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台話中的「外甥」和「外孫」發音相似,不太容易區分

2020-01-27     膠東故事會

今天是正月初三,按照煙台的民俗,是女婿拜老丈人的日子,如果不是特殊原因,相信很多朋友中午都已經吃上岳家準備的豐盛飯菜。

正月初三,對於女婿來說,是拜老丈人,而對女婿的孩子來說,如果還未成年的話,就要跟著拜姥姥姥爺,等到成年或者成家之後,日子就會提前到正月初二。

女兒女婿的孩子,對於姥姥姥爺來說,是孫輩,在理論上,應稱之為外孫或外孫女。不過,在煙台話中,一般都統稱為「外甥」。

按照辭典里的解釋,「外甥」其實是舅(姨)對姐妹家的兒子的稱呼(說文解字稱:「謂我舅者,吾謂之甥也。」),狹義上僅指男性,如果是女孩,應該稱之為「外甥女」,但在煙台話中,兩者通常也一概稱為「外甥」。

小時候去姥姥家拜年,姥姥姥爺叫我「外甥」,舅舅和姨也叫我「外甥」,當時雖然不懂個中含義,但也能明顯感覺有些奇怪。因為在爺爺奶奶那邊,我是他們的孫子,而叔伯姑姑叫我「侄子」,兩代人對我的稱呼不同,按理來說,姥姥姥爺那邊也應該如此,但為何都叫「外甥」呢?

長大後查考資料,這一疑惑也沒有找到權威的解釋。如果說外甥泛指男女還可以理解,但外甥和外孫混為一談,感覺就不好解釋了。

比較流行的一種說法是,因為外甥和外孫在煙台話中的發音相似,故兩者很難區分。在煙台話中,外甥讀作「wai seng」(不捲舌),而孫讀作「sen」,且在孫子(外孫)這樣的詞彙中,通常還要加上兒化尾音,外孫就讀作「wai sen er」,快讀的話,就跟外甥的發音基本沒有區別。

如果說一開始,兩者只是讀音的相似,但久而久之,人們也不再區分兩者對應的文字,因此煙台話中的「外甥」,就既指外甥,也指外孫,順帶也不限男女。當然了,遇到比較講究的人,還是會說外甥兒或者外甥閨寧。

筆者打聽了一下魯西(聊城)的朋友,得到的反饋是,當地可以區分外甥和外孫。那麼,膠東半島的煙台,為何會有這種文化現象呢?從網上查詢的情況來看,在南方話比如說吳語當中,也有外甥和外孫不分的情況,兩者之間既然有相似情況,說不定在歷史上有些淵源。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aCR7W8Bgx9BqZZIKHS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