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手中拿著鋤頭,一點點地將門前的土地翻耕好,為即將種植青稞做著準備……3月25日,家住西寧市城中區總寨鎮總南村的村民盧吉儒正在地里忙著農活,作為一個農民,春耕備播的這段日子是每一年中尤為重要的。
然而與別的農民不同的是,每當休息的時候,他都會扶著鋤頭安靜地想些什麼,然後拿出手機快速地記錄。
「記的都是臨時想起的小曲小調和一些詞,我沒有什麼文化,就是寫了些抒發內心真實想法的大白話。」面對記者的疑問,盧吉儒這樣解答。
通過交談得知,今年50歲的盧吉儒從小就接觸青海民間曲藝,作為區級的漢族民間小調演唱非遺傳承人,他平日裡就喜歡在田間地頭中唱上兩句。城中區文化館連續十多年在總寨鎮舉辦的曲藝專場大賽中都能夠看到他的身影,而且年年都是一等獎的獲獎者,按照村民的話說,他早就成為了當地的「明星」。
不過,讓這個村子裡的「明星」被更多人所知曉則是他成為了城中區文明實踐中心文化志願者團隊的一員。
「其實文明實踐中心還沒有成立的時候我已經作為志願者加入文藝隊了,每年都會和別的成員一起下鄉、進社區演出,和團隊成員交流的時候,還能激發我的創作靈感,將過去一些老段子進行更新,也受到了大家的歡迎。」盧吉儒說道。
「今年和往年不一般,年夜飯沒吃著心不安,期盼著全國都平安……」下午時分,他剛來到村廣場中,許多村民便聚集在他的周圍,等待著他的精彩表演。當他為此次抗擊疫情所創作的快板賢孝《抱團抗疫共患難》剛一開口,便贏得了陣陣掌聲。樸實的話語用地道的青海方言唱出,這種接地氣的演出方式令村民們產生了強烈的共鳴。
隨著每年至少十多次的公益演出,盧吉儒前後共創作了20多個作品,也成為了文化志願者團隊中金韻曲藝團隊的「金字招牌」。他這種帶有泥土氣息的演出方式被更多的人認可,終於登上了更為寬廣的舞台。
「去年他所創作的作品《老百姓笑了》,作為全省選拔的唯一一個作品參加了第十二屆中國藝術節,並獲得了優秀獎。」城中區文化館館長黃海霞說。
「怪了怪了實話怪了,世道的變化太快了,曬陽窪的老漢不見了,環衛工人把家鄉美化了,老百姓心裡笑了,我們把黨的恩情記下了……」在他的整首作品中,吐露著新時代百姓所享受到的新生活和感受到的點滴變化。也正是有了這樣的感受,才讓他更加積極地投身於文明實踐工作中來。
「志願者工作越做越有信心,感覺自己成為了被大家所需要的人,真的是在志願服務中實現了自我的價值。現在我的老婆孩子也在學習民間曲藝,等後面我們會一起登台演出,為大家帶來更多的歡樂。」盧吉儒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