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老亞速夫」為國家立過功!你們不能拆了我!可最終還是被拆了

2019-07-27     顧氏造船廠廠長

參加#盤點退役裝備#活動

該艦屬1134B型大型反潛艦(俄文:Ракетный Крейсер 1134B,英文:Project 1134B Cruiser,北約代號:Kara Class Cruiser ,譯文:卡拉級巡洋艦,蘇聯綽號:Беркут B,譯文:「金雕B級」)四號艦,艦名「亞速夫」號。艦名取自黑海沿岸城市亞速夫市。

本廠長繪製的剛竣工時的「亞速夫」號

1972年1月4日列編蘇聯海軍艦艇名錄,同年7月21日在尼古拉耶夫的61個公社社員造船廠開工(建造編號№2004)。1973年9月14日下水,1974年12月1日組建了艦員隊伍。1975年9月25日升掛蘇聯海軍旗,同年12月25日,「亞速夫」號大型反潛艦由戈洛塔海軍少將領導的國家委員會和國家交船師加里寧簽署驗收合格證書交付海軍。1976年2月19日,「亞速夫」號正式加入黑海艦隊服役,被編入黑海艦隊下轄的反潛艦第30總隊。

在建成之初,「亞速夫」號的後部就沒有安裝「風暴」通用防空飛彈系統

「亞速夫」號的改裝與試驗

1979年,美國海空軍多平台通用的RGM/AGM/UGM-84「魚叉」反艦飛彈開始服役。而在此11年前,法國人就已經公開了其傑作MM38「飛魚」反艦飛彈。

「魚叉」和「飛魚」反艦飛彈都採用高亞音速掠海飛行的攻擊方式,而目標艦艇本身的探測統由於受到地球曲率的限制只能發現水天線附近的來襲飛彈,此時留給艦艇防空系統的反應時間就非常有限了,這一點在1982年的馬島戰爭中暴露無遺。

更可怕的是,「魚叉」等反艦飛彈比蘇式反艦飛航飛彈要輕巧得多,適裝性更好,無論是飛機和艦艇均可以大量攜帶反艦飛彈發起鋪天蓋地的攻擊,而蘇軍的老式防空飛彈系統有限的火力通道顯然無法應付這種情況,這就是所謂的「魚叉危機」。因此,蘇聯海軍必須發展出對超低空小目標探測能力更強的雷達系統和一系列兼顧攔截掠海飛行的反艦飛彈和打擊各類飛機的新一代防空飛彈系統。

1134БФ 型大型反潛艦內部構造示意圖

1977年5月10日至10月31日,「亞速夫」號回到尼古拉耶夫的61個公社社員造船廠,在艦尾安裝了С-300Ф「堡壘」型防空飛彈系統的6座垂直發射裝置和配套的制導雷達站。兩舷的ДТА-53-1134Б型五聯裝也被替換為ДТА-53-1134БФ型雙聯裝533毫米魚雷發射裝置。在建成之初,「亞速夫」號的後部就沒有安裝「風暴」通用防空飛彈系統的貯彈庫、雙臂式發射架和跟蹤制導雷達。

1986 年的「亞速夫」號大型反潛艦

被北約命名為SA-N-6「雷鳴」的С-300Ф「堡壘」系統是布卡托夫領導的「牛郎星」科學研究所在蘇聯防空軍裝備的С-300П型防空飛彈系統基礎上發展而來的艦載防空飛彈系統,系統由備有48枚防空飛彈的6座Б-203型8聯裝垂直發射裝置、1部3Р41「波浪」型跟蹤制導雷達站以及2套自動發射裝置組成。

蘇聯防空軍裝備的С-300П型防空飛彈系統

師承陸基С-300П防空飛彈系統的С-300Ф艦載防空飛彈系統配備和С-300П系統一樣的5В55系列飛彈,飛彈的最大飛行速度超過5馬赫,最大射程75~90千米,發射包線高度為25米至55千米,可以攔截速度低於4馬赫的高空目標,也可以攔截掠海的反艦飛彈。

