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事件涌過,而我失蹤

2023-08-17     單向街書店

原標題:大事件涌過,而我失蹤

㊟《弗蘭西斯·哈

馬爾克斯和略薩在訪談中,討論過存在於文學中的逃避。

一種是寫法上的逃避,只磨礪語言的使用方法和想像的能力,「利用想像的現實進行創作」。另一種則以它的背景、來源為判斷。略薩認為,這種「脫離某種具體的、現史上的現實的文學」,與「某種以具體現實為素材的文學相比」,顯得乏力,意義不足。

不同時期的文學呈現不同的質地,大事件涌過後,歷史的底部總有一些微小裂縫被浪潮遺漏,而更多普通的人生轉動在此。肉眼記憶轉向書寫的過程,會刻錄下經濟蕭條里的每一條神經的波動,逃入成癮物時的尖叫。

躲閃過蓋茨比的舞會和卡夫卡的審判大廳(點擊查看逃避史上半部分) ,人類逃避史的下半部分,我們把上世紀 60 年代的經濟大蕭條期設為起點,跟隨自我放逐者們的腳步。用數學家的謎底、投機商人的謊、嬉皮士無所謂的吻、海島少年的迷藏啟悟等等真實鋪路,走往千禧年後的混亂危機。

逃避去向和理由早已衍生出更多分岔,它們莫名與現時重疊,過去在此刻排演。

4、大蕭條時,焦慮橫行

向伯利恆跋涉

黃金夢碎

作者:[美]瓊·狄迪恩

譯者:何雨珈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團·北京時代華語

出版年:2021

無疾而終的談話在 1967 年的舊金山嬉皮街遍布:

「你要找什麼?」他問。我說沒什麼。「我都三天找不著北了」。他說。

「在這兒,你很清楚是做不成事的。」我問,應該做成什麼事。「我不知道。」他說,「某件事,任何事」。

「我的生命就是一顆晶瑩的淚珠」,民謠歌手瓊·貝茲寫道。大約也可以折射出她那家規模很小的「非暴力研究學院」的意義。越戰期間,少年們坐在潔凈處談論暴力與其化解方式。文章的標題是《這裡的吻永不停息》。

大蕭條里被記下的變遷,還沉澱著一樁弒夫案。兇手只是在認真踐行普遍理想的過程中,不小心「誤入歧途」,誤解了「愛的功效」。悲劇又連起一些情歌,一些上世紀的傳奇。

「萬物解體,中心無法維繫「,葉芝的詩歌組織起迪狄恩觀察的脈絡,客觀冷靜地記述廢墟里的各式崩塌。她找到無力中的有力:「如果我還想工作,那就必須妥協於這種無序」,「直接而坦率的去接觸和描述萬物在消解的證據、一切在解體的證明」。寫作時,身心皆病,邊喝酒鎮痛,邊吃刺激神經的藥物緩解酒的麻痹,「以便提筆寫作」。

逃避時刻

「中心再難維繫。這個國家,破產公告、公開拍賣通知滿天飛;隨意殺人事件、流離失所的孩子、廢棄無人的家園屢見不鮮;那些在文物上塗鴉破壞的人,連四字單詞都會拼錯。這個國家,總有家庭無緣無故地消失,留下沒有還完的帳單與抵押到期的文件。青少年們在外遊蕩,沒有過去,也沒有未來,如同長蛇蛻皮;孩童懵懂無知,再也無機會了解維繫這個社會的遊戲規則。人們銷聲匿跡。孩子不知去向。父母人間蒸發。被拋下的人們漫不經心地填寫完失蹤報告,然後自顧自地繼續活下去。

這個國家,並沒有如火如荼的革命,也沒有因敵人的包圍而走投無路。這是 1967 年的美國。市場穩定,國民生產總值高。多少人慷慨陳詞,表達自己崇高的社會理想。這一年,本該是充滿勇敢希冀與國家願景的一年。然而並不是,越來越多人發現了這個令人不安的事實。唯一清楚的是,在某個時刻,我們都自我放逐,不再負擔職責。身邊的一切似乎都沒了意義,於是我決定前往舊金山。」

