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畫書界奧斯卡」
大幕拉開,掌聲響起。在迎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的時刻,第七屆上海文學藝術獎獲獎名單揭曉。
王文娟、何占豪、陳少雲、周慧珺、黃宗英(按姓氏筆畫排序)被授予「終身成就獎」;
辛麗麗、張靜嫻、陳燮陽、茅善玉、韓天衡(按姓氏筆畫排序)被授予「傑出貢獻獎」;
丁陽、王占黑、王們書、王麗君、王佳俊、王音睿、王璽、王婉娜、王維維、包慧怡、劉麗婷、劉煒、劉鵬、李詩憶、楊揚、甫躍輝、吳睿睿、張豐、陸軼文、羅陵君、羅晨雪、周濤、周嘉寧、項靜、秦雯、唐嫣、戚冰雪、韓延、謝欣、雷小雪(按姓氏筆畫排序)等30人入選「上海青年文藝家培養計劃」。
作為上海文學藝術類的最高獎項,上海文學藝術獎的意義不僅僅在於表彰那些為文化發展做出突出貢獻的文學家、藝術家,也是上海文化實力的整體展現,更表彰包含在成就中的信念與風範,為這座城市樹立文化精神的標杆,為後來者指引前行的方向同時充分彰顯上海文化的標識度,打響「上海文化」品牌的重要舉措,從而更進一步推動城市精神融入城市血脈、提高城市品質、形成城市標識,彰顯上海城市的文化特質、精神品格和胸襟氣度。
一次又一次擦亮「上海文化」的金字招牌
2014年,上海文學藝術獎時隔12年重啟,並啟動上海青年文藝家培養計劃,是對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重要講話精神的貫徹落實,擴大文藝高原,造就更多高峰,從而更好地繁榮文藝創作。以這次評獎為契機,上海進一步細化各項配套措施,不斷放大上海文學家、藝術家的集群效應。
2014年至今的五年中,關於文化事業的光榮與夢想在浦江兩岸延續,上海的文藝創作迎來豐收——在第十四、十五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評選中,電影《我是醫生》《我不是藥神》、電視劇《彭德懷元帥》《平凡的世界》《大江大河》《黃土高天》、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歌曲《幸福少年》《一路走來》、圖書《布羅鎮的郵遞員》《戰上海》榜上有名,上海市委宣傳部兩次獲組織工作獎;長篇小說《繁花》獲得第九屆茅盾文學獎;小白、陳思和獲第七屆魯迅文學獎;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獲第十六屆文華獎……
小說《繁花》
這些代表上海文化品牌建設成果、從高原邁向高峰的誠意之作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紮根現實生活,反映人民關切,藝術家的心與人民共振,同樣也獲得了人們發自內心的點贊:《我不是藥神》票房突破30億,位列2018年中國電影市場票房第三位;《平凡的世界》《大江大河》收視口碑雙豐收,帶動原著熱賣;《永不消逝的電波》成為年度「爆款」,在全國各地巡演均掀起觀劇熱潮,一票難求。這些優秀的文藝作品,一次又一次擦亮「上海文化」金字招牌,也令「上海製造」始終在新中國的文藝星空上灼然生光。
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
堅守「工匠精神」,書寫上海文學藝術的光榮與夢想
「上海文學藝術獎」旨在表彰和獎勵為促進和繁榮上海文學藝術事業做出突出貢獻的個人和作品,是上海文學藝術界的最高獎。此前分別於1991年、1993年、1995年、1998年、2002年、2014年成功舉辦六屆,自2014年第六屆起確定每五年舉辦一次。王元化、巴金、朱屺瞻、朱踐耳、吳貽弓、周小燕、柯靈、賀綠汀、施蟄存、程十發、蔣孔陽、謝晉、方增先、呂其明、陳佩秋、尚長榮、賀友直、草嬰、徐中玉、徐玉蘭、錢穀融、秦怡、舒巧、焦晃、於本正、王安憶、陳少雲、陸谷孫、李莉、周慧珺、施大畏、趙麗宏、奚美娟、黃蜀芹、蔡正仁、廖昌永等為中國、為上海文學藝術事業做出傑出貢獻的文學藝術家,《生死抉擇》《貞觀盛世》《長恨歌》《金舞銀飾》等記載著上海文學藝術光榮與夢想的作品都曾榜上有名。
