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風中翻滾著金黃的稻浪,空氣中飄來縷縷水稻的清香,聯合收割機在田裡來回穿梭,一袋袋金黃的稻穀正等待裝車……1個月前,記者走進耒陽市小水鎮柘溪村,一派繁忙的豐收喜人景象。
而今,在這丹桂飄香、碩果壓枝的金秋,再次走進柘溪村,平闊的田間裡一片青黃的稻樁迎風而動,一群麻鴨來回穿梭盡情嬉戲。不遠處還有一台農機正在熱火朝天地翻地作業,以便油菜播種。 農閒時節同樣繁忙,柘溪村和以前大不一樣。
放養田間的麻鴨
為何會有如此轉變?近年來,小水鎮柘溪村在小水鎮財政所的幫扶下,因地制宜,發展「稻鴨共育 秋收種油」的生態循環特色農業,通過「政府引導 能人帶動」的方式,激發脫貧內生動力,鋪就了一條植根於民的強村富民之路。
昔日貧困戶成了致富帶頭人
在柘溪村,提起貧困戶雷賢華,很少有村民不知道的。他放棄城市收入可觀的工作,回鄉照顧多病纏身的妻子,當起了「職業農民」,成就了一段佳話。
再見雷賢華,雷賢華正在組織機械、勞力在百畝「稻鴨共育」基地進行油菜種植的翻田培土作業,忙得不亦樂乎。
田間灌水管理
「雷所長,你來得正好,上次你們提議秋收後種油菜籽,我覺得可行就打算試驗試驗。」一見到小水鎮財政所所長雷佑林和副所長羅新冬,雷賢華就像見到親人一樣,激動地講述他的「致富新方案」。原來,經過兩年的摸索,小水鎮財政所在柘溪村推廣的「稻鴨共育」種養基地收穫了豐碩成果,雷賢華就是其中獲利的一個,他承包了300餘畝水稻,在稻田裡放養了600多隻生態麻鴨(第一批次200餘只,第二批次400餘只),今年雷賢華的收入達到了28.85萬元,除去買機械和正常種養生產支出,雷賢華凈收入達到8.55萬元。
自2017年小水鎮財政所駐村幫扶後,該所充分挖掘本地能人資源,通過築好巢、動真情、全力幫,以「能人+產業」帶動,盤活了特色農業經濟,帶富了一方鄉鄰,為扶貧產業高質量趕超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雷賢華就是2017年經小水鎮財政所推介,到鄰村五豐村種糧大戶鍾術芽務工學習水稻種植和管理技術,通過「能人帶動」脫貧致富的一個。一年後,雷賢華主動和財政所、村支兩委要求,承包50畝農田進行耕種,並且在雷佑林等人的幫助和建議下,還放養了200餘只麻鴨。
「在稻田裡放養鴨子,鴨子可以吃掉稻田裡的雜草和害蟲,進而促進水稻的生長;而稻田也為鴨子提供了充足的水分以及食物,幫助鴨子健康生長。」小水財政所的思路也開啟了雷賢華職業農民的創新發展之路。2019年,雷賢華乘勝追擊,進一步擴大了規模。
雷賢華的新家
「由於洪災,今年雖然有數十畝稻田被淹,但我組織村民及時對稻進行了清洗,每畝產量有500餘公斤」 雷賢華說。雖然致富的道路不是一帆風順,但在小水鎮財政所的幫扶下,村支兩委、農業局、畜牧水產局多方協力,雷賢華渡過了難關,並在2019年十月迎來「大豐收」。並且在他的帶動下,當地農民傳統種植模式正在慢慢改變,也有貧困戶來他這裡務工學經驗。
「我準備擴大種植規模,充分利用好現有的農田。同時,帶領更多的村民種稻致富。」對於未來,雷賢華信心滿滿。
無人問津的「水窩子」變成了爭相搶包的「聚寶盆」
柘溪村,顧名思義,這裡多柘樹(長有硬刺的灌木),且水系發達,地勢平坦,是遠近聞名的「水窩子村」。長期以種植水稻和淡水養殖為主,農產品結構單一、效益低下、綜合競爭力不強等因素,嚴重製約了當地農業發展和農民增收。
按照「興辦基地、以點帶面、有序推進、連片發展」的產業扶貧思路,小水財政所通過全面推廣「稻鴨共育」項目,變「排水農業」為「載水農業」,引導村民因地制宜發展稻鴨產業,調整農業生態結構,提高農村土地效益,實現了精準脫貧。並不斷摸索產業扶貧新路子,引入新的特色農業來創新造血。通過示範引領、輻射發展,特色農業遍地花開,成為助力農民增收、農業增效的新動能,昔日無人問津的「水窩子」變成了爭相搶包的「聚寶盆」。
此外,小水鎮財政所還多次聯繫農業專家和畜牧水產局專家到村裡來指導,現場解決技術難題。一系列舉措的實施,為特色農業的成長提供了溫床,成為推進柘溪村農業轉型升級的強大動力。
在柘溪村,村民們自編了順口溜:「種稻養鴨頂呱呱,稻香鴨肥人人夸;一田兩用耕作好,種養結合效益高;生產稻米無公害,生態麻鴨很走俏。」
「這需要一個過程。」雷佑林笑著說:「或許將來越來越多的群眾抱團,柘溪村的『稻鴨共育』也會催生品牌效應,農民種植的大米將直接通過網絡渠道銷售,這不是不可能。」
轉型路上,一枝獨秀不是春,百花齊放才能春色滿園。政府引導有方,能人帶動顯效,蓬勃發展的特色產業將助力柘溪村的脫貧之路越走越寬廣。
來源:耒陽新聞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xbCs24BMH2_cNUgqLN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