麥可·K的人生和時代

只有你才知道怎麼走

作者:[南非] J.M.庫切

譯者:黃昱寧

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

出版年:2021

1969 年塞繆爾·貝克特得獎之後,諾貝爾獎第一次授予這樣一位作者:與任何事業都毫無聯繫,對救贖的可能性如此悲觀,對人類的進步和道德行為的能力如此懷疑。對庫切或庫切筆下的遁世寓言,都算恰如其分的形容。

借觀察者之口,主角麥可·K 是「偉大的逃跑者「。從 70 年代秩序癱瘓、制度瓦解的南非一路逃亡。穿過的荒謬包括但不限於——帶母親骨灰流浪、流放、荒野求生、種南瓜、礦區苦力。逃跑朝向「絕對的拒絕」。掙脫「任何形式的羈押、收容或者施捨」,拒絕任何「被憐憫被救濟被解放」。

有點像卡夫卡的 K,又有點像無野心的魯濱遜,或其餘被動或主動承受放逐的蜉蝣者。「整個世界肯定只有我才知道我在哪裡,我可以認定我已經失蹤了」。過於微渺,以至於無法被時代在意。

「助產婆把麥可·K 從他母親的腹中迎到這世上,第一眼就發覺他長著兔唇。那嘴唇如蝸牛的腹足一般翻卷,左鼻孔裂開。」 這是他人生的初始,打一出生,就被推到了裂縫的輕與重,顯和隱跟前。

逃避時刻

「你住在營地里,只是一個隱喻,如果你知道這個詞的話。那是個隱喻——最高級別的——表明某種意義能何等離譜、何等猖獗地在一個系統中紮根,卻不必變成其中的一個專有名詞。你難道沒有注意到嗎,每當我想約束你的時候,你是怎樣溜走的?[…]讓我告訴你,那個神聖而誘人的、在沙漠中心枝繁葉茂、為生命創造食物的菜園具有什麼樣的意義。你正在奔赴的菜園既無處可尋,又無處不在(唯有營地除外)。那是你唯一歸屬的地方的別稱,麥可斯,在那裡你不會感到無家可歸。他不在任何一張地圖上,沒有一條簡單純粹的路能通向它,只有你才知道怎麼走。」

獨居日記

真正的生活

作者:[美] 梅·薩藤

譯者:楊國華

出版社:譯林出版社

出版年:2018

誠實地描述激流勇退後的獨居生活。

好處:「幾周以來我第一次獨處,又拾起了我真正的生活。說來也奇怪,朋友、熱戀都不是我真正的生活,唯有獨處,在這獨處中探究、發現正在發生或已經發生了的才是我真正的生活」。

煩擾:「缺少干擾、沒有關心和氣惱,生活會變得乏味」。

觀察自我與環境內外的每處波動。於是看秋天裡每一片花瓣的顏色漸變,玫瑰粉紅,邊緣卻呈凍傷色澤;沾染花粉的芍藥葉粉棕。從清洗廚房的盤子到學會清理內心的「盤子」。和一隻野貓培養「親密關係」,為它的離開難過。閱讀,記述,保持客觀。

逃避時刻

「隱居的價值——價值之一——當然是沒有什麼東西可以緩衝內在的衝擊,正如沒有什麼可以協調特殊情況下的緊張與壓抑。熱心的阿諾德·邁納來倒垃圾,與他片刻的閒聊或許使內心的風暴多少平靜一些。但是風暴,痛苦得正如此時一樣,大概有它自身的真諦。所以有些時候,你只得忍受一段壓抑的時間。如果你能熬過這段時間,留心它的袒露與需求,你會得到一種啟迪。」

5、經濟泡沫的坍塌

耶穌之子

我們重新上路

作者:[美] 丹尼斯·詹森

譯者:姚向輝

出版社:上海譯文出版社

出版年:2020

寫《搏擊俱樂部》的邪典作者恰克·帕拉尼克說自己念《耶穌之子》超過兩百遍,「寫作陷入膠著狀態,讀此書,有醍醐灌頂之感」。

追隨著開頭前三段就出現 5 次省略號的標點使用方法,口語化的粗俗混雜新奇的比喻,直截了當的開頭,詭異的提前預警,都可以極速飆車入詹森的混亂世界。前一秒還墜著滿肚子波本威士忌公路夢遊;下一刻便會忽然飛升往葡萄藤酒吧,遇見趁著法庭午休來喝兩杯的持槍搶劫犯。愛一個肚皮舞女郎,在內心裡當條「嗚嗚叫的小狗」。

