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35斗微信公眾號,作者黃瀧健。
八月,酷暑難耐,連日的高溫炙烤著大半個中國,也炙烤著房地產行業。生存艱難、收縮戰線、回款自救,五花八門的「農產品換首付」的營銷故事也開始出現了。
而在五年前的2017年,地產界幾大頭部房企方才收穫了股價一年翻5倍的勝利。僅僅半年後,萬科地產高呼一聲「活下去」,讓整個行業陷入焦慮。後來,萬科地產更名為「萬科發展有限公司」。馮侖調侃說:這名字起的,「發展有限」。
實際上形勢變得愈加嚴峻,整個2018年,全國發布的調控政策多達400次,重點城市1808宗土地流拍,滬深兩市44%的房企陷入虧損泥潭。
輝煌了20多年的房地產市場大幕落下,一個被激情和神話寫滿的黃金時代正在結束。
轉型迫在眉睫。
於碧桂園而言,在2018年初召開的一場內部會議上,楊國強表示,未來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新業務上,他說:「感恩這個偉大的時代,讓我這個中國第一代農民工,能有機會為社會進步做點事。公司發展到今天,我想我還是願意去做回農民,為鄉村振興做多點事。」
一、「40年後,我還回去種地」
四十年滄海桑田,與今日已不可相提並論。回顧碧桂園30年發展史,這家發軔於廣東順德,以「碧江、三桂」兩個嶺南村落簡稱命名並一路高歌猛進的地產巨擘,一直在尋找進軍農業的機會。
碧桂園農業控股公司總裁吳迪告訴35斗,楊國強長期關心農業和糧食問題,隨著城鎮化進程趨穩,房地產正從高速發展期過渡到平穩發展期,而作為行業頭部企業,必然會尋求多元化發展。「一個是建築機器人,這與地產業務強關聯;另一個就是農業,總體思路還是往高科技方向打造。」
當時來看,繼工業網際網路被推上浪潮之巔之後,農業數字化成為又一大重要機會,大量房企如華潤置地、綠城、萬達、恆大已開始大顯身手,手握重金的資本也敲響了農業的大門。
2018年5月8日,碧桂園農業控股有限公司在總部悄然成立,註冊資本10億元。很快,各大招聘網站登出了高薪招聘農學博士、專家和算法工程師的消息。
在當年6月15日,順德召開的中國(國際)農業科技創新論壇上,以低調著稱的楊國強親自站台,第一次向社會莊重宣布:「我們不與農民爭利,不與中小企業爭利;我們幫助農民創收,我們與大企業合作共贏,採用現代化農業技術,保證農民的利益。」
楊國強(左二)出席碧桂園現代農業品牌發布會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舒爾茨有個觀點:農業的發展不取決於土地的肥沃程度與多寡,而在現代生產要素的投入。
碧桂園將資本作為核心生產要素,聲稱要用最先進的機械化、無人化農機裝備和全套解決方案,帶動全世界無人化農場的開發,解放農民勞動力,提高生產力。
一家企業要想在一個全新領域,搞出點動靜,沒有野心是不行的。
二、搶技術,搶地盤,出道即巔峰
戰略性收購或合資合作,是企業跨行進入一個領域的有效途徑。這不僅可以在較短的時間內獲得合作方一流的技術和廣闊的市場,重要的是還能摸索出行業規律、經驗教訓,避免走彎路。
碧桂園農業從一開始目的就很明確,到市場上尋找一流標的進行收購,通過資本的力量縮短要走的路。
農業種植環節主要涉及三個內容,種子供應、農場建設、裝備應用。其中,種子一直被看作農業的晶片,我國種子在技術創新方面長期受國外企業鉗制,基因編輯技術儲備、分子育種關鍵設備及試劑耗材都依賴進口。
另一方面,國內種業年產值只有1200億元,從業公司卻多達數千家。前三名先正達、隆平高科、北大荒墾豐市場份額相加不到10%。由此可見,絕大部分種業公司體量較小,創新能力不足。
吳迪分析,彼時碧桂園農業一無技術儲備、二無專家資源,如果靠自主研發,起碼需要8—10年。而且無人農場建立起來之後,每年種子採購量也是一筆不小的開支。
歷時一年半,碧桂園農業與華大基因農業控股達成戰略合作。2020年3月,前者耗資3億元人民幣將後者80%股權收入囊中,成功斬獲分子育種行業入場券。
