,而且樓後有依山而建的後花園,樓內設計亦極其講究唯美與舒適。

東陽樓與南陽樓陰陽相濟,共成"天圓地方"之意,位於南陽樓西側,建於清嘉慶二十二年(1817年),系二宜樓建造者蔣士熊之孫太學士蔣宗杞創建。

它是一座巨型的生土方樓,背靠獅子山,意含"獅子踏印"。它坐西北朝東南,占地2200平方米。整個建築呈前低後高,等級分明,為內通廊式結構。門牆由十分堅固的細磨花崗岩砌成,主樓有住房36間,廳4個,兩翼各建護厝平房共15間,(左八間)為廚房和餐廳,每間使用面積已達15平方米。兩邊護厝各開前後門,前門與大門並列成三門,後門通向廁所。二條橫向通廊將上廳下廳和廂房分隔,橫廊兩端開小門通向廚房餐廳,已較好地解決了蒸炒和炊煙對住房的干擾。

東陽樓房間橫向偏窄,廂房2.5米正間僅2.8米,深度也不一,有的5.9米有的4.5米,但無壓抑感,因為房子層高達3.8米。由於樓層較高,樓內使用了二節曲梯,二層住房的窗戶寬度達1米×0.6米,護以木欞,牆上不見槍眼,這是東陽樓與其他土樓最大的不同。用現代的觀點來看,他們的建築思想不再圍繞著防禦,而追求廳大,廚房大,衛生間大、住房小的"三大一小"的居住舒適性,這在一百年前的華安山區出現,在山區的民居建築史上可算是一次革命。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yIrVG8BMH2_cNUg4Pw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