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訊記者程姝雯 發自北京 「遺產管理師」正逐漸成為一個新興的從業選擇。
日前,南都記者從第三屆遺產管理人交流會現場獲悉,截至2024年10月1日,自中華遺囑庫於2023年10月推出遺產管理人便民公益服務以來,已有23135份在中華遺囑庫登記保管的遺囑中指定了遺產管理人。其中,指定他人或機構為遺產管理人的占比達15.62%,較今年《中華遺囑庫白皮書2023》公布的數據增長了2.82%;而指定親友為遺產管理人的占比則為84.38%。此外,在選擇遺產管理人服務的人群中,有56%選擇將繼承的房產進行變賣、變現或過戶等處理。
而從歷年數據來看,立遺囑人的遺產管理意願呈現出複雜化、多樣化趨勢。而市民訂立遺囑並指定遺產管理人時,正從更傾向於人際信任轉向考慮選擇專業人士。
在北京長青生命紀念園內,逝者家屬獻花 ,寄託哀思。 新華社發
一個鮮活的案例是,王先生的母親在廣州某城中村擁有好幾處自建房,正在面臨拆遷。由於王先生和弟弟都在國外工作,母親也隨他們長期居住國外。王母考慮到自身年事已高且健康狀況不佳,她擔心自己百年後,孩子們無法及時回國處理遺產事宜。於是,王先生的母親來到中華遺囑庫訂立遺囑,並在遺囑中指定了一位專業人士作為遺產管理人,負責處理與回遷房繼承相關的所有事務。
在業內人士看來,雖然親友在熟悉逝者意願和生活習慣方面具有優勢,但在實際處理、管理遺產中往往也面臨諸多問題和風險,比如不了解過戶稅費政策,無法提供必要的手續證明文件,難以確認查找外地財產等。相比之下,專業的遺產管理人具有良好的專業性與中立性,能嚴格依照法律規定和逝者真實意願來處理相關事務。而且專業的遺產管理人具有豐富的處理經驗,能更好地維護遺產的安全與逝者合法權益。因此,加快推動遺產管理人職業化進程顯得尤為重要。
近年來,隨著中國社會老齡化趨勢加劇及個人財富增長,遺產繼承問題已成為備受百姓、政府關注的社會問題。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全國每年遺產繼承公證案件與遺產糾紛案件合計高達180萬件。南都記者了解到,繼民法典正式確立遺產管理人制度以來,目前我國從事遺產管理的從業人員已達24萬。
而中國政法大學教授趙廉慧在論壇也談到,儘管從業人員眾多,但行業仍缺乏科學引導和規範,職業技能標準尚未納入《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由於缺乏有效監督機制,遺產管理人的工作質量和效果難以得到全面評估。
此前,全國政協委員、北京日報副總編輯李學梅擬在兩會期間提交提案,建議將「遺產管理師」認定為新職業。她表示,此舉將有助於推動遺產服務規範化管理,進而維護社會穩定、促進共同富裕。
論壇現場,中國人民大學民商事法律科學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博士生導師、《民法典》立法專家楊立新也呼籲:設立遺產管理師職業有利於維護社會穩定,有利於促進「銀髮經濟」發展,有利於保護產權促進共同富裕。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b4567de2dd7dfa5b3adeb8a7d3e501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