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鑫宇悲劇的思考:你比任何人都了解你的孩子,真是這樣嗎?

2023-02-02     沫沫的靜好歲月

原標題:胡鑫宇悲劇的思考:你比任何人都了解你的孩子,真是這樣嗎?

失蹤106天的胡鑫宇同學的悲劇事件,終於蓋棺定論了:自縊身亡!無刑事案件的性質;無服毒、安眠藥的成分;臟器不存在缺失……

這個引發全網群眾積極尋找、熱切關注的孩子,在幾經峰迴路轉後,出現在大眾面前的,並非是太多惡意的猜測,只是一個有些厭學的孩子,沒有受到足夠的關注,也沒有及時的疏導自己的情緒,最終導致輕生的悲劇。

青春期的孩子啊,往往都是這樣執拗和脆弱。

這期間,胡媽媽悲傷的面孔數次出現在網絡中,看著這位媽媽悲痛欲絕的樣子,同樣身為媽媽的我們,很難不共情。

胡媽媽曾堅定地認為,孩子出了不測,要討回真相。

但是當我們都冷靜下來,卻無法忽視胡鑫宇在生前給媽媽打的幾次電話,言外之意就是滿滿的求救,可惜被忽略、被錯過了。

想起另一個故事,一個孩子長期在父母離異後,母親的殷切希望中壓抑的成長。

在他躊躇的時候,給媽媽發了幾張自己的照片,請媽媽記住自己的模樣,然後感謝了媽媽。卻得到媽媽一如既往的回覆:孩子,媽媽愛你,為了你,媽媽可以付出一切。所以你要努力學習、用成績來報答媽媽的付出。

孩子無奈的一笑,丟掉了手機,毫不猶豫的縱身跳進滾滾江水中。

生活中往往會發生這樣的情況:

每每孩子想做些什麼,媽媽總是會第一時間獲知和了解;每每孩子想說些什麼,媽媽也總是會第一時間知道;每每孩子一個表情,媽媽總是會第一時間洞悉孩子真實目的……

所以媽媽總是會很驕傲的認為:自己比任何人都了解自己的孩子,自己是最了解自家孩子的。

果真如此嗎?

其實反過來想一想,每每家長想做些什麼、想說些什麼以及一個表情,孩子也總是會第一時間察覺到,同時會從細微處敏銳地感受到家長的情緒變化。

難道就可以等同認為,孩子也是比任何人都了解你的人嗎?

答案很簡單:相互的了解,只是 一些生活習性和習慣,以及一些顯而易見或者想要對方知道的東西罷了。比如,你肯定比任何都清楚孩子更愛吃香蕉還是桃子;當他擠著眼睛吭哧的時候,你可以準確判斷出他究竟是睏了還是餓了。

但是父母千萬不要篤定自己是最了解孩子的,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可能會如此,到孩子逐漸長大,小小的人兒有了自己的小社交圈、小生活空間,那麼他們在父母面前和在別人面前,是完全不同的模樣哦!

我記得很早以前我還在做老師的時候,帶孩子們一起夏令營。一個孩子的媽媽拉著我的手,千叮萬囑:「我們家孩子比較內向、不愛說話、不愛吃雞蛋……老師一定要多多照顧啊!」

結果那個不到10歲的孩子,在整個夏令營的過程中,表現得如此落落大方,接人待物禮貌周到,和同學老師交往遊刃有餘,每天早餐中的雞蛋,吃的也是津津有味。

我私下問他,「媽媽不是說你不愛吃雞蛋嗎?我還想著給你準備其他的食材呢。」

那個孩子則說:「其實,不是我不愛吃雞蛋,只是媽媽總是把雞蛋剝好放在盤子裡讓我吃,其實我更喜歡自己動手剝的雞蛋,在剝蛋的過程中,我會感受到蛋殼一點點脫落出的各種形狀,我覺得很有意思。可是媽媽總覺得這樣很耽誤時間,就不讓我剝。所以我乾脆就不吃了。」

看看,這位媽媽剝奪了孩子動手的能力,還自以為很了解孩子。

所以,當父母自以為充分了解自己孩子的同時,也不可辯駁地受到一種力量的限制,那就是主觀偏見。

愛,是會讓人盲目的,父母對孩子,更容易被愛蒙蔽雙眼。

因此,父母很難像孩子的保姆、老師、朋友那樣客觀地看待孩子,並且孩子在自己不同的領域,也會表現出不一樣的狀態,這是父母不能夠第一時間觀察到,並進行橫向比較的。

所以,一般來說,旁觀者可以給父母提供更真實的,更有可比性的判斷標準,幫助父母重新認識自己的孩子。

也給父母一個小小的提示:多和孩子的老師溝通,並且從孩子老師嘴裡去了解孩子,多聽老師說,而不是急於表達自家孩子怎樣怎樣……

試試看吧!也許你會發現一個完全不一樣的孩子哦!

而對於孩子來講,不可否認,大多數孩子都是可愛的小兩面派。

他們常常會在人前一個樣,回到家裡一個樣。有的孩子在幼兒園能說會道、任勞任怨,可是回到家裡就又變成了嬌滴滴的小寶寶。有個孩子在外面膽小、收斂,在家裡卻無法無天。

因此父母一定要清楚,無論孩子在你面前更可愛還是更頑劣,那都僅僅是他的一個側面而已。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可能會變換不同的形象,或勇敢或怯懦,或獨立或依賴。

但是無論他表現出什麼樣子,作為父母,都要儘可能的去接受他的能力、他的愛好、他的夢想……他所有真實的面貌。

但願悲劇不再!願胡同學安息!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a3ab29d0424ee9c46328f84603f81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