這些文學藝術領域的佼佼者靠作品立身,用辛勤的勞動和豐厚的創作回報時代和人民,樹立了各自領域內的標杆,更重要的是,他們自身的人格修為、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對後來者,對城市文化、社會風尚都有重要的教育意義、引領作用,更具有一種感召力。
獲本屆上海文學藝術獎「終身成就獎」的五位藝術家王文娟、何占豪、陳少雲、周慧珺、黃宗英都在創作中忘我鑽研,領風氣之先,在生活中樂於奉獻,以自己的方式回饋社會。
王文娟(左)、1962年越劇電影《紅樓夢》里飾演林黛玉(右)
我非常幸運,能夠在一個文藝蓬勃發展的年代進行藝術創作,擁有了許多優秀的合作者和廣大的知音觀眾,我要感謝他們,尤其是那些默默無聞的幕後英雄。這份榮譽應該與他們共享。
今年94歲的王文娟把一生都奉獻給了舞台和觀眾,作為越劇「王派」創始人,在長達半個多世紀的藝術生涯中,她塑造了200多個角色,留下眾多膾炙人口的經典形象:「紅樓之魂」林黛玉、英姿颯爽的孟麗君、深情的鯉魚精、活潑的春香、堅貞不屈的楊開慧……精湛的演技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她主演的越劇電影《紅樓夢》《追魚》、越劇電視片《孟麗君》等都是我國戲曲影視作品中的瑰寶。1953年,王文娟參加中國人民志願軍停戰談判代表團政治部文工隊,走上抗美援朝前線,為戰士們演出。作為一名有著62年黨齡的老黨員,王文娟說,戲劇人的初心就是為人民大眾演好戲,讓全國人民看上好戲。「台上演戲不怕複雜,要精益求精;台下做人只求簡單,要樂於奉獻。」
今年是《梁祝》小提琴協奏曲問世60周年,一系列音樂會在各地舉辦
在我看來,一個藝術家寫什麼,都是為了表達自己的世界觀、藝術觀,表達為誰而寫,為什麼而寫,而不是無目的地表現自己的才能。
小提琴協奏曲《梁祝》被譽為「整個東方音樂驕傲」,「哪裡有中國人,哪裡就有《梁祝》」。但《梁祝》曲作者之一、音樂家何占豪卻謙虛地表示,這首曲子的經典,不是因為作曲家有多了不起,而是因為向人們喜愛的民間音樂學習。「創作《梁祝》時的出發點就是讓更多老百姓喜歡,讓老百姓能聽懂。中國音樂是有魅力的,我們的先輩是有創作才能的。這些美好的音樂都是老百姓創作出來的。這部作品是中國戲曲界、音樂界幾代人的勞動成果,是集體智慧的結晶。」「金杯銀杯不如老百姓口碑,金獎銀獎不如老百姓誇獎。最好的評委是人民大眾。」《梁祝》之後,何占豪又創作了《烈士日記》《決不忘記過去》《龍華塔》《別亦難》《草原女民兵》《孔雀東南飛》等一大批音樂作品,革命題材作品占據了他的大部分創作,他希望觀眾在欣賞音樂之際了解革命歷程中的犧牲和付出,啟發年輕觀眾思考自己的責任和擔當。
陳少雲代表作《蕭何月下追韓信》在2015年推出3D版京劇電影,最近剛獲得西班牙國際電影節最佳戲曲片獎
能看到我們中國傳統京劇走向世界,能讓更多人欣賞到『麒派』藝術的魅力,就是最開心的事。
1996年,懷揣麒派夢的京劇表演藝術家陳少雲接受上海京劇院邀請,舉家從湖南遷至上海,成為「新上海人」。上海京劇院推出一出出新創作品,陳少雲也迎來創作高峰,海派連台本戲《狸貓換太子》一連排了三本,極為轟動。此後,他又陸續主演《成敗蕭何》《金縷曲》等一批新編作品。「戲比天大」是陳少雲的藝術信條,2017年,他在逸夫舞台演出《黑旋風李逵》時三根肋骨斷裂,仍堅持完成演出。陳少雲獲獎無數,依舊淡泊。他說,掌聲喝彩是演員追求的,但這還不是終極目標。現在他儘可能多地把自己掌握的傳統劇目傳授給學生和年輕演員,希望挖掘更多優秀的好苗子,讓更多的年輕觀眾走進劇場。
周慧珺書法作品
我所謂的書法理想境界就是寫出我的性情、我的風格,同時有較高的書法技術難度,與中國書法傳統審美標準也沒有大的違背。如果還能有一點時代氣息,能在傳統審美基礎上有一點點突破,那就更好了。
書界大家周慧珺自我評價說:「我的一生很簡單,簡單到一生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書法。」早在上世紀70年代,她就因首本字帖《魯迅詩歌選行書字帖》名滿大江南北。但她從未停止過銳意進取、不斷探索的步伐,之後推出《周慧珺行書古代愛國詩詞選》《周慧珺行楷書千字文》《周慧珺行草千字文》《周慧珺教魏碑》《周慧珺楷書前後赤壁賦》《周慧珺行書杜甫詩選》《周慧珺楷書前後出師表》《周慧珺楷書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等十餘種字帖,呈現出不斷超越自我的進程,對海派書法的傳承和弘揚作出了力所能及的貢獻。在藝術創作之外,她持續地回饋社會:2003年抗擊「非典」,她個人捐款20萬元;2008年汶川大地震後,書協組織募捐活動,她捐款30萬元,她還匿名資助生活困難的名家遺孀及幫助困難青年入學,資助殘障人士等。2017年初,她捐出2500萬元個人資金,成立「周慧珺書法藝術基金會」,激勵中青年作者為振興海派書法而努力拚搏。
