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一看到江湖這個詞,想必很多人的腦海里都會浮現出武俠小說中的快意恩仇、刀光劍影、絕世武功和大俠風範,以及武當派、峨嵋派、少林派等高手林立的門派。
其實,武俠不僅存在於小說和影視劇中,在現實生活中也有地道純正、讓人嘆為觀止的「中國武功」,亦有名譽「江湖」的武林高手,比如「西洋拳擊界名手」蔡雲龍、「自然門掌門人」萬籟聲等。
作為武林高手,除了一身高強的本領之外,還應該具有虛懷若谷的氣度和謙虛謹慎的性格,這樣才能成為令人敬重的「大俠」,否則雖聲勢浩大亦只能名不副實、貽笑大方。
這個道理我們從劉高升身上就能看出,在武林界毫不低調、揚武耀威的他,在92年前的一次武林大賽中被一個學員一腳踢下台,淪為新聞笑柄。這是怎樣的一段故事呢?
萬籟聲
武林大賽開幕,武林高手不見
1929年,正處於民國時期,當時的中國正處於西方列強的頻頻侵擾下,民族危亡激起了民間一部分有識之士的警醒,於是他們興起了一股「習武強身、保家衛國」的武學風潮。
南京中央國術館的館長李景林就是其中一位,他倡導「全民國術化」,希望能夠激勵廣大同胞習武,一雪「東亞病夫」之恥。
為此,李景林想要舉辦一個「全國武術擂台賽」,後來浙江省主席張靜江也正有此意,兩人一拍即合。
他們開始遊走四方,致電各省國術館,商討比武大賽的事宜安排,最終決定在1929年底舉行「浙江國術遊藝大會」,也就是俗稱的武林大會。接著,他們開始向全國名家名派發出邀請,希望能夠邀請到全國武術大家來進行武藝的切磋。
李景林
為了消除各門派的疑慮,李景林他們還宣布參與比試者可以拋開門派負擔,可以只以個人名義出戰。
在前期的大力宣傳下,這場武林大會吸引了全國許多習武人士,報名的人數達到了六百多人,上至八十歲的老大爺,下至16歲的年輕人,大家紛紛摩拳擦掌,報名參賽。
除了民間自發參加的人員以外,各省政府為了能夠贏得比賽給本省增添風光、優化政績,都紛紛將自己省的高手派出去參加比賽,有的省沒有可以出戰的人員,政府便到處找外援,以至於產生了各省之間為了爭奪人才相互扯皮的搞笑事件。
就這樣,一場「群英會」紛紛擾擾,驚動了江湖和朝堂,當時各省政界要員都到場觀賽。除此之外,當時比武大賽公開向社會售票,每張票是五毛錢,也許在今天來看算不得什麼,但是在當時五毛錢就能夠買上一斤豬肉,所以還是算貴的。
武林大會
饒是如此,八千張門票甫一售出,便被一掃而光,甚至還有拿著門票坐地起價的黃牛。由於觀眾熱情高漲,主辦方只好臨時增加票數,所以最後到場的觀眾高達三萬多人。也難怪此次比武大會被當時的人稱為「千古一會」。
1929年11月16日,武術大賽正式開幕,按照規定,此次比賽共六天,前四天是武術表演,最後兩天才是正式比賽。
於是在前四天,各門各派接連上場,展示本派獨家絕學,大家相互切磋,秩序還算和睦。但是到了第五天比賽的時候,現場就顯得比較混亂了,這是為什麼呢?
