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雲焦慮症:現實中沒有「龜兔賽跑」

2019-07-17   鋅刻度




文|鋅刻度記者 陳鄧新

編輯| 羅世浩

1.谷歌與IBM是2008年下場,為雲計算賽道第一批選手。2.沒有對B端的深刻認知,沒有對成熟曲線的遠景前瞻,自然無法理解雲計算的發展邏輯,這也是為什麼在全球雲計算市場做得最好、在中國雲計算市場做得最好都是電商企業。3.谷歌試圖切入中國雲計算市場。

全球雲計算賽道,谷歌身處位置頗為尷尬。

明明是雲計算市場最早一批下場的玩家,如今卻被亞馬遜AWS、微軟Azure的光環所掩蓋,常常被世人忽略。

不甘落後於人,在今年5月舉辦的2019年谷歌雲年度開發者大會上,谷歌明確發出挑戰信號,開啟不斷補短板的大動作。

6月6日,谷歌宣布將以26億美元收購數據分析軟體公司Looker,這是其雲業務史上最大一筆收購;6月28日,宣布將旗下網絡安全公司Chronicle併入谷歌雲;7月12日,宣布將以兩億美元收購數據存儲初創企業Elastifile。

谷歌雲,為客戶提供的商業數據分析工具相對薄弱,而Looker擅長幫助客戶重整行業數據,生成可視化圖表;缺乏獨立、專門為其服務的數據保護力量,而Chronicle的優勢就是數據保護;輕量化服務也不足,而Elastifile正好擅長此道。

這次步步為「雲」的苦心,能換來多大的成果呢?



下場雖早、發力卻晚

魯迅曾稱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是很令人佩服的。」

2006年,亞馬遜率先嘗鮮雲計算,為全球第一家切入賽道的公司,摸著石頭過河探索雲計算的真諦。

作為拓荒者,亞馬遜AWS提供的服務最齊全,譬如針對頻繁讀寫的熱數據提供SSD storage存儲服務,針對備份的冷數據據提供Glacier存儲服務,而針對正常數據提供S3存儲服,而多數雲計算平台僅提供1~2種服務。

高盛將其評為全球最大兩家IT基礎設施技術(編者註:伺服器、帶寬、算力等)公司之一,另外一家是阿里雲。

富有前瞻性,令亞馬遜一躍成為全球最大的雲計算公司,並一直稱霸賽道,迄今為止其領跑者的位置無人可撼動。

貝佐斯曾做過總結:「AWS展現出亞馬遜追求理想與敢當風險的絕佳例證。」

谷歌與IBM是2008年下場,為雲計算賽道第一批選手。

那一年,谷歌發布了Google App Engine,基於谷歌數據、伺服器開發企業軟體,初衷設想很美好,但現實很骨感,由於支持的程式語言少,產品並未大規模被使用。

前谷歌 CEO埃里克·施密特曾感嘆:「我們沒有把正確的踏腳石打入雲層。」

反觀IBM,靠賣雲計算伺服器做到市場第二,伺服器產品是其「護城河」,但也束縛了手腳、限制了業務拓展空間,導致後期競爭乏力。

不過,相當長一段時間谷歌並未焦慮,稱霸全球搜索市場,廣告收入源源不斷,雲計算在其眼中不過是一條微不足道的小賽道。

直到微軟Azure、阿里雲大放異彩後,谷歌心中才慌了。

阿里巴巴是2009年、微軟是2014年切入雲計算市場,這兩家比谷歌下場都晚,卻都實現了反超。

據國際數據機構IDC調查報告顯示,當前全球公有雲市場前三分別為亞馬遜AWS、微軟Azure與阿里雲,IBM、谷歌雲位列第四、第五。

2015財年(編者註:非自然年),阿里巴巴首次披露雲計算業務,營業收入為12.71億元,到了2019財年營業收入增長到247億元,4年時間增長約19.43倍,年平均增速約為485.84%,在資本市場這個成長速度頗為罕見。


阿里巴巴除了在硬體基礎下了血本,還自研、疊代了全套雲計算軟體基礎,為反超提供了物質基礎。



阿里雲成長速度頗為罕見

而在2014年之前,微軟被華爾街視為「生命周期走至後半程」,直到微軟Azure與原有產品線無縫融合,圍繞微軟龐大的用戶群體做文章,完成從單一賣產品到雲生態體系的轉型,再度成為華爾街的寵兒,被譽為「喚醒公主的王子」,市值增加了4倍多,老樹開花。

