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坦克再上演習場,服役60年後,老裝備還能再戰多久?

2019-09-25     熊熊講武

2019年9月21日的軍事報道上,我們再次看到了59-2坦克的畫面。本條內容是59-2坦克演練實彈射擊科目,而且還是四車排戰術。

合成營體制下,坦克排由之前的三輛坦克增加為四輛,分別以兩輛坦克為一個分排,四輛坦克交替掩護進行攻防作戰。

實際上合成營新編制也好,四車排戰術也罷,這都不是重點,因為我軍新編制運行時間已經很久了,戰鬥力也都已經形成了。

比較令人關注的是59-2坦克本身。

我們知道59式坦克是我國自主生產的第一代坦克,其以T54A為藍本設計製造,誕生於1959年,並參加了當年的國慶十周年閱兵式。

在當時那個年代,59式坦克的綜合性能可居於世界一流水平,尤其對比開國大典閱兵式時我軍只有老舊的繳獲坦克而言,其誕生可謂是跨時代的意義。

59坦克誕生後,迅速成為了我軍裝甲兵的主力,之後的62式坦克、69式坦克甚至於79式坦克身上都脫不開59坦克的影子。

而59式坦克本身也在不斷進化,我軍中裝備的就有59-2、59D等多種型號,而出口國外的就更多了,其總生產量超過了10000輛,是我國生產數量最多的坦克。

2000年時,我軍裝甲兵中除了少數部隊裝備的是79、88和96式坦克外,其餘幾乎是清一色的59。

之後,我軍96系列坦克了大量生產,同時99式坦克也不斷服役,59式坦克的數量才被不斷壓縮。

經過了近20年時間的換裝,再加上近年來陸軍合成旅的改革,59式坦克占大頭的局面終於被徹底扭轉了過來。

到目前為止,我軍輕型合成部隊是不裝備履帶坦克的,而這類部隊大多由原先的摩托化部隊改編而來,之前大多裝備的是59坦克。

而中型合成部隊是以大八輪體系為核心的,其中起到坦克作用的是11式裝甲突擊車,這也使得很多59坦克得以退休。

重型部隊中,除了大量的96系坦克外,近年來99A的數量已經達到了很可觀的程度,另外還開始列裝15式輕量化主戰坦克,這也使得59坦克迅速退出現役。

到目前為止,我軍現存的59坦克應當說是比較少的。

其中一部分就是前面報道的個別重裝部隊中依然在使用59;另一部分是中型部隊中還裝備著一部分59D。

這些59目前的作用就是保持編制和訓練,等待新裝備換裝。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60年前已經誕生的59坦克已經不能滿足我軍的需求了。

如今,59D坦克放在非洲國家還有一定作用,在我國周邊小國中都有些落後;而59-2坦克就更不用說了,稱其為古董都不誇張。

舉一個比較常見的例子就是,近年來我們經常在軍事報道節目中看到實彈打實靶訓練,其中大多就是退下來的老59。

我軍目前最先進的99A主戰坦克能在2000米距離上將59坦克打個對穿,而59坦克在這一距離上即使發現99A也難以對其造成有效毀傷。

59坦克內部

而且59坦克是體力型裝備而非智能型,現在依然服役的很多59的年紀恐怕比開坦克的戰士們還要大,不光操作比較不便,而且很難跟體系融合起來。

99A坦克內部

眾所周知,合成營體制是新式陸軍的關鍵,但其本身並不僅僅依靠營級本身內的坦克、步戰車和炮兵來實現新質戰鬥力,其關鍵是信息化裝備之間實現通聯,前沿部隊可將信息共享到整個體系中,合成營長可召喚重炮、武直甚至空軍航空兵的火力支援,以實現「信息主導,火力主戰」的目的。

而老59這個平台再改進也是無法達到現代化陸軍需求的,因此淘汰是必然的。

目前我們還能在軍事節目中偶爾看到59坦克在部隊中服役的鏡頭,但恐怕幾年之後,再在節目中看到59的身影不是在靶場就是博物館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A6Uam0BJleJMoPMKL1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