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手機上的長焦鏡頭,為啥有些就是拍不好演唱會?

2023-12-31     差評

原標題:都是手機上的長焦鏡頭,為啥有些就是拍不好演唱會?

事情起因是這樣的,最近我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

現在如果你去某紅書上輸入關鍵詞「 演唱會神器 」,會發現上面的網友除了在推薦那些長槍大炮或者望遠鏡、增倍鏡這些物理外掛,被提及次數最多的就是三星 S23 Ultra 這台手機:

甚至,我看到還有不少人開通了專門針對演唱會的手機租賃業務。

租一天三星 S23 Ultra 的價格從 100 到 200 不等,連租幾天還有優惠,而且它們的生意貌似還挺火爆,有些時候甚至還要排隊才能租到。

欸不是我說,現在市面上搭載長焦鏡頭的手機多了去了,怎麼偏偏這麼多人只認三星 S23 Ultra?

是小米 13 Ultra 的徠卡不夠德味兒,還是 OPPO Find X6 Pro 的哈蘇不夠有逼格?

說起來前陣子我們公司還真有同事罵過這件事,原因是他跟女朋友搶了兩張演唱會門票,但位置。。。

其實距離舞台也不算太遠,打車過去也就是個起步價吧~ 當時他就拿著從公司借的 Find X6 Pro 從頭拍到尾。

而從他拍回來的照片和視頻來看,Find X6 Pro 的遠攝能力確實差點意思。。。

別說拍到臉了,把人拍清楚都有點費勁,主打一個 「 抽象 」,跟別人坐在演唱會「 山頂 」 拿 S23 Ultra 拍出來的效果完全不能比。。。

看到這裡大家先別急著罵 Find X6 Pro,實際上,你別看如今基本上所有安卓旗艦基本都標配了長焦鏡頭,但其實這些長焦鏡頭之間的差別還蠻大的。

就拿各家選用的長焦方案來說吧。

目前主流手機搭載的長焦鏡頭,按照結構分大致可以分為兩種,分別是直立式長焦潛望式長焦。

直立式長焦,顧名思義它的結構就是直上直下,鏡片垂直於手機表面進行堆疊,像是iPhone 14 Pro/14 Pro Max、15 Pro ,還有小米 14/14 Pro 上的長焦鏡頭,採用的就是這種直立形式。

潛望式長焦,它的結構稍微有點複雜,而且目前各家實現方式也有所不同,但基本原理都是利用反光鏡或稜鏡將原本直線的光路進行一次或者多次彎折,這樣就可以把鏡頭的厚度轉化為長度。

iPhone 15 Pro Max、華為 Mate 60 系列、小米 13 Ultra、OPPO Find X6 系列還有 vivo X100 系列,它們就搭載了潛望式長焦鏡頭。

說起來手機廠商之所以要費這麼大勁給手機整上潛望結構,主要還是為了在不把手機做太厚的前提下,塞進去更大的傳感器同時,儘可能的把長焦焦距做長。

說到這裡,就不得不提一下「 等效焦距 」 的概念了。

玩過相機的小夥伴應該都知道,相機鏡頭上面通常都會標註有焦距。

這裡的焦距指的就是鏡頭光學中心到圖像傳感器的距離,焦距越長,鏡頭就能能拍得更遠。

眾所周知搭載在手機上的鏡頭,照樣可以拍出各個焦距的視角,但它們的物理焦距顯然沒有相機鏡頭那麼誇張,要不然 8mm 左右厚度的手機連一顆鏡頭都塞不下。

為了看起來更直觀,手機廠商一般不會在鏡頭上直接標註它們的實際物理焦距,而是給到一個等效到相機鏡頭上的焦距。

比如手機等效焦距 24mm 鏡頭拍出來的視角,和全畫幅相機配合 24mm 物理焦距的相機鏡頭視角相同。

而且等效焦距跟實際物理焦距之間,還存在這樣一個公式:

「 等效焦距 」=「 實際物理焦距 」×43.3÷( 16/18×「 CMOS 尺寸」)

這個公式具體怎麼來的說來話長,咱們這裡就不再詳細展開,總之在了解清楚等效焦距和知道這個公式之後,一切就解釋的通了。

先來看看直立長焦這邊:

小米 14/14 Pro 上的 3.2X 長焦,等效焦距 75mm;

iPhone 14 Pro/14 Pro Max/15 Pro 上的 3X 長焦,等效焦距 77mm;

然後是潛望長焦這邊:

X100 Pro 上的 4.3X 潛望長焦,等效焦距 100mm;

OPPO Find X6 還有 X6 Pro 上的 3X 潛望長焦,等效焦距 65mm;

vivo X100、iQOO 12/12 Pro 上的 3X 潛望長焦,等效焦距 70mm;

iPhone 15 Pro Max 和小米 13 Ultra 上的 5X 潛望長焦,等效焦距 120mm;

