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下半年以來,自主品牌的重磅車型完全不按套路出牌,已經脫離了普通人的消費基本面。
無論是坦克400 Hi4-T、 方程豹豹5、 阿維塔12、智己LS6還是騰勢N7,動不動就是30萬的定價已經和普通消費者完全脫節。
統計局有一組數據,在任何時間段內都適用:80%的用戶群體只能買得起20萬以內的家用車,這和經濟發展掛鉤,和新能源轉型完全沒有任何關係。
2022年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不足4萬,顯然我們離這種高檔中國品牌產品的距離,仍然非常遠。
另一組數據更加客觀,豪華品牌的終端銷售價格在30萬-40萬,無論是雷克薩斯、凱迪拉克還是BBA,品牌銷售均價就是在35萬左右。
而整個豪華品牌陣營的銷量也只占到整個乘用車銷量的12%左右,這也意味最近半年其實中國品牌全新推出的產品,就是掛著中國品牌的豪華車。
評定豪華車的唯一標準就是價格和用戶消費能力,能夠消費30萬產品的用戶群體,社會連結能力一定不差。
01 越來越貴,是求生欲的一種表現
燃油車時代,中國品牌最大的問題是無法繞開技術封鎖,建立自己的核心技術產業集群,在外資的技術儲備下,中國品牌無法拿出頂尖的動力系統來塑造品牌價值和更好的用車生活。
所以我們來看,中國品牌車型過去的銷售單價只有10萬左右,事實上在今天無論是奇瑞、吉利、長安還是長城,銷售均價依然在10萬左右徘徊。
定價20萬以上的中國車,依然是少部分車款,同時銷量占比並不大。
但更高的價格意味著更多的利潤,同時也對提振品牌信心和品牌價值有更大的幫助,所以企業一定要在新的賽道中生產更加高檔的產品,藉此機會在新的賽道中找到新的機會。
所以,高價車型的出現,其實就是自主品牌在新賽道中找到新機會的表現,是求生欲極強的一種表現,畢竟自主品牌在過去的生存方式一直都是低價模式,是無法真正推動汽車產業向上發展的。
02 成本越來越高,體驗感越來越強
另一方面,新的賽道所有企業都在同一起跑線,更多預算可以塑造出更好的技術、更豐富的配置,一定可以帶來更好的使用體驗感。
退一步來看定價30萬的國產車,在綜合使用感受上要比同定價的BBA更加出色。
比如說阿維塔12,要比奔馳C級都要更加出色,再比如說坦克400 Hi4-T,要比帕傑羅V93更加優秀,這就是中國品牌藉助新能源賽道崛起的必然結果,給不同領域、不同預算的用戶群體帶來了更好的體驗感。
對於一些敢於嘗試新鮮事物的用戶群體來說,自主品牌進入高端市場,對他們來說是一件值得開心的事情,因為選擇多了起來,競爭更足,傳統豪華品牌的價格也必然會有所下降。
03 發展空間巨大,價格下探空間明顯
傳統豪華品牌在受到衝擊的時候,感受到的是產品力不足帶來的吸引力下滑問題,這對於中國品牌來說是希望,也是發展機會。
BBA三大品牌每年銷量200萬量級,路虎、捷豹、沃爾沃、雷克薩斯、凱迪拉克等二線豪華品牌累計銷量在80萬左右,這些都是自主高端產品發展的機會窗口。
伴隨著電動化、智能化的發展,自主品牌也會在設計、操控、安全、質量方面全面優化,時間的推移會剝離30萬級豪華品牌的品牌價值,讓用戶從產品端選擇自己所需要的產品。
退一步來看,30萬級自主新能源銷量環比、同比都有明顯的增幅,在高端用戶整體數量不變的情況下,壓縮的就是傳統豪華品牌的市場占有率。
所以中國品牌賣30萬,在我看來一定是值得鼓勵、支持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