又髒又亂,「是因為生活可以這樣過」。

逃避時刻

「葡萄藤酒吧一天一個樣。我這輩子最倒霉的破事裡有幾件就發生在這兒,但我和其他人一樣總會回來。而每走一步,我都會心碎,因為我永遠也不可能找到的那個人,那個願意愛我的人。然後我會想起家裡有個愛我的老婆,隨後會想到老婆已經離開我了,而我怕的要死,再往後是我有個酗酒的漂亮女朋友,她會讓我快樂到永遠。然而每次走進酒吧,總有一張張晦暗不清的臉孔在向我承諾所有的可能性,隨即立刻變成呆滯平常的表情,抬頭看我,犯著同樣的錯誤。

[…]葡萄藤酒吧里有許多這種時刻——你以為今天還是昨天,而昨天是明天,等等等等。因為我們都相信我們過得很慘,所以我們喝酒。我們都有那種命數已定的無助感覺。我們會戴著手銬死去。我們會半路橫死,而且還不是我們的錯。我們就這麼想像。然而現實中,我們卻總會因為荒謬的理由被判無罪。」

寂寞的遊戲

一旦躲起來就再也停不下來

作者:袁哲生

出版社: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出版年:2017

限制寂寞和一無所有的時長。

再從人群中逃走,尖叫,躲藏,帶著慌亂和亢奮所產生的平靜,在藏身處享用一顆糖的甜美。如果夠時間,還能用小刀把糖紙切碎,看它在自己手中消散成雪花樣的碎片。只是躲藏,絕非不存在。同伴會循跡找來,遊戲會從終點回到起點。

讓抓迷藏的快感消失的,是那次藏在樹上。夥伴很久才朝自己的方向走過來,但往「我」在的位置抬頭時,「他直愣愣地望著我,應該說是看穿了我,兩眼盯著我的背後…對我視而不見。」

張大春形容這場落寞為發現「自我的不在」。故事完成 6 年後自縊的作家,似乎「習慣」把「刻意把生命中原本具有高貴感的動機說的可笑不堪」。

補全主角覺察的,還有吳剛不斷砍,而月宮桂花樹「隨砍隨和」。阿波羅登月時,太空人掙脫地心引力站在月球凝視地球,「會不會覺得其實躲迷藏是一種很寂寞的遊戲呢?」。司馬光砸缸,缸里坐著沒有小朋友能夠看見的另一個自己。

逃避時刻

「那時,我在心底深深渴望著能變成一個很小很小的人,然後駕駛著孔兆年的潛水艇,整天在陽明湖底繞來繞去,把那些蝦子和烏龜的眼珠子都嚇的掉出來,浮到湖面上。一想到那滿滿一湖的眼珠子,我就得意得禁不住要笑出來。還有什麼比潛水艇更會躲藏的呢?潛水艇咻地潛入水底,消失在所有人的視線之中,在水中無聲地移動著,那樣地滴水不漏又沒有半點縫隙,還有什麼比這一小方空格更隱秘、更令人期望的呢?

孔兆年的潛水艇又重新喚醒了我記憶中最幽暗的角落,關於躲迷藏的那部分。但是,就像多年以前的那個冬日黃昏所發生的事一樣,我又再一次清楚地看見自己依舊用一種拙劣、陌生的姿勢躲在一個寂寞的角落裡。跟孔兆年的潛水艇比起來,我只能算是蜷縮在陰暗之中而已」

6、全球金融危機的混亂

游泳回家

你需要安全到家

作者:[英]德博拉·利維

譯者:馬華

出版社:四川文藝出版社

出版年:2018

《衛報》說這個入圍布克獎的故事「唯有在白日裡做過陰冷噩夢的人才能體會」。

人稱含混,時態模糊,真假、主觀和客觀糅合難辨,間或夢囈般的內容重複出現。利維用質地清透的文字將組成小說的重要因子逐一解構,替孤寂、虛空著色。

是靠不住的謊,也是求生通道。他的藉口:寫詩,學識,出軌,失憶,滿足簡易而短暫的願望,如吃一口布丁,給女兒做盤烤雞肉。她和她,還有她們的藉口:櫻桃比基尼,真絲連衣裙,發色和髮型,投身一些比愛情更具象的危險,像地震、戰爭、家務。