1956年在電影《家》中飾演梅表姐(右)
我們都很『傻』地走在這樣一條路上:我們是知識的奴隸、智慧的信徒。任是風風雨雨,我們都是心甘情願,情願甘心。
在中國電影史上,黃宗英曾是令人難以忘懷的銀幕「甜姐兒」,同時她又是終身與寫作為伴的文學人。「甜姐兒」的外號來自於她主演的首部話劇《甜姐兒》,之後她在電影《追》《幸福狂想曲》《麗人行》《雞鳴早看天》《街頭巷尾》《烏鴉與麻雀》等影片中出演重要角色。同時她也從未放下過手中的筆,身世坎坷的她最珍惜的事就是看書,她說,相當數量的優秀文學作品及其中的人物,「伴著我走過坎坷曲折的人生道路,敦促我為文學藝術盡心盡力做些微貢獻」。1954年,她創作了電影劇本《平凡的事業》;1960年,擔任劇情電影《六十年代第一春》的編劇;1965年後,她專門從事文學創作,連續三次獲得全國優秀報告文學獎,著有報告文學《大雁情》《美麗的眼睛》《桔》《小木屋》等,隨筆集《故我依然》《上了年紀的禪思》等。她認為,一個作家,要發出該發的聲音。「我們都很『傻』地走在這樣一條路上:我們是知識的奴隸、智慧的信徒。任是風風雨雨,我們都是心甘情願,情願甘心。」
承上啟下,繼往開來,共攀藝術高峰
獲本屆上海文學藝術「傑出貢獻獎」的五位藝術家辛麗麗、張靜嫻、陳燮陽、茅善玉、韓天衡都處於各自藝術創作的巔峰期,肩負著承上啟下,繼往開來的重任,在攀登藝術高峰的征途上,他們的感悟和思想,啟迪著更多投身藝術的後來者。
上海芭蕾舞團團長辛麗麗表示,今年上海芭蕾舞團40歲了。40年來,一代代舞蹈家揮灑汗水,探索創新,先後推出了167部原創芭蕾作品。下一個40年,新一代上芭人還要繼續奮鬥,培養更好的人才,推出更好的作品,提升中國芭蕾的世界地位。芭蕾是優雅的,而芭蕾人卻是艱辛的。只有那些飽嘗艱辛而仍立志獻身於芭蕾事業的人,才是用自己優美的舞姿表現人間美好的創造者。
崑劇表演藝術家張靜嫻說,對於傳統的戲,她一直要求「冷戲要熱演,好戲要精演,熟戲要生演」,對於新戲,除了要想清楚「新」在哪裡,還要給觀眾一個真正新的面貌。
上海交響樂團名譽音樂總監、中國國家交響樂團特邀指揮陳燮陽說:「我在上海工作、生活多年,上海培養了我,我也要為上海多做貢獻。」他表示,會繼續在指揮家這個崗位上一直工作下去,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在全國各地的舞台上,為觀眾奉獻精彩的中外交響樂作品,尤其是發揚光大中國的交響樂作品。
近年來,上海滬劇院院長茅善玉不斷跳出窠臼,陸續創排滬劇《鄧世昌》《敦煌女兒》,拍攝戲曲電影《雷雨》。她表示,《敦煌女兒》等劇目的藝術創新,改變滬劇擅長表現小兒小女小情調的原有格局,呈現出大漠、石窟的大格局、大情懷,視野更為開闊,手段更為豐富,藝術更具感染力。在打造精品的路上,要不滿足於現狀,力求抓住機遇,繼續往高處攀登。
韓天衡是我國當代公認的兼擅書法、國畫、篆刻、藝術理論及書畫印鑑賞的通才,作為當代海派藝術的領軍人物,他不僅將弘揚海派藝術文化視為己任,更致力於文化的傳承與創新。他心懷公益,將一生鍾愛的歷代藝術珍品和自己創作精品共1136件,圖書一萬多冊無償捐贈給國家。2013年,韓天衡美術館在上海嘉定正式開館,供社會大眾觀賞。他又將國家獎勵給他的2000萬元捐獻出來創立「韓天衡文化藝術基金會」,用於發展公益文化事業,不斷支持文化藝術活動,並開辦天衡藝術教育基地,進一步推廣傳統藝術。
而出現在本屆「青年文藝家培養計劃」中的年輕面孔,則代表了上海文藝事業的未來,入選該計劃的年輕文藝工作者,將是上海文藝的重要後備力量。他們朝氣蓬勃、佳作迭出,將給上海的文化發展與繁榮帶來更多向上騰飛的活力。
一座城市的文化薪火,就這樣守望相傳,延綿不絕。
夏季文創嗨
文學照亮生活
網站:wxb.whb.cn
郵發代號: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