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

2022-06-08     人文傳媒網

原標題: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

每當浸潤在美好的自然環境中時,人們會產生與之完全融為一體而忘我的感覺。其實,本來就是如此。

《周易》中,「干」「坤」兩卦的《象》分別是: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天(即自然)的運行剛強勁健,相應地,君子處世,也應像天一樣,力求進步,剛毅堅卓,發憤圖強,永不停息;大地的氣勢厚實和順,相應地,君子應增厚美德,容載萬物。可見我們祖先對自然充滿敬仰之情,能從自然中得到啟示。人要有能體會「天人合一」這深刻義理的悟性。

甲骨文中的「木」

自然中,樹木是最常見的,我們就以「木」為例說一說。甲骨文中的「木」如上圖所示。我們能從中看出樹的樣子,上半部分表示枝丫伸展,而下半部分,畫了同樣的圖形,表示的卻是樹根。可見「木」在甲骨文中被表現得非常完整。正可謂「樹無根不長」。

以下是「木」的字形演變過程。

篆書「木」

隸書「木」

楷書「木」

祖先不單單告訴我們什麼是「木」,而且非常清楚地告訴我們木的各個關鍵部位的名稱。從下基到根的部分,是「本」。

篆書「本」 隸書「本」

而樹的頂端叫「末」。

我們會發現,本和末這兩個字的字根都是「木」,所以也就知道什麼叫「根本」和「末梢」了。

與此同時,我們還會想到另外一個字,就是「未」,它為什麼跟「末」的意思不相同呢?我們先來看看左圖「未」篆書的寫法。

篆書「未」

「未」特指植物的果實成熟後具有滋味的狀態。所以「滋味」的「味」古時同「未」。它的造字表達的意思是樹葉重疊在一起的樣子。枝葉很茂盛,那一定是夏天了。所以農曆的六月,也叫「未月」。

篆書「末」 隸書「末」 楷書「末」

看到本末二字,不禁想到《大學》里的那段話: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天地萬物皆有本有末,凡事都有開始和終了,能夠明白本末、終始的先後次序,就能接近大學所講的修己治人的道理了。

莫小看這本末二字,有的人總是做本末倒置、捨本逐末的事情,最後卻不知自己錯在哪裡。可見看問題須找到事物的根源才可以。如果只看表面現象,得出的結論必定是膚淺和片面的。

戰國時,有一次齊國的國君派使臣去訪問趙國。使臣到了趙國,把齊王的信交給了趙威王,趙威王連看都沒看信,就親切地問使臣,今年收成好嗎?老百姓生活得好嗎?齊王的身體好嗎?使臣聽了,心裡很不高興,對趙威王說:「齊王派我來訪問趙國,可您連信都不看,先問收成、百姓,最後才問國君,這不是本末倒置嗎?」趙威王笑著說:「對於一個國家來講,糧食是最重要的,還有,如果沒有百姓,哪有什麼國君啊!所以我這樣問,根本沒有本末倒置!」這番看似普通的對話,卻道出了一個道理:君王在治理國家時要抓住根本。

《孟子》中有這樣的記載:

民為重,社稷次之,君為輕。

這是提醒君王,要知道什麼是最為重要、最為根本的。

說到「本」,有個詞現在不太被人重視了,它就是「本分」。這個詞包含著什麼樣的深意呢?本,就是根本、基礎。而「分」代表了責任和義務。每個人,每個行業,都該守好自己的本分,盡到責任和義務。教師的本分就是教書育人,醫生的本分就是救死扶傷,軍人的本分就是保家衛國·····如果大家都安守本分,那麼這個社會一定良性循環發展。然而,如果不安守本分,被各種環境左右,被各種利益迷惑,喪失本分,在這個崗位卻不再講求責任和義務,後果將是多麼可怕。

一棵小樹長成參天大樹,需要經歷雨露的滋養、風雪的考驗,這個過程很不容易。這讓我們想到了培育一個人成才的艱難。《管子》中記載著這樣一段話:

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一樹一獲者,谷也。一樹十獲者,木也。一樹百穫者,人也。

這就是說用一年的時間做一件事,收穫最大的是種穀物,用十年時間種樹收穫最大,一生的時間則用來學習做人(也就是受教育),就是常說的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種穀物會有收穫,種樹收穫會更大,而受教育則有數不清的收穫。

正如著名的教育企業家俞敏洪所說的: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像樹一樣成長,即使我們現在什麼都不是,但是只要你有樹的種子,即使你被踩到泥土中間,你依然能夠吸收泥土的養分,自己成長起來。當你長成參天大樹以後,人們在遙遠的地方,就能看到你;走近你,你能給人一片綠蔭。樹活著是美麗的風景,死去依然是棟樑之材,無論生死都造福於人。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e43824c1a6bb1476f7fef33f7885f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