而三星 S23 Ultra 上的那顆 10X 潛望長焦鏡頭,你敢信它的等效焦距則足足有 230mm。。。

可以看到單從等效焦距上來說,三星 S23 Ultra可以說直接秒其他手機一條街。

這也是為啥這台手機能夠被稱為「 演唱會神器 」 最根本的原因,論遠攝能力,其它搭載長焦的手機在它面前就是個弟弟。

而且簡單代入公式算一下,我們就可以算出來 S23 Ultra 這台手機的 10X 潛望長焦鏡頭。

它的實際物理焦距差不多在 27.2mm 左右,如果不做潛望結構,手機厚度估計會直奔 3cm,真就快成一塊磚。。。

當然話說回來,其它廠商沒把手機長焦焦距做更長,不是它們沒這個技術,說到底拍照只是手機其中一個功能。

手機肯定不能做太厚,要不然手感太差肯定會犧牲其它方面的體驗。

所以擺在廠商面前,基本上就這麼幾個方向:

1.要麼就是給手機上更高規格的 CMOS,不追求拍的有多遠,主打長焦畫質( 大底 + 低倍數 )

2.要麼就是給手機上小底 CMOS,並且把變焦倍數做大,主打長焦遠攝能力( 小底 + 高倍數 )

3.還有就是給手機一個比較甜點的長焦焦距,然後兼顧畫質,主打一個均衡。

其中 OPPO Find X6 系列上的潛望長焦就是大底+低倍數 的代表,它們提供的等效 65mm 長焦焦距,甚至還不如採用直立長焦的小米 14 系列。

但 Find X6 系列搭載的 1/1.56 英寸索尼 IMX890 傳感器,卻比小米 14 系列搭載的 1/2.76 英寸三星 JN1 傳感器大了不止一點半點,在夜景這塊 Find X6 系列的長焦顯然更有優勢。

而三星 S23 Ultra 很顯然就是「 小底+高倍數 」 的代表,它提供的 230mm 等效焦距確實夠長。

但說實話,這顆長焦所使用的索尼 IMX754 傳感器,底子確實小,只有 1/3.52 英寸,光線充足的時候出片效果還行,否則就會打個折扣。

其他手機諸如 vivo X100 系列、iQOO 12 系列還有華為 Mate 60 系列,很顯然選擇做 「 美國隊長 」,焦距不算特別長但也不短。

如果你對長焦鏡頭的變焦能力和暗光畫質沒啥極致追求,那麼或許這類手機更適合你。

當然,事情也不是那麼絕對,前面咱們在討論長焦的時候,還有很多因素沒考慮進去。

實際上手機鏡頭長焦表現實際上是物理焦段 + 傳感器尺寸 + 拍照算法這三個因素的結合,而且還跟光圈大小也有關係。

這裡我也是找來了小米 13Ultra、小米 14 Pro、OPPO Find X6 Pro 還有 iQOO 12 Pro這四台手機,拍了一些照片。

其中小米 13 Ultra 這台手機比較特殊,它除了搭載一顆等效 120mm 焦距的潛望長焦,還擁有一顆等效 75mm 焦距的直立長焦,焦段覆蓋算是這四台手機里最全的。

先來看白天場景。

在各自原生 3.X 焦段下,可以看到使用直立長焦而且還都是小底的小米 14 Pro 還有小米 13 Ultra,照片塗抹感都比較嚴重。

而採用潛望長焦的 Find X6 Pro還有 iQOO 12 Pro,它們拍出來的照片紋理細節就豐富很多:

而一旦切換到 5X 焦段,小米 13 Ultra 原生 5X 潛望長焦的優勢一下子就出來了,是這四台手機中畫質最好的:

到了 10X 焦段,不出意外,沒有潛望長焦的小米 14 Pro 就成了最拉的那個,另外三台手機則是半斤八兩:

然而一旦到了夜間場景,情況就發生了變化。

在各自原生 3.X 焦段下,底最大的 Find X6 Pro拍出來的照片畫面純凈度直接吊打另外三台手機。

緊隨其後的就是使用 1/2 英寸 ov64b 的iQOO 12 Pro,至於都是小底的小米 13 Ultra 小米 14 Pro,它們拍出來的照片,畫質就很一般了:

而到了 5X 焦段,小米 13 Ultra憑藉原生 5X 焦段優勢扳回一局,小米 14 Pro則是繼續墊底:

至於 10X 焦段,細節最豐富的還是小米 13 Ultra,其次是 iQOO 12 Pro,最拉的還是小米 14 Pro:

前面對比下來我們也可以看到,相比直立長焦,手機藉助潛望式結構用上更大尺寸的傳感器之後,確實能夠帶來畫質的提升。

特別是在原生焦段下,它們之間的差距尤為明顯。

而潛望長焦鏡頭之間,首先比拼的就是原生焦距,這決定了它們能支持多少倍的光學變焦。

而在原生焦距差不多的情況下,則主要比拼它們各自的傳感器素質,要是繼續往上加大變焦倍數,就看各家的算法做得怎樣了。

說起來下個月就要發布的Find X7 Ultra,據說會用上雙潛望長焦鏡頭,其中一顆 3X 潛望長焦等效焦距 65mm,另外一顆 6X 潛望長焦等效焦距 135mm。

這樣的雙潛望長焦搭配放在手機上絕對算得上是獨一檔。

可以預見接下來的手機影像,看來是會繼續往長焦方向卷了。

撰文:胖虎編輯:米羅&面線封面:萱萱

圖片、資料來源:

華為官網

差評君,高空跌落、汽車碾壓,華為 Mate60 的超可靠玄武架構是個啥?

央視新聞,尼格買提和何同學 「 潛入 」 華為實驗室?一起來探索 「 靈犀通信 」 背後的秘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d14df8e7559e982d128d4f55f09aa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