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小編追潘粵明和王鷗的《新居之約》追的有點上頭,這部劇講了一個裝修房子的設計師和一個包工頭的事業和愛情故事,
沒想到中年略有發福的潘粵明和大美女王鷗居然能擦出這麼好的火花~
不僅劇中愛情讓人甜的滿地打滾,而且在給水鄉百年老宅裝修的劇集以及各種細節里,都讓對旅行地敏感的小編本能地覺得異常熟悉,
去查了下取景地,那一幀一幀鏡頭下果然就是蘇州啊!
其實,不止是《新居之約》中潘粵明和王鷗在蘇州這座又仙又滿是煙火氣的小城工作戀愛,前兩年大火的電視劇《都挺好》也是在蘇州取景。
蘇家五口在同德里的歡聲笑語和生活氣息至今依然令小編動容,潘粵明和王鷗在蘇州夜晚無人的水巷街道散步擁抱,在百年的老宅里設計施工,吃西瓜納涼。
近年這些華麗的都市劇為什麼都不約而同地選擇了蘇州呢?
也許,是因為蘇州這座城市有著專屬的奢侈。
你可以在小橋流水的風景里悠哉吃飯,在古色生香的長街中呼嘯而過,也正是由於蘇州這種又美又有煙火氣的熨帖,才為不接地氣的都市劇增添了無限的生活感。
而儘管小編寫過那麼多的寶藏小城,但對蘇州終歸是不一樣的。在小編心裡,從各方面來講,蘇州都可謂是中國最宜居的城市之一,想說:蘇州,愛你千千萬萬遍。
最愛是蘇州,愛它小橋流水纏綿下的溫潤與水靈。
漫步在細柳如煙的綠水長堤上,微風吹起水痕,行人輕輕慢慢地從橋上走過,
找間涼亭小憩,泡一壺清茶,聽一曲評彈,炎炎夏日的公園裡浮動著無邊的綠意。微風拂過,亭亭玉立的荷花瀰漫陣陣沁人的香氣,渾然天成的江南詩意好似要溢出螢幕。
最愛是蘇州,愛它古舊街巷沉澱下的故事與煙火。
鏡頭下長長窄窄的蘇州巷子,總是冒著讓人無比眷戀的生活氣息。
踩著青石板路,看見老人三三兩兩的聚在一起搖著蒲扇,嘮著家長里短。繚繞的炊煙、虛掩的院門、別致的盆景,飄溢的花香,蘇州人把日子過成了詩。
到了夜裡,四下無人的蘇州水街更顯靈秀。
漫步在盛滿夜色的古樸街巷中,溫柔與靜謐即刻將人包裹。風輕柔地吹著,枝葉輕輕搖晃,各家門前亮起一盞微弱的燈火,活脫脫是個溫柔的人間現世。
忽然,想去蘇州了。
想在陽光明媚的天氣躲在樹蔭下看小橋流水,也想在細雨如絲的梅雨時節感受江南水鄉的柔情。
想踩著吱吱呀呀的青石板慢慢地走過安靜無人的巷子,聞著草木香氣逛逛精緻古典的園林,消磨消磨時光,悠閒舒適到極致。
想去蘇州的小巷裡尋味。
排隊買點饞人的糯嘰嘰糕點,再找家小店泡壺茶吃碗面,聽聽小曲看看夕陽,內心也會變得柔軟起來......