是陳述句,也是用句號收尾的疑問。為什麼:1994 年夏天,擁有不同回憶的人不約而同出逃。在法國阿爾卑斯濱海省的一座泳池別墅里避世,共同體面地犯一些忌。波蘭難民詩人沒有過去。歐洲戰地女記者從女兒三個月起就刻意置身亂世。少女從精神病院逃跑,自稱植物學家,習慣裸體如野物。

始終抱有信念「生活之所以值得繼續過下去,是我們相信未來會更好,相信自己可以安全到家」的人,真實境況是少女在情人手臂下用黑筆寫下的短句 「ITSRAINING」(It’s raining)。

短句被拆分為孤立的字母,以向右傾斜的雨點樣式排布,挨個砸向下。

逃避時刻

「然而,即使沒有目睹盧安達的恐怖行為,她也已經深陷痛苦的泥淖不能自拔。如果可以選擇忘卻一切所謂讓她變得充滿智慧的東西,她會重頭來過。[…]在倫敦的家裡,她像個遊魂。她從不同的戰區回到家中,發現不在的這段時間,鞋油或燈泡已經變了位置——似乎在原處又不在原處,她意識到對她來說家也只是臨時住所。為了她選擇的事業,她冒著失去作為妻子和母親的位置的風險,這個位置讓她困惑,因為如果選擇坐在那裡,她就會被想像中的一切所困擾。她曾嘗試著去做一個她並不能真正理解的人。一個強大又脆弱的女人。她知道個性強並不等同於強大,溫柔並不等同於脆弱,但不知道如何把這種認知運用到生活中,不知道這種認知能夠給生活帶來什麼,更不知道在周六晚上獨自一人坐在兩人坐的桌子旁如何悠然自得。」

心之心

盜火的詛咒

作者:[智利]本哈明·拉巴圖特

譯者:施傑

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

出版年:2022

如何像「普羅米修斯一樣為人類取火」。

望月新一在把自己的博客關閉、徹底與世界失去聯繫以前,用了很多年的時間論證 abc 猜想。它是數論中觸及根基,但過於超前的抽象猜想。一旦被證實,「幾乎自動地就可以解決各式各樣的謎題」。

早於望月新一,二十世紀最偉大的數學家之一,克羅滕迪克試遍各種層級、維度,肉身求證「心之心」理論的存在。它的危險與不可觸及的程度好比太陽,與萬物相關,能「掘出那個能把無數沒有明顯關係的理論連結到一起的秘密的根系」。

激勵他們的不是對權力的野望,反倒清淺如新一的某次閱讀體驗。把格羅滕迪克全集一口氣讀到尾時,「連續幾天不吃不睡,夜半三更說胡話,又是脫水,又是脫力,就在那兒語無倫次地念叨著一些破碎的句子,瞳孔放跟貓頭鷹一樣大。他提到了「心之心」…」

外人看來,論證倒向無果也必然,他們落入了同一種詛咒。

「我們變得無法理解這個世界,無法再理解人類」。

作者巴拉圖特用量子力學給自己的觀點註解:「我們知道怎麼用它,它完美地運轉著,通過某種奇蹟,然而,這個星球上沒有一個人,不管活人死人,真正明白它的原理,人腦無法應對其中的矛盾和悖論。」

逃避時刻

「「最終結果這個星球的不是政客,他說,而是像他們一樣的科學界人士,他們正「像夢遊著一樣走向末日」。

從那天起,他不再出席任何回憶,除非給他同等的時間宣講生態與和平。在講座上,他會分發他自己種的蘋果和無花果,並對科學的破壞力做出提醒:「炸毀廣島和長崎的原子不是哪個將軍用他肥膩的手指分離出來的,而是一群科學家,用的也不過是幾個方程式而已。」格羅滕迪克不由得想到,他會對這個世界造成什麼樣的影響?他所尋求的完全理解又會催生出什麼樣新的恐怖?人類會做出些什麼來,如果可以觸碰到心之心的話?」

編輯:康妮

監製:李二狗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f0c84f65afcbe5c8f41743afa2a5c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