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有哪些研製費用巨高,但是性能卻是巨坑無比的武器?

2019-06-30     皇家橡樹1972

很坑的武器大多是指:花費巨大的研製經費,但使用效能低下的裝備!這些裝備幾乎都是出自「個人的好惡」或者是一幫「技術官僚」不經過戰場實地調查、研究…在辦公室里討論出來的裝備,研製出來之後與戰場需求和裝備發展趨勢格格不入…最後都成了「廢物點心」!

由於這類裝備種類太多,只能介紹兩三種有代表性的,這類裝備當中「最出色」的就是圖片上的德國克虜伯公司的800毫米列車炮,這炮一共有兩門:古斯塔夫和多拉。

800毫米列車炮所使用的7噸穿甲爆破彈。

德國大軍火商克虜伯家族與德國軍方有著非常好的關係(正因為這個原因二戰後被盟軍強行解體、拆分!永久性的不得製造武器)希特勒上台之後,對他參加一戰時的「巴黎大炮」情有獨鍾,就要求克虜伯公司研製出射程超遠、威力極大的列車炮,為將來的戰爭提供摧毀最堅固工事的攻堅利器!經過幾年的設計和製造,「元首」夢寐以求的巨炮終於研製成功了,它的重量超過了3000噸,採用重型軌道機車為底盤,由於炮彈過重非人力所及,炮彈的運輸、吊運、裝填均由輕型坦克改造的特種車輛來完成…加上它設計太複雜需要有1500人的工兵組成的團級單位來伺候它,並且它的運作涉及到了鐵路部門,還需要有鐵道兵對鐵路和路基進行勘察,鋪設…總之非常的麻煩!

很少見的800列車炮參戰的照片,這是古斯塔夫巨炮參加「塞瓦斯托波爾戰役」時留下的照片,炮口高揚已經做好了發射準備,鋼軌邊上已經構築好了炮兵指揮所。

那麼,800列車炮的實際使用效果如何呢?它參加的唯一一次重大戰役就是「塞瓦斯托波爾戰役」,當時曼施坦因上將(戰役結束後晉升元帥)正在圍困港區的蘇軍,由於「塞港」早在沙俄時期就構築了極其堅固的工事,德軍雖然炮火猛烈但是仍舊止步不前,為了打破僵局,曼施坦因請求希特勒派:古斯塔夫800炮和卡爾600炮前來助陣…得到批准後兩門巨炮從德國運抵了「塞港」的外圍,經過緊張的發射陣地構築之後,兩炮開始發威!800列車炮發射的一發7噸穿甲爆破彈直接打進了蘇軍在30米地下的彈藥庫,在劇烈的爆炸和引爆爆炸巨響聲中,強烈的衝擊波將幾百人「震死」!火光、煙霧…如同地獄一般,這也是800巨炮誕生之後最初、最好也是最後的戰果…從那之後它再也沒有參加過任何戰役。

盟軍工程師正在測量被德軍自己銷毀的800毫米列車炮的殘存炮管。

800炮後來未被使用的原因是它太笨重了!隨之而來的就是機動性太差,不但要有上千人直接伺候它,還需要幾個營的防空部隊,否則一架轟炸機就能要了它的命!

第二:雖然威力極大,但是發射效率極低!參戰「塞瓦戰役」它24個小時一共才發射了14發炮彈…它的發射過程是笨拙而耗時的,先將炮管搖至水平由坦克底盤改裝的吊車(也可以是其它吊車)將彈丸吊高至「彈藥承載車」上通過軌道精確的對準炮膛再由坦克改造的「彈藥裝填車」使用推送杆將彈丸推進炮膛內再將發射藥包填滿發射藥室,關閉炮閂將炮管搖到需要發射的角度、開炮,發射一發炮彈需要一個多小時時間…,這樣低的效率遠不及「容克轟炸機」攜帶航彈打擊效果塊!所以,800炮參加完「塞瓦斯托波爾戰役」後,被德軍棄用。

800列車炮和V-1、V-2飛彈都是二戰期間的「黑科技」,但是800炮走了歪路,耗資巨大沒有發揮出應有的作用,而後兩者雖說技術也不成熟,但它們卻成了人類戰爭開始進入到「飛彈化」的先驅。

