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聽說過「伏羲農場」嗎?這種小農場裡可藏著大智慧

2024-11-04     環球網

本文轉自【央視新聞客戶端】;

近日,農業農村部出台《農業農村部關於大力發展智慧農業的指導意見》和《全國智慧農業行動計劃(2024—2028年)》,明確到2028年底,我國智慧農業公共服務能力將大幅提升。

《指導意見》提出,要全方位提升智慧農業應用水平,包括推進主要作物種植精準化、設施種植數字化、畜牧養殖智慧化、漁業生產智能化等7項重點任務。

農業農村部市場與信息化司信息化推進處處長 王耀宗:我們現在集成了遙感衛星、無人機監測和地面監測的網絡,把農業氣象、土壤墒情,包括病蟲害等各種環境的因素綜合實現實時監測,能夠大幅度提高農業防災減災的實時監測和預測預報能力。

農業農村部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此次印發的文件中首次提出要加強智慧農業公共服務能力建設。通過打造國家農業農村大數據平台、共建農業農村用地「一張圖」、開發一批智慧農業基礎模型和數字化工具,為各類智慧農業應用提供技術底座,幫助農民和農業生產經營主體低成本實現數字化轉型。

農業農村部市場與信息化司信息化推進處處長 王耀宗:數據對於智慧農業而言就相當於是血液,模型算法大概就相當於是大腦。建設大數據平台,把更全量的數據匯聚到一起,向社會去提供數據支撐和服務,為社會主體更好地應用和推廣智慧農業提供底層的數據支撐和能力支撐。

負責人表示,力爭到2030年,高端傳感器、關鍵零部件、成套智能裝備等關鍵技術裝備取得重大突破,我國農業生產信息化率將達到35%左右。到2035年,關鍵核心技術全面突破,技術裝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農業全方位、全鏈條實現數字化改造,我國農業生產信息化率將達到40%以上。

試點推廣

伏羲農場帶動智慧農業發展

此次出台的《全國智慧農業行動計劃(2024—2028年)》提出要探索推廣「伏羲農場」等未來應用場景,加快推動智慧農業全面發展。什麼是伏羲農場,為什麼要推廣伏羲農場?

專家表示,作為發展智慧農業的試點項目,伏羲農場將大數據、人工智慧等信息技術轉化為農業生產力,在提高生產效率的同時,更好地保障糧食安全。

中國科學院智能農業機械裝備工程實驗室副主任 張玉成:思路和理念就是要體現人工智慧技術對我們農場的變革。人工智慧技術介入了以後,我們可以用一個人去控制10台、20台農機。同時在這個基礎上,我們要靠信息技術把節約成本的問題、增產的問題、綠色的問題,這些問題在伏羲農場裡邊都有可量化的指標來得到體現。

專家告訴記者,在伏羲農場,數據收集工作提高了農業生產的穩定性。農作物的生長周期涉及耕地、播種、收穫等多個環節。在天氣、土壤墒情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下,農業生產存在不確定性,這些環節的決策大多依靠人的經驗。伏羲農場通過收集到的海量數據對農田進行精準管理,讓農民擺脫「靠天吃飯」的局面。

中國科學院智能農業機械裝備工程實驗室副主任 張玉成:咱們農田裡邊發生的一切,包括氣候的一些變化,作物生長的一些變化,到了某一個點上應該去做什麼工作,在伏羲農場的智能系統裡面,就要做一個預判。因為所有的農田我們都要進行標準化的、網格化的數據採集,不只是把人從農田裡邊解放出來,用計算機的思維去處理這些不同區域的問題。

大數據+人工智慧

小農場有大本領

眼下,伏羲農場已在全國多個城市投入運行,這一科技感十足的智慧農場究竟是什麼樣的?

走進位於河北雄安的中國科學院伏羲農場數據指揮中心,記者看到一面巨大的電子顯示屏上實時顯示著農場的氣象數據、病蟲害檢測等各類信息。

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在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技術的幫助下,他們遠在20公里外的指揮中心就能查看農田的實時畫面,掌握農作物的生長情況。眼下冬小麥的播種工作剛剛完成,他們這些「技術宅」種地不用鋤頭,而是通過遠程操控無人農機,實現密度均勻的播種。

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工程師 畢志強:我們的智能農機配備許多個智能的控制系統,在北斗衛星導航的支持下,我們提前給它設定好路線,只需要通過手機App和智慧終端一鍵啟動之後,就可以按照我們的路徑進行精準作業了。

智能設備不僅服務於耕種環節,也提高了育種效率。傳統育種要遵循植物生長規律,一個培育周期要四到五年左右。在人工智慧搭建的虛擬模型里,工作人員通過調整環境參數模擬植物生長過程,從而加速種子篩選,提高育種效率。

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高級工程師 趙洪龍:通過搜集網上公開的一些數據集和自己去採集一些數據,來獲取大量的植物基因組數據。有這樣的數據之後,我們去開發算法,建立模型,去模擬這個種子長大之後是什麼樣子,從而加速我們篩選的過程。

隨著物聯網、人工智慧等技術與農業深度融合,截至目前,伏羲農場已經落地內蒙古、安徽、河北等多個省份。在湖北十堰,伏羲農場正在加快建設,600畝土地的數據採集和分析工作也在同步推進。預計今年年底前,農場將建成並投入運行。

中國科學院智能農業機械裝備工程實驗室副主任 張玉成:這邊主要是驗證丘陵地貌下,小馬力的農機在小地塊碎片化的情況下,我們如何去解決智慧化的農業生產問題。總體上說我們是按照區域來進行布局和設計的,結合地形地貌和種植作物的品種在不同的區域驗證,整個技術推廣的模式也就形成了。

(總台央視記者 梁麗娟 李嘯虎 河北台 十堰台)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d8d1f8c035048d474e18dd00ec82cf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