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則服務員打包客人剩下河粉被開除的消息,在網絡上引發熱議,不少網友都認為情節沒有那麼嚴重,不至於到開除服務員的地步。不過也有人認為,管理就是管理,規定就是規定,不要以弱者來規避規則。
事實上,很多酒店、餐館都會加入這條規定,因為考慮到顧客的感受,如果發現了有服務員私自打包剩菜,會被誤以為是店家回收利用,極有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信任危機。
在這件事件中,服務員打包的是自助餐當中的一整盒河粉,先不論這是否是開封過的,即便是開封過的,也不能隨意拿走,因為在酒店的規章制度當中明確寫道了:偷竊酒店或他人財物,屬於乙類過失,一次性扣100-200元並降職降薪。
之所以這樣規定,就是因為允許員工帶走客人的剩餘食物,有很大幾率會出現員工將自助餐的自助食物,悄悄打包帶回的現象,而如果為了所謂的"人性化",增加監管力量讓員工攜帶剩餘食物,那麼不僅需要花費更大的人力物力,同時還可能出現更多問題。因此,從源頭上進行解決,即不允許帶走酒店食物,不管是否是顧客剩下的,這樣的方法是最保險也是最節省的。
所謂規矩是死的,人是活的。但,正是因為人是活的,所以規矩才不能夠隨意動搖。
之所以服務員遭到了開除,是因為她在帶走食物並被發現的時候態度堅定地不承認,這一做法被行政總監認為是欺騙,對此,浙江凱麥律師事務所律師巴菱也表示:"只要是已經合理告知了員工,員工對這些規定也是知道的,違反公司規章制度,是可以觸發到解除勞務合同的。"
很多時候,規章制度被認為是無情冷酷的存在,法律也要有人情味,成為不少人的追求,回到這件事情的本身,之所以網絡上會有大批站隊服務員的聲音,正是考慮到了人情層面。畢竟打包剩菜剩飯,在常規認知中,是合情合理,並且值得提倡的行為,因此才會有不少人認為:"制度、條律何必冷冰冰,人心不該有情嗎? 沒有人文關懷的企業能走多遠?"這樣的觀點論調,便是站在了道德制高點的偏激審視。
所以,我們需要投放到客觀情境之下,去評判對錯,服務員打包剩菜剩飯,不可避免地會被附加其他層面的解讀,而正是酒店管理者所擔憂的。比如,酒店若對於私下打包客人餐食的行為,不進行適當地干預,選擇視而不見,這是否存在,有鼓勵藏匿客人遺留物品的傾向?
無規矩不成方圓,如果作為保證社會正常運行的基礎之一的規則都無人遵守,或者說因人而異,那麼眾人追尋的"普世價值"如何才能存在?
公平公正是各類規章制度的基石,也是整個社會的基石,如若因為個人而將法律不管不顧,人的作用要比各類規章制度更勝一籌,那豈不是又回到了"人治社會"?
正是因為規章制度的出現並被尊重被遵守,因而整個社會才能向著"法治"行進,切莫被人情擋了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