老街與水橋
藏著蘇州最熨帖的人間
老街與水橋,是蘇州最柔軟的線條。
遊走在落滿陽光的蘇州老街中,一眼望去儘是河道、小橋、船隻、樹影、老街與人間煙火的交織纏綿,那麼溫軟,那麼悠然。
那動輒百年歷史的老街與古橋,在一片祥和中爬滿了歲月的痕跡。
簇擁纏繞的凌霄花牆下,是河邊浣洗的婦人家長里短,是街邊眯眼打盹的老人與貓,是稚子孩童互相追逐的歡笑,亦是吳儂軟語、尋常人家。
恍惚之間便邂逅了這裡最熨帖的人間煙火,一不小心就跌入了姑蘇的舊時當年。
/ 平江路 /
一條平江路,半部姑蘇城。
「君到姑蘇見,人家盡枕河。」如今的平江路,就保留著這種河、橋、路並行的老城風貌。
尋一艘小船,當船夫緩緩撥動木槳,劃開一圈圈水紋。
烏篷船便晃晃悠悠地盪在河裡,慢慢游過兩岸漸遠的白牆黛瓦,輕輕穿過長滿青苔的古橋,滿目的碧色讓人舒緩又沉醉。
/ 山塘街 /
無雨不江南。逢上梅雨時節的山塘街,真的會反反覆復愛上江南的雨。
整個街道在斜飛的雨絲中處處漾著水意,遠遠望去像是一幅流動的丹青水墨畫。
安謐的小巷,古樸的房子與朦朧的橋樑盡數氤氳在這青翠的水色中,所見之處盡顯煙雨江南的柔情。
索性就靜靜地在廊前屋檐坐下,飲一壺清茶看撐傘的行人不疾不徐的走過。霧氣縹緲,雨水垂落,洗去了內心稀稀疏疏的清愁。
/ 正儀老街 /
正儀老街是蘇州市崑山最有富有生活氣息的古街。
漫步在古街長廊,只見河道中的倒影和著陽光影影綽綽,遠處臨河的窗台上栽種著花草,古舊的橋墩上晾曬著蘿蔔,好奇張望的孩童搖著紙風車跑過,好不愜意。
逛累了,就在慵懶古樸的巷子裡吃份泡泡餛飩和海棠糕,熟悉的味道牽動的是內心深處最綿軟的回憶。
正儀老街啊,真是個為數不多的能讓生活慢下來的地方。
/ 蘆墟老街 /
蘆墟老街是蘇州難得的保存非常完好的水街。
這裡的一切仿佛都定格在了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河岸兩旁的商店、民房顯盡了滄桑感,隨便轉個角就是一段歷史。
雖然對舊時的回憶都已漸漸模糊,但好在老街依然鮮活。
古老的石榴樹,老舊的雜貨鋪,觀音橋下的販賣鮮貨的漁民,兜售青團和包子的阿婆,喝茶暢談的旅人,都在悠悠的歲月中安守一方的寧靜與祥和。
繞不開的秀美園林
永遠是蘇州最精緻的一筆
「桂林山水甲天下,蘇州園林甲江南」。
四四方方的院子容納的是蘇州園林大氣磅礴的美。窗欞、庭宇、亭台、繁花、倒影聚集在一方小小天地間,無論從哪個視角看,都美得一氣呵成。
繞不開的秀美園林,永遠是姑蘇城內最精緻的一筆。
/ 拙政園 /
拙政園是江南古典園林的代表,被譽為「天下園林之母」。
它以水取勝,園中花木池魚、屋宇樓檐、亭台疊石相映成趣,疏密得宜,處處都透著慵懶迷人的靈氣。
站在倚虹亭中遠遠望去,橋、塔、樹、花、石倒映在碧水之中,滿目都是園林盛景的通透與意趣。
信步來到聽雨軒,一泓清池中的點點荷花與蔭綠的芭蕉在薄霧細雨中更顯空靈。
拙政園的每一處亭亭院院山山水水,都能讓人感受到不一樣的情趣,美到心驚~
/ 留園 /
橫塘暈淺琉璃瑩,綠葉陰濃庭院靜。
留園是清朝時代的「寒碧山莊」,這裡以建築布置處處充滿著巧思,有「不出城郭而獲山林之趣」的美名。
沿著綠草叢生的小徑走向留園深處,一道迴廊一扇門,一處景致一種乾坤,令人不免驚嘆。
這裡四時皆有暗香浮動,古樸典雅的院、水、石、山、廊、植布局巧妙,舊時人家的情韻也依稀可見。移步換景間,令人忍不住痴迷逗留。
/ 網師園 /
網師園是蘇州最小的園林。
它面積雖小,卻堅持宅園合一。在方寸之間分化出不同空間,營造不同的意境,堪稱蘇州園林的極致。
剛進園林,就立刻領略到了它的與眾不同。
環池的亭閣錯落有致、疏朗雅致;百年的石榴樹花開似火、生機勃勃;迷你的石橋盤踞在密密的青苔中嬌小又可愛,一景復一景,濃縮卻迷離。
漫步園中,忍不住感慨:網師園的窗欞與門廊啊,才是中國園林最精美的畫框。
/ 耦園 /
浪漫又小眾的耦園是個讓人充滿無限遐想的地方。
清代巡撫沈秉成與小自己十五歲的妻子嚴永華,曾在耦園度過了八年朝夕相伴的美好時光,而刻在耦園外牆窗欞的「耦園住佳偶,城曲築詩城」也見證了兩人的愛意綿長。
這裡三面環水,只有一條小路與外界相連,高院深牆中是古樹與光影的交織,是海棠與樓台的纏綿,是過往遊人與園內留痕同頻的心動......