谷歌后知後覺,雲計算賽道為網際網路巨頭不可或缺的主流賽道,行業天花板遙不可及。

於是,2015年谷歌調整了組織架構,成立谷歌雲事業部,聘請矽谷傳奇女性、 VMwar創始人戴安·格林掌舵新部門,其直接向CEO桑達爾·皮查伊回報工作。



谷歌雲事業部第一任掌門人戴安·格林

戴安·格林決定重塑谷歌雲業務,並制定了一個雄心勃勃的目標:到2020年,谷歌雲要與廣告業務比肩。

首先,將此前分散的雲計算業務歸集一處。

其次,豐富產品線,原有業務Google For Work、Google Apps、Chromebook等偏重企業場景應用,衍生至存儲、算力等需求。

最後,重構了谷歌雲銷售團隊,橫刀奪愛從亞馬遜手中搶全球最大流媒體音樂平台Spotify、微博鼻祖Twitter等知名公司。

然而,當前雲計算為增量市場,並非存量市場,不是此消彼長的競爭狀態

4年過去了,谷歌雲雖然發力了,但市場份額僅有微軟的一半,迄今谷歌近90%的收入依然來自廣告,雲業務與賽道上對手的差距並未縮小。

不是谷歌不努力,而是對手都在努力,沒有誰會停下來休息,畢竟龜兔賽跑的故事誰都知道。或者說,谷歌努力的還不夠,其傲嬌的90%雲業務年增速其實不夠看,譬如騰訊雲2018年雲業務增速就達到100%。

起個大早,谷歌卻趕了個晚集。



欠缺技術賦能To B的經驗

谷歌發力較晚只是表象,深層次原因為欠缺技術賦能To B的經驗。

雲計算屬於B端範疇,面向企業、機構、組織,提供場景化精準應用服務、海量業務數據高速處理、低成本可靠的IT基礎設施。

沒有對B端商業模式的深刻認知,沒有對成熟曲線的遠景前瞻,自然無法理解雲計算的發展邏輯,這也是為什麼在全球雲計算市場做得最好、在中國雲計算市場做得最好都是電商企業。

畢竟電商企業一頭招攬C端消費者,一頭紮根B端商家,出於經驗與渠道的積累,能較早發掘雲計算的潛力,譬如龐大的電商交易規模需要雲計算提供穩定性與高彈性。



亞馬遜創始人貝佐斯

馬雲曾下過結論:「阿里雲是未來。」

谷歌紮根於C端,對B端的認知集中於源源不斷的廣告,在缺乏生存壓力背景下,好長一段時間探索B端、開拓雲計算的內在動力並不強烈。

而技術賦能B端,文化背景也成為阻礙。

資深安全工程師「血玫瑰」告訴記者,

谷歌崇尚技術為王的極客文化,倘若碰到客戶挑刺,亞馬遜的態度是:「得嘞,馬上重做,還有啥需要您招呼一聲」,輪到谷歌:「呵呵,這是當前最牛的技術,您說的早就淘汰了,建議跟上時代的步伐。」

谷歌濃厚的極客文化在C端是優點,在B端卻是缺點。

此外,將帥不和因素也不能忽視。

外媒報道,黛安·格林2015年~2019年初領導谷歌雲,與CEO桑達爾·皮查伊的關係並不融洽,譬如對是否收購GitHub分歧較大。

GitHub為全球最大的開原始碼社區,黛安·格林力主拿下,桑達爾·皮查伊並不感冒,最終被微軟收入囊中,歸屬雲計算與人工智慧平台事業部,令黛安·格林大發雷霆。

知名資料庫技術專家馮大輝曾點評:

「微軟收購 GitHub 意在擴大雲計算市場份額,長期看GitHub 對微軟的重要性甚至比 LinkedIn 還要大。」

多名行業人士向記者證實,GitHub最大的價值不再於共享的免費代碼,而是超過3000萬的程式設計師用戶群體:「用哪家雲服務平台,公司領導有決定權,但更為關鍵的建議權在程式設計師手中,特別是非IT公司,還不是程式設計師建議用什麼就用什麼。」

微軟打著籠絡程式設計師群體的盤算,黛安·格林看得明白,卻無能為力,當微軟完成收購之後一個多月,其宣布離職。

繼任者是前甲骨文總裁,而甲骨文在雲計算市場一敗塗地。

敗軍之將,知恥而後勇,這是谷歌的期待。



打法瞄準新增市場

換帥後,谷歌雲的打法有了新的變化:開拓新增市場。

對標Steam,谷歌推出無需購買昂貴主機即可暢玩的Stadia雲遊戲,動了索尼、微軟與任天堂的奶酪,而諸多遊戲公司為了搶占高地,紛紛加入平台,令谷歌占盡搶跑優勢,逼迫索尼、微軟與任天堂聯手抵禦外敵。

此外,谷歌試圖切入中國雲計算市場。

而國外雲計算公司想進入中國市場,按規定必須成立合資公司,尋求本地合作夥伴,譬如亞馬遜選擇的本地合作夥伴為光環新網、西雲數據,微軟選擇的本地合作夥伴為世紀互聯。

去年年底,外媒報道谷歌希望與騰訊結盟,共同開拓雲計算市場,不過至今無下文。

姑且不論谷歌能否放下高高在上的姿態,單就騰訊越來越重視騰訊雲,為何要去代理谷歌雲,這個邏輯就值得商榷。

更不用說,中國雲計算市場早就一片紅海,四十多家公司在搏殺,來自IDC的數據顯示阿里雲一家獨大,占據45.5%的份額,騰訊雲占據10.3%的份額,中國電信占據7.6%的份額,三強鼎立格局隱現。

亞馬遜、微軟都沒有占到多大便宜,谷歌又有什麼勝算呢。

對內通過收購、整合補短板,對外上新打法,谷歌的「組合拳」威力有多大,值得觀察,但短時無法撼動亞馬遜、微軟與阿里巴巴的地位卻是不爭的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