原來一開始的時候,主辦方秉持著「無限制格鬥」的比賽理念,參賽選手是抽籤決定對手為誰。
比賽形式沒有限制,也沒有什麼明文規定,於是就導致有的選手在台上盡出陰招,彼此拉扯頭髮、踢襠,或者乾脆扭作一團不肯放手,宛如潑婦罵街、醉漢鬥毆。
比武現場
台上的人打得混亂,台下的人也看得繚亂,都感覺像兒戲似的。
見此情形,主辦方臨時頒布比武規則,要求比賽中碰到對方身體次數最多的人就獲勝。然而這樣一來,比賽又變得更加可笑了。
因為只要碰到對方身體就可以,所以有的選手一上場就趁對手不注意去摸對方一把,一方摸一方逃,就像貓捉老鼠一樣。
觀者一陣唏噓,覺得沒什麼意思,當時的報紙報道此次比賽時無不嘲諷地說「不如回家看豬圈裡的豬互拱更有意思」
比武
為了維持秩序,使比賽有序進行,主辦方在第二天又重新制定了規則,比武雙方不得扼住喉嚨、挖眼,也不准打隱私部位和太陽穴,最終以打倒對方為勝。
在這種情況下,台上又出現了乾脆放棄所學,只一味亂用招式,只期把對方打垮的現象。
此時的比武,根本看不出什麼門派武功、招式技巧,甚至出現了死不認輸、抵賴不下台的人。
宣傳比賽時說得氣勢如虹,到了真正比賽時卻變得天花亂墜,觀眾們大失所望,都在期待著能夠看見真正的武林對決。
比武
劉高升高調備武事,曹晏海習武名聲揚
其實當時民間是真的有不少武術大家,比如「武當劍仙」李景林、「天下第一手」孫祿堂以及「鐵佛教」尚雲祥、「六合神槍」李書文等,除此之外,還有一位高手名叫劉高升。
劉高升聲稱自己練的是「鐵砂掌」和「鐵布衫」,他也經常在眾人面前展示自己的武藝,比如將一塊厚厚的磚頭拍碎、將碗粗的竹竿劈作兩半。
此外他還具有「鐵尺排肋」、「油錘貫頂」等一身硬功,因此江湖人稱「銅頭鐵臂鎮江南」,並把他和當時上海鼎鼎有名的兩位劉姓習武之人並稱為「武林三劉」。
由於劉高升本領強大,聲名盛大,所以他被聘為上海先施公司總鏢頭,同時他還開了一家武館,很多年輕子弟慕名而來,希望得他指點。
劉高升此人到底有沒有真才實學呢?答案是肯定的,但是他為人並不低調,甚至可以說是十分囂張。
尚雲祥
劉高升常常帶著一群門下弟子,打著「以武會友」的旗號,去各地武館切磋武藝,結果當然是劉高升得勝,然而許多武館卻因此名聲下降以至於徹底垮台。
1929年武林大會舉辦之時,劉高升也打算去參加比賽,因此受人矚目。劉高升帶著幾個弟子從上海出發的時候,一路上門人相送,還放鞭炮造勢。
除此之外,劉高升還特意找人做了一面旗子,上書「以武會友」四個大字,讓弟子們一路扛著,威風十足。
同時,他還讓人打了兩口大箱子,就是為了裝比賽得勝之後獲得的獎金。劉高升此舉,意在彰顯自己必勝的信心,可以說是非常狂妄的。
劉高升將他的狂妄一路延伸,到了杭州之後,他不像大多數人一樣潛心研究戰術,而是帶著一群弟子到處踢館,目的是為了彰顯自己的實力,同時也是為了提升自己的名聲威望。
比武
劉高升的目的達到了,很多人在抽籤後發現對手是就是劉高升,便直接放棄了比賽,聲稱怕被打死。即使真的在擂台上遇上了,很多人也只是假裝過上一兩招便輕易認輸,於是劉高升就這樣一路來到了最後一天的決賽。
無論是放棄比賽還是輕易認輸,這些人無非是覺得自己打不過、贏不了比賽,但是也有人不在乎比賽結果,而只是單純地想要切磋武術、交流學習。此人便是來自河北的曹晏海。
曹晏海從小便酷愛武術,常常自己比劃,但是家裡人都不同意他去學武。於是有一天曹晏海便自己收拾了行裝,打算離家出走到崑崙山習武,途中到一位老人家中討水喝,老人對他進行了一番勸解,於是曹晏海又回家了。
家人因為他的離家而十分擔心,見他回來便主動同意送他去習武,於是曹晏海便拜在了一位和尚的門下學習拳法。等到15歲的時候,曹晏海的拳法已經十分優秀,他學成出師之後又去往南京中央國術館繼續深造。
曹晏海
在南京中央國術館,有一位江湖人稱「郭燕子」的高手,也就是郭長生,在看了郭長生教授的「苗刀技術」之後,曹晏海便心甘情願拜其為師。在郭長生的悉心傳授下,曹晏海很快便將劈掛、通臂、苗刀等武藝學得爐火純青。
