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動漫無窮的樂趣,解析動漫最深的真諦,團結動漫一切的力量。大家好!我是楓木君。
作為《聖鬥士星矢》原著作者的漫畫家車田正美,塑造宏大聖鬥士系列的世界觀,刻畫了SS時代智慧女神雅典娜與邪惡諸神之慘烈聖戰,其作品的精彩程度著實令人讚嘆。那麼,如果說車田正美是開創聖鬥士的「先驅者」的話,同樣作為漫畫家的手代木史織就是後期成為宣傳聖鬥士作品的重要功臣,她所描繪的LC時代大大延伸和豐富聖鬥士的劇情,作品之精彩相比SS而言有過之而無不及。
為什麼說手代木史織的《冥王神話LC》是對聖鬥士SS劇情最好的延伸和豐富呢?其實看完她創作的作品後我們不難發現,車田的SS描述的僅僅是20世紀雅典娜女神與諸神的聖戰,而反觀LC作品,其主要是刻畫距離SS時間線兩百多年前的上屆聖戰。
不僅如此,在這個基礎上作者又將距離LC時間線之前的前兩次聖戰引入作品中,由此構成一個時間線十分久遠的龐大「聖戰系統」,這使得原著聖鬥士劇情得以延伸和擴展的同時,人物角色和背景也更加豐富和完善。
其實作為聖鬥士謎的小夥伴們會發現,LC的時間線可以說是跨越四屆的聖戰,雖然其中最主要是對18世紀聖戰的刻畫,但是也不乏對20世紀和18世紀之前的前兩次描繪。不過,綜合所有聖戰的最終結果並以此仔細分析,我們不難發現一個規律,那就是——歷代聖戰中黃金聖鬥士「活不過2人」!然而結果真的是不是這樣,我們來進行簡要的分析:
01LC時代500年前聖戰後僅存的兩位黃金倖存者——天秤座伊提亞、水瓶座克雷托斯
對於LC時代500年前的那場聖戰,作者手代木史織借水瓶座克雷托斯的回憶在LC外傳的《老雙子篇》中進行了簡單的描述,因為那時的克雷托斯也是目前在聖域中唯一經歷過那場殘酷聖戰的倖存者。
然而,在來自嘉米爾的賽琪和白禮成為巨蟹座和祭壇座聖鬥士那個時代,也就是LC時間線的250年前,同為黃金聖鬥士的眾人卻從未見過天秤座聖鬥士本人,而直到女神雅典娜的覺醒出現才揭開天秤座聖鬥士的神秘面紗,他就是前聖戰存活下來的另外一人、現任的聖域教皇伊提亞。
通過克雷斯托回憶的畫面,我們可以獲知他和天秤座伊提亞是500年前聖戰中存活下來的唯一兩位黃金聖鬥士,並在其中交代了擁有最強的力量、熱愛公正與和平的伊提亞被選為為教皇的緣由。
不過,另外在外傳《水瓶座笛捷爾》中,我們也得知因為沾染雅典娜神血的緣故,水瓶座克雷托斯如同SS時代的天秤座童虎般經歷幾百年依舊存活於世,這也是為何曾經的他仍舊可以保存年輕的面孔的原因。
02因持有沾染雅典娜神血之武器而存活下來的聖鬥士——賽奇與白禮
不是因有雅典娜的聖鬥士存活下來就代表著聖域軍在聖戰中的勝利,至少對於LC時代的上一屆聖戰的結果來說是這樣的。
在手代木史織所刻畫的LC時代250年前的上一屆聖戰中,時任巨蟹座的賽奇和祭壇座的白禮成為在這屆戰鬥唯一存活下來的兩位聖鬥士,而他們之所以能夠倖存得益於因持有沾染雅典娜神血之武器,最終躲過了來自冥界「雙子神」神力地弒殺,而當時同樣在戰場其他的聖斗們就無一倖免了。
然而,這屆聖戰的結果並沒有因為有兩位聖鬥士的存活就代表雅典娜的勝利,相反可以說是平局或者戰敗。戰場是發生在聖域裡,雖冥王哈迪斯之靈魂再次被封印,但是以當時最後出現的雙子神,其實力完全可以碾壓聖域軍。不過由於對於人類壽命短暫的蔑視,他們給予了賽奇和白禮兩人下一次聖戰向冥王軍復仇的機會,之後又沉睡於極樂凈土,這也是為何這次聖戰白禮和賽奇兩人能夠存活下來的原因。
03連接LC與SS之兩關鍵角色,在SS時代上屆聖戰中存活的黃金聖鬥士——童虎和史昂
天秤座的童虎和白羊座的史昂,作為SS時代的上屆聖戰中(LC時代)僅存的兩位黃金聖鬥士,是觀眾們再熟悉不過的角色。不過應該可以這樣說,為了迎合車田正美在SS中對這兩個角色背景的塑造,手代木史織對於LC時代的聖戰結果也不得不設計只有他們兩人倖存,為此他們也被觀眾認為是此屆聖戰中實力最弱的兩位黃金聖鬥士。但是實力是否真的弱,只能說見仁見智了。
其實,可以說史昂和童虎兩角色是連接LC與SS兩部之間的重要橋樑,在SS中涉及到劇情沒有充分展示的細節,在LC中作者用自己的方式和方法為觀眾做了表述,比如針對這兩角色而製作的外傳篇章《天秤座童虎》和《白羊座史昂》就是最好的證明。不過可惜的是,即使從前代聖戰中「僥倖」存活下來的兩人終究還是將生命奉獻給下一屆的聖戰中。
04楓木君的結語:
對於歷代聖戰中黃金聖鬥士「活不過2人」的定律,或許是作者有意無意間對眾神之間殘酷聖戰一種刻畫的體現,從而也應驗那句古話「古來征戰幾人回」。當然到了SS這一時代,車田對黃金聖鬥士在冥界一戰後無一存活的狀況著實讓人聲淚俱下,黃金級別聖鬥士的斷層使得今後的聖戰更加慘烈埋下了伏筆,比如在《天界篇》、《聖鬥士星矢Ω》中的聖戰。
PS:以上內容由「楓木君動漫」原創首發,我是楓木君,一個遊蕩於二次元世界的動漫探索者,喜歡就關注,更多精彩動漫資訊邀您分享!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CB9S3kBrsvY2_Uup9l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