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華為來說,最近兩年可以說非常難,但並不是最難的時刻,任正非就說過,美國制裁給其帶來的壓力,只是其曾經感到壓力最大時的十分之一。
熟悉華為發展歷程的朋友都了解,對於任正非來說,其最大壓力的時候,是華為面臨主營業務轉型的時刻,也就是轉型做小靈通,還是繼續研發3G網絡。
現在我們翻看過去,會很自然的覺得,無線通訊不就是從1G、2G、3G、4G這麼發展過來的嗎?但是在2G向3G邁進的時候,出現了小靈通這種無線通信技術,而且當時的市場反響非常好。
對於企業來說,不可能不關注市場的需求,當時做小靈通,華為完全沒問題,而且做了就會有大量的訂單,但任正非認為,小靈通不會是未來的主流,只是一個短期的、暫時的技術。
然而因為市場反響好,所以華為內部就出現了兩種聲音,有的主張做小靈通,而任正非則想做3G,那幾年是任正非壓力最大的時候,任正非扛著異常大的壓力,最後還是堅持做了3G。
當然,在我們看來,雖然任正非表示壓力不是最大的時候,應該是說,面對美國的制裁打壓,華為是知道下一步該去做什麼的,而不是處在一個未知的、迷茫的狀態,而且華為也有著相應的資源可以支撐下去。
可能對大家來說,最熟悉的還是華為的智慧型手機業務,而且也知道,從去年開始,華為在海外發布的機型,已經不能使用谷歌提供的GMS服務,這讓華為的手機失去了很多軟體資源。
但要說最重要的,還是要說到晶片,因為在今年9月15日之前,華為還可以利用自己設計的晶片繼續發展,起碼在我們國內是不受到任何影響的,而在9月15日之後,由於美國第三輪制裁的原因,晶片就更顯得重要了。
因為這已經不僅是智慧型手機業務,而是涉及到凡是用到晶片的華為幾乎所有的業務,所以晶片就成了關鍵中的關鍵。
所以近日我們也就聽到任正非所說的,華為的問題是,華為所設計的先進晶片,我們國內的工業基礎無法製造。
然而現在有媒體報道稱,華為正在計劃,在上海建立一家不使用美國技術的專用晶片工廠。
其實在此之前已經有聲音表示,華為將會轉型IDM廠商,開始涉足晶片製造產業,而且余承東也表示過,華為的遺憾是沒有涉及晶片製造。
所以如果華為會建立自己的晶片廠,可以說這一點上並不意外。
根據報道顯示,華為會在初期製造45納米晶片,並於2021年底之前生產28納米晶片,在2022年下半年生產20納米晶片。
很多人可能會說,現在的智慧型手機晶片都已經在用5納米工藝了,即便是20納米,是不是也差距太大了。
這麼來說,其實很多的晶片並不需要用到最先進的製造工藝,例如就拿28納米工藝來說,已經可以滿足華為生產智能電視和物聯網設備。
而且根據伯恩斯坦半導體分析師馬克所說:華為製造行動網路基站所需要的晶片,使用28納米也是可能的。
況且按照上面我們所看到的計劃,在2022年就會實現20納米工藝,而華為在基站晶片上的儲備是相當充足的,之前在英國問題上,華為就已經表示,未來四五年的供應是沒問題的,這就已經可以看出華為在基站晶片上的儲備能力。
近日任正非就表示:2021至2022年是我們重要的戰略攻關年。余承東在Mate40國行版發布會上也表示,華為不會放棄,會努力確保業務的連續性。
所以現在再來回味任正非和余承東的講話,我們就能看清了很多,然而在2021年,除了晶片,還有作業系統,也就是鴻蒙。
之前華為方面已經表示,在2021年會將華為的智慧型手機全面升級到鴻蒙系統,所以說2021年,註定是華為的轉折點。
也就是在2021年,華為也開始使用了自己的作業系統、軟體生態,還有自己生產製造的晶片,我們放眼全球,目前也沒有一家科技企業可以做到這樣的事情,蘋果沒有自己的晶片工廠,三星沒有自己的作業系統和軟體生態,所以對華為來說,是轉折也是挑戰。
就像任正非所說的,這是重要的戰略攻關年,當然,這裡的攻關,其實還要有更多層的意思。
因為之前余承東就提出了四大根技術,分別是晶片IP、EDA工具、晶片製造設備和晶片原材料,而對於自建晶片工廠的華為來說,還有晶片的製造技術,如果我們再把作業系統、軟體生態等加進去,華為儼然必須要變成一個全能型的企業。
所以我們也就理解了,為什麼余承東說,今年的睡眠會嚴重不足,因為要做的事情太多了,為什麼華為會繼續投資海思,因為華為並沒有放棄晶片產業,為什麼2021至2022年是重要的戰略攻關年,因為時間緊迫,而且要解決的問題規模太龐大了。
去年的時候,任正非在講話中談到:華為正在打造一支生力軍,幹什麼?稱霸世界!我們等待著華為的喜訊。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a76d46d8dbee7c9ff7bbc90c5dc65e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