不看機徽大部分軍迷都會認為這架三角翼的大型飛機是法國������������設計的,其實它是美空軍當中服役時間非常短暫的一種中程戰略轟炸機,美軍編號是:B–58中程超音速轟炸機。綽號叫:盜賊。

B–58這型轟炸機是1950年代中期開始研製,當時的飛機設計思想是高空高速突防,所以B–58採用了狹長機身和大三角翼設計,這樣飛機飛行阻力會減小、並且升力也有所提高,更易於駕駛員的操控。

停放在航空博物館停機坪的B–58「盜賊」中程轟炸機,它當時應對的是蘇聯圖–22「眼罩」轟炸機,從技術角度來說它要比「眼罩」先進了很多。

由於是新型轟炸機,美軍在它的身上幾乎應用到了從材料到航彈設備…所有的新科技!並且新穎的設計了腹部「彈莢」,而摒棄機腹內置彈倉,這樣的目的就是當B–58突防敵方領空後開始投擲航空彈藥,彈藥投擲完畢「彈莢」也不要了!這樣「一身輕」的轟炸機就可以更加快速的脫離。由於大量的新科技新材料的應用使得B–58的價格非常高昂,每架價值1400萬美元,而這個價格當時可以購買3架B–52遠程轟炸機!

很遺憾!高價格和高科技沒有讓B–58發揮出戰鬥力,它從1960年開始服役,僅十年之後的1970年就完全退役了!原因就是新科技並不是成熟技術,有諸多的不穩定、不安全因素,使得B–58在服役期間各種毛病不斷,甚至是所謂「彈莢」不能使用大部分當時美軍的制式航空彈藥……一架轟炸機不能使用大部分彈藥就變得沒有使用價值。

美軍「飛機墳場」內的B–58,最近的這架垂尾上似乎有彈孔,不知道是不是被當成了靶機?昂貴的飛機淪落到此,太悲哀了!

由於各種各樣的毛病,加之扶搖直上的維修費用,讓美國空軍再也無法忍受,最終將其全部退役,丟棄到「飛機墳場」。

濃濃的德系味道,與那個「頂球」的45型相比,顯得敦實而厚重!125級護衛艦外表給人的印象就是德國製造的高品質。

不過它也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典型!花費了6.5億歐元€的巨資(12月9號的外匯比價7.81人民幣等於1歐元),可是圖片上的F222「巴登·符騰堡號」由於機械故障嚴重,大量的電子裝備沒有達到要求被德國海軍拒絕接收,被迫返回船廠進行返工!德國的高品質(油紙包)被嚴重打臉!

但,就算是「巴登·符騰堡號」通過了驗收,它孱弱的武器安裝量也讓全球其他有一點影響力的海軍笑話!滿載排水量7000噸(與052D相當)的大艦,安裝的武器僅是:一門127㎜艦炮、兩門27㎜機關炮、一座21聯「拉姆」近程防空飛彈、兩座4聯裝「魚叉」反艦飛彈、4~5挺12.7㎜機槍,沒了!這樣的武器裝備量與其他國家的2000噸級別的輕型護衛艦幾乎一樣。就這樣的火力與俄羅斯的22380型護衛艦對抗都吃力,與其他更強大的戰艦對抗更是甘拜下風!完全是大而無當呀!

B–58轟炸機和F125型護衛艦從外表來看都算是漂亮的裝備,這兩型武器都體現了裝備國家的作戰思想,但問題是:一個是為了壓倒「一切敵人」,而不顧武器研製的原則就是穩定、穩定、再穩定!盲目的追求高科技結果就是不斷的給自己增加麻煩,和平時期都毛病不斷,到了戰時更會大量死人的!「寡婦製造者」的惡名在美軍裝備當中並不少見;另一個125級護衛艦則完全是「武備廢弛」的產物,和平時期太久了!已經讓歐洲這些國家忘記了居安思危,過度的依賴美國的保護,最終的結果只能是不斷的被美國訛詐和被俄羅斯鄙視!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eaGDmwBmyVoG_1ZXdq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