С-300Ф防空飛彈系統的3Р41火控雷達的天線採用相控陣機制,能夠很容易地實現分時分波束照射,因此一套С-300Ф系統能夠在120度的扇區內同時引導12枚飛彈攻擊6個目標,最大制導距離近100千米,1144型重型核動力飛彈巡洋艦的2套С-300Ф系統最多能同時接戰12個目標;而上一代М-11防空飛彈系統每部火控雷達只能制導2枚飛彈攻擊1至2個目標,全艦2套М-11防空飛彈系統只能同時接戰2至4個目標。在「宙斯盾」系統出現之前,歐美的艦載防空飛彈系統的多目標接戰能力根本不能與С-300Ф系統相媲美。

作為世界上第一種採用了垂直發射裝置的艦載防空飛彈系統,С-300Ф「堡壘」比西方國家海軍普遍採用的Mk 41垂直發射系統早出現了整整六年。而且和西方國家海軍普遍採用飛彈在發射裝置裡面點火的熱發射方式不同的是,С-300Ф採用和陸基С-300П相同的冷發射方式。這種發射方式通過火藥氣體帶動飛彈儲存筒裡面的拉杆,將飛彈彈射出發射裝置以後再點火。這種發射方式不需要安裝結構複雜的燃氣排放通道和隔熱構造,而且也能夠避免飛彈點火失敗或者點火卡死以後,故障飛彈仍然無法通過自身動力射出的危險情況,從而提高了發射裝置本身的安全性。

本廠長繪製的完成「堡壘」系統改裝的「亞速夫」號

防空飛彈採用垂直發射的優點顯而易見,比如結構簡單、重心低、反應速度快、無需對準目標方向即可發射等等。但是用今天的眼光看,С-300Ф系統所用的Б-203型垂直發射裝置並不高明。絕大多數新式武器都是在老式武器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而來的,以С-300Ф系統為例,與第二代防空飛彈系統М-11「風暴」相比隨著有了本質的進步,卻依然沒有擺脫環形彈鼓的思維定式。Б-203型垂直發射裝置採用了類似左輪手槍的結構,彈艙位於甲板下,每一組攜帶 8 枚飛彈的環形彈鼓共用一個發射口。當一枚飛彈發射以後,彈鼓就通過旋轉將下一枚飛彈對準發射口準備發射。由於每組8單元發射裝置只能為一枚飛彈進行充電和裝訂目標參數,每組只有一枚飛彈處於「零秒待發」的狀態。受旋轉和充電等步驟的影響,兩枚飛彈發射的時間間隔為3秒。而較晚出現的Mk 41垂直發射裝置每個單元都能夠獨立發射,兩枚飛彈發射的時間間隔僅為1秒,明顯高於Б-203型垂直發射裝置。

「亞速夫」號上的 6 塊 С-300Ф「堡壘」防空飛彈系統的垂直發射裝置蓋板清晰可見

從1978年2月16日到1983年12月,「亞速夫」號一直在進行「堡壘」型防空飛彈系統的飛行結構試驗以及國家驗收試驗工作,很少遠航參加戰鬥勤務。1980年4月25日,5В55РМ型(又稱В-500Р型)防空飛彈首次成功進行試射。1983年,С-300Ф「堡壘」系統在1144型重型核動力飛彈巡洋艦首艦「基洛夫」號上完成國家驗收試驗,次年正式進入列裝。

海軍節上的「亞速夫」號,艦體後部加裝了被稱為「頂罩」的跟蹤制導雷達站

1984年7月18日至1985年2月21日,「亞速夫」號在塞瓦斯托波爾海軍船廠接受大修。1986年6月4日至14日,該艦在地中海參加了黑海艦隊演習。1988年1月20日至6月6日,「亞速夫」號在地中海執行戰鬥勤務,期間在新任海軍總司令切爾納溫海軍元帥的指揮下參加了「秋天-88」演習,並訪問了敘利亞的塔爾圖斯和利比亞的的黎波里。

同「刻赤」號一同停在泊位上的「亞速夫」號

1990年1月22日至26日,「亞速夫」號訪問了希臘的比雷埃夫斯。同年5月28日至12月25日,該艦進入地中海和大西洋中部執行了戰鬥勤務,期間於6月25日至7月1日訪問古巴的哈瓦那。1991年5月27日至6月30日,「亞速夫」號最後一次在在地中海完成了戰鬥勤務,期間於6月24日至28日訪問法國的土倫港,隨後又於8月15日至19日訪問了羅馬尼亞的康斯坦察。