據說有一次練功的時候他用腿將十二個棗木樁子踢進了土裡,師兄弟們費了好大的勁也沒能拔出來,可以說是「入土三分」。
除此之外,曹晏海的腿法十分精妙,又快又輕,也因此獲得了「草上飛」的美稱。
1919年浙江武術大賽開辦,曹晏海在師父的支持下報了名,希望可以開開眼界,順便和全國武林高手們切磋切磋。
郭長生
以輕對重曹晏海得勝,場上叫囂劉高升敗落
好巧不巧的是,在比賽的最後一天,劉高升和曹晏海便遇上了。
曹晏海對劉高升的名字早有耳聞,心裡也一直十分敬畏,所以得知要對戰劉高升時,不免有幾分擔心。師父郭長生也算是久經武場,他經過仔細研究後告訴徒弟不必擔心。
因為劉高升雖然有一身硬功,但是招式勢必會比較僵硬、笨拙,而曹晏海身法輕快、年輕靈活,正好以輕對重。曹晏海聽了師父的分析和鼓勵之後,便打起了十二分精神和勇氣。
對戰當天,上台以後,劉高升依舊狂妄自大,他首先發問對面來參戰的是老師還是學生,當聽到曹晏海說是學生的時候劉高升便十分輕蔑的笑了笑,他說自己不想欺負小輩,讓曹晏海的師父來跟自己比。
比武
不過比賽有規定,師父不能代替弟子參賽,於是在觀眾們的歡呼捧場下,兩人正式開打。台下站滿了熱情高漲的觀眾,畢竟劉高升名聲在外,大家都想看一看,真正的高手對決究竟是何種風采。
比賽開始,曹晏海率先一腳踢向劉高升,然而劉高升巋然不動,曹晏海反而覺得自己腿腳發麻,看來劉高升並非浪得虛名。
曹晏海想起師父的話,於是改變戰術,不再硬碰硬,而是不斷閃躲,以期試探對方、等待機會。台下的觀眾大聲吶喊助威,有的人還說著」別被打死啦「之類的話。
後來,曹晏海瞅準時機又是一腳踢向劉高升,劉高升採取」抱腿式「打法,緊緊掣肘住曹晏海的腿,企圖以自身力量將曹晏海掀翻。
比武
出人意料地是,曹晏海靈活地將腿抽出,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夾住劉高升的右小腿外側,然後向左轉身,將劉高升摔了個底朝天,等劉高升掙扎著站起來時,曹晏海又飛快給予一擊,徹底將劉高升放倒。
台下眾人見此情形都大吃一驚,同時又忍不住驚嘆於曹晏海的腿法之精妙,紛紛大聲為之喝彩。而另一邊倒地不起的劉高升也沒想到自己會被一個毛頭小子放倒,於是他不甘心地大聲說自己只是摔倒的,要求再打一局。
於是在徵得了曹晏海的同意之後,兩人休息了一會兒,便開始了第二局。
此時,劉高升不敢再小瞧曹晏海了,他變得小心翼翼,試圖找準時機抱住曹晏海將之掀翻,但是每次都被曹晏海見招拆招、靈巧地避了過去。
過了一會,失敗的恥辱和好勝的心理使得劉高升開始毛燥起來,再加上曹晏海不斷地圍繞著自己轉,並不時地踢出幾個迷惑的動作,他逐漸露出了馬腳。
曹晏海
最終曹晏海利用飛快的身法,在劉高升還沒來得及反應之時便一記別腿將其直接摔出了擂台。
此時,眾人轟然叫好,其中夾雜著對劉高升的奚落和笑話,劉高升看著曹晏海站在台上問自己這一回算不算時,只好認輸。
比賽結束之後,報紙們紛紛報道了這一場比武,有的報紙標題大書「曹晏海打開劉高升的鐵門,卻發現其中一無所有」,劉高升之前的高調和耀武揚威與此時的落敗形成了鮮明對比,使得他無顏抬頭,灰溜溜地回了上海。
第二年,上海再次舉行武術大賽,巧合地是,劉高升又一次對上了曹晏海,雖然去年回家之後劉高升一心勤學武藝,準備一雪前恥,但是在這次比賽中,劉高升還是在曹晏海面前敗下陣來。
最終,曹晏海獲得了上海武術比賽的第一名,隨後被應聘到浙江國術館擔任一級教官。
比武大會
劉高升並非毫無本領,不然只靠招搖撞騙不可能獲得江湖名望和眾多子弟的跟隨,其不足之處,在於毫不謙虛,沒有大師風範。
兩次敗陣,除了輕敵,我們也只能承認是「強中更有強中手」。
可見,山外有山、人外有人,無論修煉到了什麼境界我們都不能自大自得,應該明白學無止境的道理。
參考文獻
新浪網.2021-12-31
精武.2006年01期
本文為一點號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