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上華為概念,四川「彩電大王」大漲百億

2023-10-28   市界

原標題:傍上華為概念,四川「彩電大王」大漲百億

「彩電大王」大漲百億背後

短短兩個月,曾有「彩電大王」稱號的四川長虹,就從8月低點的3.77元/股,漲至10月高點的7.26元/股,漲幅接近一倍,而市值也一度增加161億元。

不過,四川長虹的這一輪漲勢,似乎到此為止了。

就在10月25日晚間,四川長虹披露2023年三季度業績後,資本市場第二天給出4.18%的下跌作為回應,並在27日再度下跌3.12%。但即便如此,從8月低點算起,四川長虹的漲幅依舊接近40%,最新市值287億元。

東財Choice數據顯示,四川長虹也是今年年內漲幅第二高的家電股,達137.94%,僅次於市值未過百億的天銀機電,並位列漲幅同樣靠前的海信家電、海信視像、佛山照明等企業之上,至於頭部的美的集團與格力電器,今年以來則僅分別上漲8.95%與11.81%,而海爾智家甚至出現5.13%下跌。

至於四川長虹股價為何連續上漲,有一種說法是,傍上了前不久狀態火熱的華為概念。

但按四川長虹的說法,所涉的這家為華為提供算力的華鯤振宇,2023年前三季度雖實現營收39.49億元,凈利潤不過4697.25萬元,自己僅間接持有其2.42%股份,因此對業績的貢獻微乎其微。可這也間接證明著,華為概念的確是個被「炒上天」的香餑餑,只要沾上就不愁漲。

按照家電分析師劉步塵的看法,四川長虹的上漲,可能還與其前一陣的高層大換血有關。

2023年7月,在四川長虹執掌近20年,且已年滿60歲的趙勇,辭去了四川長虹及公司第一大股東長虹電子控股集團董事長等職位,隨後由李偉與柳江接替。正所謂新官上任三把火,劉步塵對市界表示,「長虹集團高層大換血,新領導班子的改革,都給到資本市場新的想像空間。」

2023年前三季度,四川長虹實現營收700.6億元,僅同比增加4.39%,不及上半年6.13%的漲幅,歸母凈利潤雖大漲111.69%,卻只有4.79億元,銷售凈利率僅有1.77%。

反觀同處於黑色家電板塊的海信視像,前三季度營收的增幅超過20%,凈利率是四川長虹近3倍,更別提美的、海爾這些動輒上百億利潤的家電巨頭了。

觀察四川長虹近年來的凈利率走勢,其實不難發現,其長期甚至沒有超過3%,一直在賺辛苦錢。只不過在「降本增效」等因素的影響下,才再度有所緩慢增長。比如今年前三季度,四川長虹的管理費用與財務費用,分別下滑4.57%與40%,因此節省出上億元。

而這恐怕也是狂歡過後,四川長虹的股價開始回歸平靜的重要因素。就像劉步塵所說,「從實際經營業績層面講,四川長虹目前並沒有大改觀,市場地位也無明顯提升,並不足以提升股價。」

(四川長虹近十年銷售凈利率走勢)

長虹不只是「賣電視」

與大眾所熟知的不同,四川長虹其實並非一家只賣電視的企業。

但不可否認的是,彩電的確是四川長虹曾最驕傲的一塊拼圖,並已經成為其最有辨識度的符號。不過,在經過「市場與自身發展」雙重問題下,如今的電視機業務,已貢獻不到四川長虹營收比例的15%。

1997年,四川長虹在彩電市場的占有率高達35%,相當於全國每賣出三台彩電,就有一台是長虹的。那時的四川長虹,風華正茂,並將銷量冠軍的名號保持20年之久,是當之無愧的「彩電霸主」。可隨著我國彩電市場的逐漸飽和,再加上自身在等離子電視上的押寶失敗,四川長虹的日子也越發艱難起來。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我國每百戶城鎮居民電視市場保有量,在2012年達到136台的巔峰後開始回落,且此後長期維持在120台左右。加之「家電下鄉」的紅利逐漸褪去,四川長虹的電視機業務營收,自2014年前後開始,便穩定在140億元左右,再也難以有所突破。

不過,除電視業務外,四川長虹旗下還有四家上市公司,以及上百家子公司,並構建起一個龐大的多元化版圖。

其中,長虹美菱的前身合肥美菱電器,曾是上世紀90年代我國的冰箱巨頭之一,2007年被四川長虹收購後,經過發展與擴充,如今已成為四川長虹冰箱與空調業務的主要貢獻者,再加上電視業務,合計約占四川長虹1/3的營收。

長虹佳華成立於2004年,並隨後通過成為中興通訊全線企業網產品的分銷商,以及拿下蘋果的iPod系列產品國內總代理業務,逐漸成長起來。即便如今,分銷也是長虹佳華最重要的收入來源。不過,隨著元宇宙與雲計算最近幾年的火熱,長虹佳華也開始涉及,同樣為四川長虹貢獻約1/3的營收。

至於另外兩家上市公司,長虹華意與中科美菱,一個在全球冰箱壓縮機市場占有超過30%的份額,也是四川長虹中間產品業務的重要貢獻者,一個則主要從事超低溫冷凍等相關研究,更注重未來的趨勢,但營收貢獻卻微乎其微。

此外,四川長虹還在軍工、房地產、電池、運輸、廚衛等諸多領域有所布局。

不過,在劉步塵看來,「雖然四川長虹布局的產業眾多,但真正能形成業務規模的其實不多,主要包括電視、冰箱、空調和壓縮機幾個板塊,其目前最大的問題就是主業不突出,盈利能力偏弱,且主業市場地位邊緣化嚴重。」

可以說,四川長虹更像是一個面面俱到的商業綜合體,僅壓縮機等少數幾個「絕活」業務能拿得出手外。因此,對於四川長虹而言,何時才能真正為投資者描繪出一個強有力的「第二增長曲線」,才是破局的關鍵所在,而這就需要新掌舵者具有一定的魄力和勇氣。

劉步塵表示,「長虹的企業激勵機制等有待全面變革,但改革在這家老國企很難推進。在這樣的情況下,哪個業務板塊有望成為推動長虹企業實現下一步高質量發展的力量,還看不清楚」。

作者 | 馮晨晨

編輯 | 劉肖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