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崖壁上建造「甜蜜王國」

2019-08-30     遵義網

朱德文放在崖壁上的蜂桶

朱德文向記者介紹他的岩峰養殖

蜂箱中的蜂巢蜜

騎著摩托車去放蜂桶的朱德文

記者 俞暉

匯川區沙灣鎮建設村和平組的養蜂人朱德文靠山吃山,用傳統方式養蜂釀蜜,成為帶動村民勤勞致富的好榜樣。在今年舉辦的匯川區第七屆創業大賽上,他榮獲優秀獎。

日前,記者沿著崎嶇的山道一路前行,來到朱德文的養蜂基地。

結緣養蜂行業

建設村四面環山、生態完好。清晨,沒來得及散盡的霧氣像淡雅絲綢,一縷縷地纏繞在寧靜的村落間。村旁一條小河潺潺流過,在對岸半山腰的崖壁上,一個個蜂箱錯落有致地懸掛著,一群群蜜蜂忙碌地飛進飛出……

「蜜蜂愛乾淨,我把打掃過的蜂箱噴點糖水,放在崖壁上。過段時間就會有蜜蜂來安家、釀蜜。」朱德文跟記者介紹。

朱德文今年46歲,是當地土生土長的農民。初中畢業那年,父親撒手人寰,為照顧家庭,他輟學在家務農。「除了種植稻穀、玉米,我還養鴨,售賣鴨蛋的錢用來貼補家用。」朱德文說,沒想到的是,後來自己卻因為小小的鴨蛋,走上了養蜂道路。

原來,1999年前後,同村一位姓周的養蜂老人隔三差五會找朱德文買鴨蛋,念及老人獨守深山、生活清苦,朱德文時常半賣半送。一天,老人為了表示感謝,帶來一個蜂箱。「小伙子,你跟蜜蜂一樣踏實,如果感興趣,你就自己養箱蜜蜂,釀點蜜喝。」老人還將多年的養蜂經驗一併傳授。

接觸養蜂后,朱德文不斷四處諮詢、學習養蜂方法。經過一段時間摸索,發展起自己的第一個養蜂基地。

並非一帆風順

很多人都好奇,為什麼要把蜂箱安放在崖壁之上?其實是為獲得充足的陽光和溫度,以及遮避風雨。雖然很多人都害怕蜜蜂,但對於蜜蜂來說,它也害怕人,所以將蜂箱懸掛於高處也可避免蜜蜂受到驚嚇。

通常蜂箱由一段段挖空的木頭做成,重量不輕,一個就有好幾十斤,安放時需肩挑手扛,稍不留神後果「會很嚴重」。一次,朱德文在山路上滑倒,蜂箱差點砸到腦袋,還有一次弄傷了鼻子。

「養蜂基地目前有100多個蜂箱,遍布在周邊30公里內,需每天巡查和定期打掃,不然要生蟲。」朱德文說,山路崎嶇,主要交通工具是摩托車,再往山里走,就要靠人力了。

養蜂人其實也是一個非常危險的職業,畢竟蜜蜂是帶有毒性的。一次,朱德文在取蜜時被馬蜂蟄到,頭上腫個大包,全身起疙瘩,情況危急。他趕緊去找當地的鄉村醫生打針,10多個小時後才慢慢恢復,現在回想起來還心有餘悸。

「養蜂不僅是技術活,還要靠天吃飯,去年因為雨水多,只收到100多斤蜜。」朱德文感慨地說,養蜂和過日子一樣,並非總是一帆風順。

今秋喜獲豐收

與蜜蜂打了20年交道,朱德文對蜜蜂的習性了如指掌,「中蜂個頭較小,飛行敏捷,嗅覺靈敏,喝了酒的人可別靠近,不然會被蟄的。」

「蜜蜂屬膜翅類昆蟲,它們喜歡過群居的生活,是昆蟲中進化程度最高的類群。蜜蜂分為蜂王、工蜂等幾個不同階層。其中蜂王地位最高,在一個蜜蜂群體中,只有一個蜂王,蜂王專門負責繁殖後代,因此食物也很特別,為皇漿,也稱蜂王乳。工蜂則註定一生下來就要工作,為蜜蜂王國所有成員提供足夠的食物—— 花蜜和皇漿。」採訪中,一提及蜜蜂,朱德文總能侃侃而談。

在朱德文看來,養蜂是農民的一條致富好門路。「我說直接一點,養蜂一箱可比養豬一頭。」在大山深處的蜂箱旁,朱德文一邊說,一邊用小刷子輕輕地將手臂上的蜜蜂往巢里趕。今年中秋節一過,他養的100多桶蜂就可以取蜜了,保底產500斤蜂蜜,按目前的市價200元一斤計算,如果全部售出的話,收入應在10萬元左右。

致富不忘鄉親

目前,朱德文生產的蜂蜜產量不斷增加,而且質量上乘,受到顧客青睞。俗話說「金杯銀杯不如口碑」,正是因為產品口碑好,在沒有打廣告的情況下,他的客源穩定,老顧客年年回購。此外,朱德文在自身發展的同時,不忘帶動鄉親加入養蜂隊伍,脫貧增收。目前,他成立的德文中蜂養殖場,吸納了十餘戶農民加入。

此次採訪,同行的還有匯川區就業局局長熊錫康,創業指導專家婁艷雪。他們專程前來,意在幫助朱德文下一步更好地發展出謀劃策。

婁艷雪說:「朱德文非常認真,每次參加市、區組織的SYB創業培訓班、農村致富帶頭人培訓班學習,從不遲到、曠課,即使頭一天晚上家中有事,第二天一早也會騎著摩托車準時趕到城區。這次前來,真正體會到朱德文養蜂的不易,還知道了他很多背後的故事。」

醞釀甜蜜王國

細細品嘗朱德文調製的蜂蜜水,甜蜜中透出絲絲苦味,這是什麼原因呢?

「沙灣是個養蜂釀蜜的好地方,山高林茂、僻遠幽深、氣候宜人。」朱德文解釋道,他安放蜂箱的地方都是精挑細選的,周邊生長著天麻、黃連、五倍子、菊花、桂花等中藥材。於花草間,不僅繁育著無數辛勤蜜蜂,也釀造出一箱箱好蜜。其中,藥蜜可以賣到300元一斤,市場上供不應求。記者喝到的是藥蜜中的黃連蜜,所以口感略苦就不足為奇了。

談到今後的打算,朱德文說,在政府的扶持下,他將在數年內打造自己的「甜蜜」王國,建設新的養殖基地,添置更多蜂箱。此外,他將把多年的養蜂技術無私傳授給村民,為鄉親們致富提供幫助;同時吸引更多外出務工人員回鄉創業。

「希望能把人們眼中的『綠色植物生態』升級到『綠色生物生態』。」朱德文說。

(責任編輯:盧龍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vWd4WwBJleJMoPM8N3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