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是一個合理的人生刻度嗎?進入 35+,人真的會改變嗎?
無論是消費主義的廣告語,還是各類新聞報道,35+ 都傳遞出一種焦慮的情緒:人生到了這個節點,應該做些什麼了。另一方面,進入 35+,也似乎進入了一個難以定義的中間地帶。人到 35+,既不像年輕人,在面臨第一份工作時茫然無措;也與自己的父輩不同,「他們那種責任感好像要比我們來得深重得多」。
面對社會賦予的「35+」標籤,「螺絲在擰緊」最新一期繼續不擰緊,主播吳琦與兩位好朋友一起聊聊個人成長的日常,抖落那些沉重的東西。一位是螺絲的老朋友,現在是編輯和策展人的趙夢莎;另一位是 35+ 的觀察者,與 35 歲仍有一段距離,在自由撰稿人、編劇、瑜伽老師間靈活轉換的顧玥。
工作、自我、人際關係、金錢……在面對人生拋出的這些命題時,剛剛度過了一場精神危機的趙夢莎說:「可能不在 35,也可能是在其它的節點,你總歸要通過一個外力讓你看清自己。」
清醒之後,我們也許可以發展出自己的工具箱,用更直接、更簡單的方式去解題。如顧玥所說,「我的活法一直以來都很寵自己,原因在於我會把生命看得很隨機」。我們期盼,勞動與享受的順序並非線性,但如何在年齡框定的標準外去感受,去生活?答案仍在時間裡。
Apple Podcasts|小宇宙|喜馬拉雅
Spotify|網易雲音樂|單讀 App
搜索「螺絲在擰緊」,或掃碼直接收聽
03:49
35+ 是一個衡量人生的合適刻度嗎?
10:39
年輕人與父輩之間,怎麼定義中間這幫人?
18:05
趙夢莎:我的 20 多歲是極度加速度的
19:10
「走到 35 發現,成人的世界好難」
29:42
人生給你潑了一盆冷水,也是讓你清醒過來
32:37
顧玥:我沒有什麼餘地在社會意義上再往下墜了
34:05
「面對擲骰子式的人生,我稍微有點不安」
37:56
吳琦:從 I 變 E,原來那是一個假的自我
44:18
我們可不可以做一個很 I 的中年人
49:54
用自己的一套工具主動表達愛
57:34
放棄那些假動作,人與人之間也變得更簡單
1:03:19
35+ 的金錢觀:「我有點在乎錢了」
1:08:57
顧玥:拿出我的工具箱,路邊支個攤也能有收入
1:14:30
學著像老年人一樣去真正地生活
1:18:08
外面的世界變窄了,就在小世界裡往深處走
談話中提到的公眾人物和機構
韓夏,導演、作者、播客《噴嚏》主播,螺絲在擰緊 #021 期嘉賓
陳翠梅,馬來西亞女導演
高田唯,日本平面設計師、AGI 和 JAGDA 成員、東京造形大學教授
熊阿姨,自由撰稿人,螺絲在擰緊#073 期嘉賓
藝術界,英文名為 LEAP,一本中國當代藝術雜誌,2010 年改版為雙語雙月藝術刊物。
談話中提到的其他內容
MBTI(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邁爾斯-布里格斯性格分類指標是人格類型學中一種內省的自我報告問卷,取各傾向的英文名稱首字母來組成四個字母的評量結果,如「INFJ」或「ENFP」等 16 種人格類型。
本期音樂
White Gloves,Khruangbin
倩女幽魂,張國榮
互動方式
如果你對本期話題或本節目有任何想法或問題,請大膽在各收聽平台評論區留言,或者微博吳琦@五七,趙夢莎@趙夢莎,顧玥@_顧玥,與主播和嘉賓互動。
「螺絲在擰緊」將在每個月的某些周四上線,期待下次再一起擰螺絲!
監製:彭倩媛
製作人:胡亞萍
編輯:菜市場
剪輯:椋生
視覺設計:李政坷
節目運營:劉雨萱
原創音樂:徐逍瀟
實習生:雷悅雯 王璇
點擊閱讀原文,直接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