退役後被解除武裝的「亞速夫」號,右邊是「米哈伊爾·庫圖佐夫」號巡洋艦

在「亞速夫」號大型反潛艦服役生涯里,共航行1415晝夜,行駛136924海里,參加了360次戰鬥訓練,命中了240個不同靶標,共有500名軍官和士官、2734名軍士和水兵在該艦上服過役。1998年11月1日,「亞速夫」號大型反潛艦從海軍艦艇名錄中除名,「亞速夫」號這個艦名也在當年11月23日被用於命名一艘在黑海艦隊第30水面艦總隊服役的775型大型登陸艦(原名БДК-54號,至今仍在役)。1998年底,「亞速夫」號被解除武裝,並被拖到特洛伊灣,直到2002年才完成拆解工作。

本廠長繪製的解除武裝後的「亞速夫」號

排水量:6670噸(標準),8533噸(滿載)

主尺度:長173米、寬18.54米、吃水5.3米

動 力:2套М-5型或 М5Е 型燃氣輪機動力裝置,總輸出功率93060馬力。4台各1250千瓦的ГТГ-12.5型燃氣輪機發電機,1台600千瓦的ГТГ-6М型燃氣輪機發電機

航 速:33節

續航力:7100海里/18節

武 備:2座УРПК-3「雪暴」反潛飛彈系統的КТ-М-1134А型四聯裝發射裝置或2座УРК-5「喇叭口-А」通用飛彈系統的КТ-100У1型四聯裝發射裝置,1座М-11「風暴」通用防空飛彈系統的Б-192型雙臂式發射架(備彈40枚),6座 С-300Ф「堡壘」防空飛彈系統的Б-203型8聯裝發射裝置(備彈48枚),2座「黃蜂-М」防空飛彈系統的ЗИФ-122型雙臂式發射裝置(備彈40枚),2座АК-726型雙聯裝76毫米火炮裝置(備彈4800發),4座АК-630型6管30毫米近防炮(備彈8000發),2座ДТА-53-1134БФ型雙聯裝發射裝置(發射4枚СЭТ-65,53-65/53-65К型魚雷),2座РБУ-6000「龍捲風-2」型12管火箭深彈發射裝置(備144枚РГБ-60型火箭深彈),2座РБУ-1000「龍捲風-3」型6管火箭深彈發射裝置(備60枚РГБ-10型火箭深彈),2門21КМ型45毫米禮炮。

直升機:1架卡-25ПЛ反潛直升機

電子設備:1部МР-310「安加拉河-А」型對空搜索雷達,1部МР-600「日出」型對空搜索雷達,2部「鎳鉻合金-КМ」型敵我識別裝置,4部「鎳-КМ」型詢問機,2部МП-150「古爾祖夫-А」型電子戰系統,2部МП-152「古爾祖夫-Б」型電子戰系統,2部「海灣-11-12」型電子偵察雷達,2部「海灣-13-14」型電子偵察雷達,1部「海灣-15-16」型電子偵察雷達,МР-262「柵欄」型電子偵察雷達,МП-401「起動機」型綜合有源干擾站,1部АРП-50Р型或「方位角」型無線電測向儀,МГ-332「巨人-2」型,МГ-325「織女星」型可變深拖曳式聲吶,МИ-110К型潛艇尾流熱源探測站,МИ-110Р型潛艇尾流航跡輻射探測站,МГ-26「霍斯塔」型水聲通信與識別聲吶,МГ-409К型無線電水聲浮標,МГ-33型聲線儀,1部4Р-60「雷-М」型防空飛彈跟蹤制導雷達,2部МР-105「迴轉炮塔」型炮瞄雷達,「汽笛-1134Б」型魚雷射擊指揮儀,「暴風雨」型深彈發射指揮儀,2部МР-123「三角旗-А」型炮瞄雷達,МВУ-202「根-1134Б」型作戰情報指揮系統,МВУ-203「林蔭道-1134Б」型自動化信息交換與目標指示傳輸系統,「貝加爾湖-С4」型目標指示系統,МРО-410А型或МРО-400型自動測繪與艦載雷達數據自動處理系統,2座ПК-2型無源干擾發射系統的ЗИФ-121型雙聯裝140毫米發射裝置。

導航設備:2部「伏爾加河」型導航雷達,1部「頓河」型導航雷達,1部Р-790「海嘯-БМ」型衛星導航系統。

自持力:30天

人員編制:425人(其中軍官52人)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9baM2wB8g2yegND2td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