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國能源工業的驕子——赤峰元寶山電廠

2019-07-08     視覺赤峰

元寶山發電有限責任公司的前身是元寶山發電廠(以下簡稱「元電」),坐落於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元寶山區。截至2019年5月末,累計發電2288億千瓦時,為赤峰經濟和東北、蒙東地區的發展提供了強大的動力支撐,在國家經濟發展的各個時期肩負起了應有的責任擔當。

中國改革開放前夕,國內政治氣候逐漸轉暖,國際交往得到恢復和擴大,國內紡織工業原料供應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和國內石油生產的突破,成為大規模引進成套技術設備的決策背景。國家計委在周恩來總理的指導下,先後四次就進口成套技術設備工作提出報告,在第四個報告中,第一次出現了「元寶山發電廠」的名字。

1974年9月,元寶山發電廠生產籌備處成立,標誌著元寶山發電廠正式誕生。當時顛覆了「先治坡後建窩」的傳統建廠模式,開創了新建電廠生產區和生活區同步建設的「元寶山模式」。

元電職工自己動手建住宅

1975年7月5日,中國首台整套引進300MW機組在元寶山破土動工,幾百名電業工人紮根在這片黃土地上,在風沙漫天的荒原上手挖肩扛,裝機器、建廠房,自力更生,艱苦創業,歷時一千多個日夜,一座自動化程度高、單機容量最大的大型火力發電廠拔地而起,開啟了中國火電事業新紀元。

1976年建設中的元寶山發電廠的施工人員

1976年廠景

1979年10月,元電1號機組(300MW火電機組)正式移交生產 ,優質的電能匯入中國改革開放的滾滾洪流之中,為解決當時全中國的電力短缺問題作出了突出貢獻,成為當時名副其實的國家大容量火電機組技術消化基地和人才培養基地。

1982年新疆、西藏等20多個民族代表到元電參觀

1981年5月1日,元電2號機組——中國第一台600MW火電機組正式破土動工,元電正式邁向全國大機組行列,這顆「塞外明珠」在祖國北疆的荒漠上綻放光芒。

1983年2號機組廠房

1981年至1985年間,元電先後6次派出共19人赴法國、德國和美國進行設計審查、設備檢驗、技術學習和機組實習,他們帶回來的大機組安裝、檢修維護、運行操作技術及這些火電大機組生產管理經驗得到廣泛推廣和應用。

1985年外國技術人員在元電

1985年11月,元電2號機組首次併網發電,中國首條500KV超高壓輸電線路第一站——元寶山500KV開關場發出第一縷電波,通過錦州(董家變電站)匯入國家電網。

1986年廠景

鍋爐焊工師傅在工作


工人技能比賽

元電公司打破外國技術壁壘,改造洋設備。1996年,2號機組年發電量實現27.87億千瓦時,是投產初期的2.4倍,並實現了第一個「百日無漏泄」。這一成績的取得,凝聚了無數元電人的智慧和汗水,也樹立了元電人駕馭大機組的信心和勇氣。

2號機組機側


2號機組主控室


2號機組B修吊汽輪機轉子

1992年10月,3號機組破土動工,標誌著元電三期工程(兩台國產600MW機組)正式進入建設階段。1997年11月首次併網成功,創造了國產600MW機組汽輪機一次衝動、一次併網成功的記錄。1998年5月,正式移交生產,以150萬千瓦的總裝機容量,成為東北電網最大的坑口電廠,推動了新一輪重大技術裝備國產化運動高潮的興起。

1994年三期建設工地


3號汽輪發電機組


發電機定子檢修

2007年6月,元電4號機組首次併網成功,同年9月順利移交生產,企業穩定在2100MW裝機規模。

2007年9月,4號機組投產慶典

2011年6月,為積極響應國家綠色能源環保號召,元電拆除關停1號機組,它的投產和退役,都為地區經濟發展和環保建設做出了巨大貢獻。

機組檢修


近年來,在電力供需矛盾日益凸顯的嚴峻形勢下,元電千方百計突破發展瓶頸,攻克一個個技術壁壘,降低發電成本,提升企業競爭力,為赤峰地區電網安全穩定和經濟發展提供了保障和動力。

機組大修發電機軸轉子


職工參加技術比賽


工人日常檢修

歲月如江河,事業如航船。元電在中國電力發展的長河中曾立潮頭領航,也曾經風雨激盪,40餘年的發展歷程,書寫和見證了國家電力事業的發展。如今的元電,2、3號機組響應國家號召,已完成超低排放改造,三台機組在全力穩發滿發,為赤峰地區乃至全國經濟的發展提供著不竭的動力。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OG2BmwBmyVoG_1ZHmf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