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全社會對於尖子生的態度都保持高度一致
學校方面:尖子生是學校發展的希望,重點培養對象就該享受最佳資源
衡量學校的實力如何,通常就是以升學率和學生成績說話的,除此之外,沒有比這更快捷的方式進行評判。所以很多學校為了得到更多家長和上級部門的認可和肯定,就要在學生成績上多費心思。
所以,在每次招生之後,學校勢必會篩選出一批學校的希望之星,也就是尖子生們,給他們提供所有最佳的資源,頂尖名師、先進的教學設備,甚至就連在食堂打飯,也會因為是尖子生而得到更多照顧。
教師方面:教尖子生,既可以節省精力,又可以享受到成就感
都說和聰明人好說話,同樣在實施教學過程中,同樣的老師面對不同水平的學生,得到的反饋是大不相同的,普通學生就有源源不斷的問題困擾著老師,老師需要付出更多的耐心和精力,進行一一解答。
而尖子生就不同了,只要是老師稍微指點一二,學生們就會領悟,甚至還能夠舉一反三,有時候有些老師都搞不定的難題,在尖子生的靈活腦袋裡,也變成了小菜一碟。如此一來,沒有一個老師能夠拒絕尖子生的。
家長方面:尖子生通常被視為「別人家孩子」,被樹成榜樣
家庭教育中最常見的教育方式就是對比教育,拿自己的孩子和更優秀的孩子進行對比,這也是很多學生非常反感的之處,因為在父母眼裡,好像永遠都不會滿足,哪怕是自己取得了進步,也得不到父母的誇獎。
因此,尖子生的存在會引起同學之間的反感和排斥。在其他學生眼裡,尖子生就是破壞自己和父母感情的元兇。如果沒有尖子生存在的話,就沒有這一系列的事情發生。但父母們卻無法體會學生們的無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