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傳》之人物關係梳理5:宋穆公

2022-03-11     老叄說娛樂啊

原標題:《左傳》之人物關係梳理5:宋穆公

按《左傳》所載,宋國的外交轉向始於衛州吁弒君,即魯隱公四年,這也是宋殤公即位的第二年,而在此之前,宋國一直在和魯國較勁,就連魯惠公去世都沒能消停地下葬,因此,魯隱公攝政後,當年十月又改葬了魯惠公,當時的宋國國君即是宋穆公。

惠公之薨也,有宋師,太子少,葬故有闕,是以改葬。——《左傳·隱公元年》

這裡有必要交代一下,魯惠公和宋穆公的關係其實很微妙,用現在的話來講,相當於是姐夫和小舅子的關係。

離譜的是,宋穆公的姐姐,當然也可能是妹妹,是魯惠公的第二任夫人,即仲子,也就是說,宋國和魯國的結盟比較早,但最後卻鬧到兵戎相見的地步,個中緣由就不在這裡腦補了。

魯隱公攝政後,首要工作就是與宋國和解,當時的魯國名義上的國君其實是魯桓公,而魯桓公又是宋國的外甥,也可能是基於這一點,隱公元年九月,也就是改葬魯惠公的前一個月,魯國和宋國重新結盟。

公立而求成焉。九月,及宋人盟於宿,始通也。——《左傳·隱公元年》

魯宋結盟後的第三年,宋穆公去世,傳位於侄子與夷,而在此之前,宋穆公的國君之位是來自於哥哥宋宣公,這相當於宋穆公將君位還給了哥哥這一支,但這並不是說宋國施行兄終弟及,事實上,宋國仍然是父死子繼,只是國人對於兄終弟及的接納程度要更高一些而已。

此外,宋國講仁義、信鬼神,手足相殘的事要比齊、魯、鄭、衛、晉等國少得多,故宋國在春秋時期一直沒發生過長期的內亂。

與夷即是宋殤公,登基之後,以孔父嘉為大司馬,開始頻繁對外用兵,這個孔父嘉就是孔子的祖先,也是宋國公族,所以說,孔子的思想並不完全是出自魯國,其中很大一部分其實是來自宋國,即魯之禮樂、宋之仁義。

宋、衛實難,鄭何能為?——《左傳·隱公七年》

而當鄭國崛起之後,宋、衛的地位都受到了威脅,其中衛國與鄭國之間的對抗率先爆發,導火索就是共叔段之亂,共叔段之亂後,公孫滑逃到衛國,衛國替他討伐鄭國。

鄭共叔之亂,公孫滑出奔衛。衛人為之伐鄭,取廩延。鄭人以王師、虢師伐衛南鄙。——《左傳·隱公元年》

兩年後,州吁弒君,衛國又同宋國聯合起來對付鄭國,而當時的蔡國、陳國都是宋國的跟班,這也是宋國與鄭國的第一次結怨,始於宋殤公。而當時,宋穆公的兒子公子馮尚在鄭國。

故宋公、陳侯、蔡人、衛人伐鄭,圍其東門,五日而還。——《左傳·隱公四年》

需要說明的是,此次討伐鄭國,史稱「東門之役」,已經同宋國結了盟的魯國並未參與,但到了秋天,他們又討伐了一次,這次魯國是參與了的,由公子翬帶兵,《左傳》中的記載是魯隱公反對,但並未能阻止公子翬。

秋,諸侯復伐鄭。宋公使來乞師,公辭之。羽父請以師會之,公弗許,固請而行。故書曰「翬帥師」,疾之也。——《左傳·隱公四年》

首先,魯國雖然與宋國是盟國,但同邾國也是盟國;其次,魯國雖然參與過宋、衛、鄭之間的糾紛,但登基以來還沒以國君的名義同鄭國打過仗,基於種種原因,魯國最終沒有出兵。

正是基於魯國未參與「郛之役」,在魯隱公六年,魯國倒向了鄭國和齊國,後來魯國為了討好宋國而討伐邾國,但仍然沒能避免同宋國再次結怨。

魯隱公被公子翬謀殺後的第三年,宋殤公也被宋華父督殺害,華父督是宋戴公之孫好父說的兒子,這是《世本》上的說法,也就是說,宋殤公和華父督有同一個太爺爺。

在弒君之前,華父督先殺害了大司馬孔父嘉,據說是因為華父督看上了孔父嘉美麗而嬌艷的老婆,想占為己有,子姓孔氏一族也是在這個時候逃難至魯國的。

接下來,我們將以鄭厲公為主線來梳理鄭莊公之後的鄭國的人物關係。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f3ed64c90b578db44c4e3e7dda21bd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