在無人農場建設方面,2019年10月,碧桂園農業與北大荒農墾集團達成合作,在黑龍江打造「無人化萬畝農場」。中國工程院院士羅錫文給出高度評價:這一項目將帶動中國現代化大農業加速發展,為中國農業轉型升級、實現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大動力,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義。
需要注意,這一項目重點在於農機作業無人化試驗,為發展科技農業奠定技術基礎和提供方法路徑。換言之,碧桂園農業是通過與農業龍頭、知名農機公司的合作,積累更多的行業經驗。此後,承載著智慧農機研發和生產重任的廣東皓耘科技有限公司宣告成立。
試驗取得了階段性成果。2021年11月23日,10餘台由廣東皓耘科技自主研發的無人化水稻收割機、水田打漿機、水稻直播機,在碧桂園農業第一個萬畝智慧農場佛山三水集中亮相。
碧桂園農業自主研發的輪式300馬力 無人駕駛自動換擋拖拉機
2022年3月28日,碧桂園農業與山東東營市政府舉行線上簽約,計劃總投資5億元,在七龍河區域建設萬畝智慧農場,包括現代化農機、物聯網應用、智慧農業、數字農業等,覆蓋從土壤、種植到生產流通的全過程。
7月6日,廣東皓耘科技智能農機工廠在山東臨沭安家落戶,主要生產無人拖拉機、無人收穫機及其他大型智慧農機。項目從簽約到投產,只用了短短35天時間,這也充分體現了碧桂園農業的決心和高效執行力。
之所以選擇山東,吳迪告訴35斗,主要出於兩點戰略思考:
- 第一,山東是首個農業產值超過萬億的農業大省,與河南、河北交界,華北區域有著旺盛的市場需求,這也為後期運輸省下了不少物流成本。
- 第二,山東重工業基礎雄厚,擁有全部41個工業大類,在666個工業小類中,山東也占到526個,具備完善的供應鏈體系。
除此之外,過去兩年多碧桂園農業還成立了多家全資子公司,涵蓋農業一二三產全流程。
一個全產業鏈農業王國慢慢浮出水面。
三、夢想中的農業圖景
在楊國強的理念中,做農業不僅是通過資本和科技手段改造現有農業格局,而助力鄉村振興,為社會提供健康、安全、實惠的食品同等重要。
早在公司成立伊始,碧桂園農業就啟動了「精準幫扶鄉村振興」項目,現在已從最初的13個發展到全國16個省57個縣。
一次性幫扶13縣,這在民營企業 參與精準扶貧實踐中尚屬首例
線上,碧桂園農業建立了自主品牌「碧鄉」,來幫助農民銷售農產品。線下,據吳迪透露,碧桂園農業未來將依託遍布全國的3000多個碧桂園小區的「碧優選」直營超市,將優質農產品送到消費者家門口,打通農產品流通最後一公里。
在大規模布局國內的同時,碧桂園農業也在跟隨國家"一帶一路"倡議尋找出海機會。
第一站便是非洲國家馬達加斯加。作為全球最不已開發國家之一,馬達加斯加人均GDP僅有461美元,貧困率高達92.5%。該國4180萬公頃耕地,實際利用率不到10%。
根據央視新聞的報道,2021年馬達加斯加面臨嚴重的糧食短缺問題,在被分析的114萬人中,43%的人處於高度嚴重的糧食不安全狀態。受訪者表示「沒有社會活動,沒有工作機會,沒有收成,也沒有食物」。
馬達加斯加還停留在刀耕火種狀態。乾旱導致該國不少地區顆粒無收。21年5月2日,當地孩子正在用牛耕地。
2022年初,碧桂園農業專門組建了一支由七八位專家組成的調研團隊,奔赴馬達加斯加。半年時間過去,目前已與「袁氏種業」展開合作,在該國種植雜交水稻。
由於非洲國家匯率不穩定,外匯儲備少之又少,像馬達加斯加2020年外匯儲備餘額只相當於6個月的進口額。今年3月,湖南自貿試驗區「探索開展中非易貨貿易」,建立起全國首家跨境易貨貿易B2B服務平台,通過物物交換方式,雙邊國家各自本幣進行結算,中非企業貿易得以完成。
預計到8月底,更大的合作也將公布於眾:馬達加斯加政府計劃拿出一定規模的土地,交由碧桂園農業打理,以應對糧食危機。
在《夢想中的碧桂園農業》一文中,楊國強曾深情寫道:我們夢想,農業成為真正的高科技產業,全世界農民不用再面朝黃土背朝天,全人類不再為糧食問題發愁。
經過四年的穩健發展,農業已經成為碧桂園集團三大主業之一,形成了全鏈條,匯聚現代種業、智能農機平台及裝備製造、海內外大農業的大型企業。未來,碧桂園還嘗試把「智慧農場」的模式和經驗,向其他地方推廣、複製,來提高生產效率和糧食產量。
那個夢想中的未來農業圖景,正一步步走進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