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杉磯時報》:對黑人的歧視與「功夫流感」言論有何聯繫?

2020-06-26   華輿

原標題:《洛杉磯時報》:對黑人的歧視與「功夫流感」言論有何聯繫?

來源:僑報網

最近,特朗普發表了新的種族歧視言論——將新冠肺炎稱為「功夫流感」(Kung flu)。

白宮新聞秘書麥肯尼(Kayleigh McEnany)周一(22日)為總統的言論辯護。

據《洛杉磯時報》報道,當CBS華裔新聞記者Weijia Jiang問到特朗普為什麼要對病毒使用種族主義的稱呼時,麥肯尼否認了這一說法,並回答說,亞裔美國人是「了不起的人,病毒傳播無論如何都不是他們的錯,他們正在與我們緊密合作,共同擺脫困境。我們將一起取得勝利」。

5月17日,在疫情期間,紐約市唐人街街區街區巡邏隊的志願者在唐人街巡邏。(圖片來源:路透社)

但是麥肯尼的解釋甚至比「功夫流感」更糟糕,由於她沒有說明「我們」的定義,這一說法可能會導致人們將亞裔視為「危險的外來者」,並助長這一惡性刻板印象的延續。

正是仇外心理和種族仇恨促成了1882年的《排華法案》(Chinese Exclusion Act)、以及二戰時期對日裔美國人的監禁等暴行。

在回顧特朗普新種族歧視言論的事件時,有一個觀點值得注意:

反黑人種族歧視(anti-Black racism)和反亞洲種族主義(anti-Asian racism)往往同步出現,起到類似的作用——將美國人的注意力從共同的價值觀和利益中分散開。

「功夫流感」和黑人在社會中經常面對的辱罵是如出一轍。

歷史上,在南北戰爭重建時期之後的幾年裡,當黑人自由的希望和憧憬在整個南方破滅時,《排華法案》於1882年獲得通過;

在對黑人的種族歧視達到頂峰時,20世紀20年代,國會通過了禁止南歐和東歐移民的法律,部分原因是出於對天主教徒和猶太人的恐懼。

德克薩斯大學(University of Texas)研究跨國主義和華裔移民歷史的學者馬德琳·許(Madeline Y. Hsu)說:「特朗普總統在幾個月以來已經掌握了關於新冠肺炎的性質、危險性等最全面的信息,而『功夫流感』就像是一個6歲的孩子想欺負同學時才會說出的話。數百萬美國人生命正處於危險當中,即使是那些從病中痊癒的人也會遭受可怕、長期的痛苦。疫情是一個悲劇,而當政者卻在煽動種族歧視。

弗蘭克·吳(Frank H. Wu)曾是第一位在霍華德大學(Howard University)擔任教員的亞裔美國人,他對黑人和亞裔美國人之間團結的必要性進行了深入的思考,他指出,這兩個社區都遭受過暴力襲擊、住房隔離(housing segregation)甚至是私刑,特別是在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

雖然亞裔美國人總體上沒有經歷過美國黑人承受的那種程度的種族主義和暴力,但不斷上升的反華情緒導致了越來越多針對亞裔的仇恨犯罪出現,最近在得州就發生了一起刺殺事件。

密西根大學(University of Michigan)美國文化和歷史的助理教授伊恩·申(K. Ian Shin)在接受採訪時解釋了,白人至上主義和仇外心理是如何同步運作的。

他說:「歷史告訴我們,我們談論科學現象的方式會導致少數群體的非人性化,無論是20世紀初柑橘樹上出現的『東方鱗片』疾病(Oriental scale),還是20世紀20年代和30年代侵擾東海岸的『日本甲蟲』,這些種族主義術語都為遏制甚至消滅美國的亞裔社區提供了理由和幫助,而我們今天必須承認這些都是不公正的、非美國的。

特朗普「功夫流感」的言論,目的是為了震懾和轉移注意力。

但如果說它有什麼用處,那就是提醒我們,要在種族問題上取得進步,美國還有很遠的路要走。(原標題:《洛杉磯時報》:對黑人的歧視與「功夫流感」言論有何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