走進耦園,太適合沉浸式感受那情意綿綿,流淌在庭院深深處,花木重重間。
/ 滄浪亭 /
滄浪亭是蘇州最古老的園林,也是蘇州園林的靈魂。
夏天的滄浪亭是掩映在濃綠葉片下的詩意天堂,這裡處處都散發著靈氣。
遊歷園中,只見喬木參天,修竹在側,堆疊的石頭悄悄陪伴著路旁的野花,青翠欲滴的園林盛景總是能在烈日炎炎時帶來一抹清涼。
無論是誰,在這裡靜靜待上幾個時辰,都會變得詩意起來吧。
/ 虎丘 /
到蘇州不到虎丘,乃憾事也。
被譽為「吳中第一名勝」的虎丘,一到夏天就美得不可方物。
這裡竹林陰翳,劍池魚翔,塔色奇美,是蘇州閒適愜意的避暑勝地。登山看塔,陽光雜糅之處一番迷離,目光所至皆是看之不盡生機與雅趣。
最愛在傍晚時分在虎丘的一榭園內稍作停留。池塘亭台、樓閣曲廊氤氳在一片隱隱淡淡的荷香中,殘陽如血,最是貪戀這一時的美好。
一碗蘇氏面
盛滿蘇州人的惦念
蘇州人尤愛吃面,這是人盡皆知的。關於吃面他們絕對是全世界最認真的。
他們吃面有多講究?從「行話」上就可見一斑:硬面、爛面、拌面、湯麵、緊湯、寬湯、減咸、增咸、重青、免青、免油等等。
他們甚至會根據時令來吃面。春天的鮮筍面,夏日的楓鎮大肉麵,入秋的禿黃油麵以及冬天的蹄膀面,口味豐富到要饞死人。
最愛在慵懶的清晨,走上街去吃一碗蘇州銷魂的澆頭面,熱氣騰騰間滿是惦念。
/ 奧灶面 /
奧灶面,是蘇式面中名聲在外的一塊招牌。
採用青魚、雞架、大骨、螺螄、鱔骨等文火熬制而成的濃郁湯底,湯色紅潤、細細看湯上還泛著一層油花,但喝起來卻鮮甜可口,絲毫不會覺得油膩。
好湯當然要配好面。當軟硬適中、勁道爽滑的龍鬚麵配著一口濃湯送入口中的時候,對蘇州人的羨慕我已經說累了!
另外,奧灶面澆頭的豪華,也著實令人瞠目。蝦仁、燜肉、鱔絲、滷鴨、炒肉、雪菜肉絲、爆魚等等食材一齊端上桌時,吃面的儀式感就此便拉滿。
/ 三蝦面 /
三蝦面,堪稱蘇州人的「一期一會」。
要是炎炎夏日不來碗三蝦面,就稱不上是完整的夏天。
三蝦面中的「三蝦」指的是蝦籽、蝦腦和蝦仁。當細滑的麵條攪拌到裹滿醬油和蝦籽,瞬間就變得回味無窮。
配著薑絲、青菜、香菇等幾碟小菜,一股腦將三蝦的精華攬入口中,再美美地喝上一碗清湯,滿嘴鮮香,美味得出神入化。
/ 楓鎮大肉麵 /
在蘇州總是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冷天要吃紅湯麵,熱天要吃白湯麵。」
而楓鎮大肉麵便是白湯麵中的佼佼者,它被譽為「最難做、最精細、最鮮美」的一碗蘇式面。還曾上榜過《舌尖上的中國》!
在蘇州若是能吃上一碗楓鎮大肉麵,也太幸福了吧。將酒釀露、大肉鹵湯沖入豆青色的鱔骨湯中,滑入一碗細面,撒入一把小蔥花,簡直是要鮮掉眉毛。
這時再咬一口肥腴不膩、軟爛醇香的楓鎮大肉,光是回味就已經滿口生津了......
/ 爆魚面 /
爆魚的味道,在蘇式面澆頭中的地位是獨一無二的。
先炸後腌的草魚炸透後立刻進入冰冷的腌料中,吸飽滷汁,魚塊因溫差迅速收縮,外皮酥脆的同時肉質也非常緊實,在炎熱的夏天那叫一個清新開胃。
將爆魚鋪在經典的紅湯麵上,甜潤的麵條自帶油香,爆魚的味道也令人難忘。細膩濃郁的魚肉鮮味流連在口腔中,小編一整個被香住。
蘇州人的生活里
永遠離不開糯嘰嘰
關於蘇式情結,不僅僅只有一碗湯麵那麼簡單。
蘇州人的精緻,還體現在糯嘰嘰的糕點中。小巧玲瓏的蘇式糕團,承載的是當地人漫長生活中的心心念念。
雙釀團、薄荷拉糕、桂花糕、赤豆豬油糕、粢毛團、松花糰子、糖年糕、豬油年糕、梅花糕、海棠糕、玫瑰糕.....
無論是鬆軟的瓷實的還是彈牙的粘膩的,蘇州人永遠熱愛這一口!!
近水樓糕團
地址:姑蘇區十全街138號
糯嘰嘰、黏糊糊的時令糕團,是蘇州「不時不食」的理念在糕團製作中的完美詮釋。
近水樓糕團則是當地人經常光顧的老店。太想念裹滿糖霜的撐腰糕、糯口香甜的芝麻拉糕、甜咸搭配的粢毛團,充滿韌勁的松花糰子......
五顏六色、形狀不一的誘人糕點隨季節和時令而變化,可以從年頭吃到年尾不重樣。
夏季一定要在這兒吃幾個炒肉糰子,富有嚼勁的糰子皮包裹著肉沫、開洋、筍丁、木耳、蝦仁、黃花菜等炒成的餡料,輕咬一口,滿嘴鮮美的湯汁,怎麼都吃不膩。
楊招娣糕點
地址:姑蘇區皮市街277號
總是聽到蘇州的朋友念叨著開在皮市街的二十多年的老店楊招娣糕點。這裡只售赤豆糕、赤豆豬油糕和棗子豆沙糕這三種糕點。
其中最熱銷的當屬赤豆豬油糕,這是只有在蘇州才能看見的奇妙搭配。
晶瑩剔透的大塊豬油加入清香微甜的赤豆糕中,散發著兩種不同的香氣,光聞著就足夠誘人。
抿上嘴細細品味,細膩綿軟不失嚼勁,清香甜糯又不生膩,如果冷凍一下再吃又是另一種風味,真·絕絕子。
潘玉麟糖粥攤
地址:花鳥市場北門處,史家巷46號
伴隨著幾代蘇州人的老字號糖粥攤潘玉麟糖粥,雖然只是個小攤,但卻是整條街上的「排隊傳奇。」
他們家的老三樣:鴛鴦糖粥、赤豆糊圓子、酒釀圓子現在已經是蘇州市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了。
熱乎乎的糖粥溫潤綿軟,入口熨帖,清甜又滿足。赤豆糊稠乎乎的已經被熬的很爛,糯米圓子Q彈細膩,如果遇到秋天的桂花,又會是一個好吃的新高度。
小尾巴
在沉沉舊舊的時光里
總是懷念那煙雨籠罩下的河道與古橋
懷念那恬然靜謐的老街與炊煙
真的好想去趟溫婉的蘇州啊
想沉入巷陌市井的煙火氣中任憑自己動情
想在耦園的禪意與留園的悱惻中守住內心安寧
想聽場雨,吃碗面,酌壺酒,發會呆
就那麼靜靜地
凝視著黛瓦白牆的依水小巷
去體味歲月靜好與時光漫長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