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嘴視點|智界S7登場!「智選車」模式背後,華為的野心有多大?

2023-11-16   車動力

對「華為智選車」這一國內車圈的全新合作模式而言,在「問界」品牌「孤軍奮戰」許久之後,名為「智界」的「援軍」終於閃亮登場。

11月9日,智界S7正式開啟預售。新車此次共推出四個版本,其預售價區間為25.8-35.8萬元。作為奇瑞汽車與華為智選合作的全新品牌——智界(Luxeed)旗下之首款車型,這款純電中大型轎跑車之前就一直備受業界矚目。

此番開啟預售,也標誌著該車進入了上市「倒計時」。據悉,智界S7將於11月28日正式發布,並為當下競爭態勢本已如火如荼的國內新能源中大型轎車/轎跑車市場再添把「火」。

從較早推出的比亞迪漢到蔚來ET7,從剛剛上市的阿維塔12到即將在2023廣州國際車展上正式亮相的吉利銀河E8,這一細分領域正持續迎來更多「入局者」;就連身為智界S7「出品方」之一的奇瑞汽車,也已經借自己的星途品牌發布了星紀元ES。

當然,我們還不應該忘了相對而言更為突出性價比的長安啟源A07、零跑C11和哪吒S——雖然其十多萬元的起售價看似不如前述幾款車型「高大上」,但它們同樣是不折不扣的新能源中大型轎車。

在產品力本身之外,人們對有著「華為力」加持的「智界」這個全新品牌或許有著更大興趣。作為「智選車」模式的開創者,華為與賽力斯迄今已先後用「問界」品牌推出了M5/M7/M9三款SUV車型。

表面看上去,「問界-SUV」、「智界-轎車」以及傳說中的「江淮-MPV」似乎是「華為智選車」模式下三條涇渭分明的產品線。然而,華為在汽車業界「跑馬圈地」的版圖真是如此簡單嗎?……至於面臨著細分市場激烈競爭的智界S7,又能否成功脫穎而出?……

接下來,就由《車動力》的各位「大嘴」們為您「分而論之」——

「放棄一棵樹木」,是為了「擁抱整片森林」?

——車動力|雷鐵軍

從最早推出「問界」品牌+ M5/M7/M9三款SUV車型先後上市,到剛剛開啟預售的智界S7這款純電中大型轎跑車,再到傳言中由華為與江淮汽車合作研發的、售價可能高達百萬元級的MPV產品——人們似乎很容易得出這樣一個結論:華為正在「按車型布局」。

果真如此嗎?……

如果再細細探究一番,我們就會發現:事情或許並非如此簡單。

先說剛剛推出了首款車型的「智界」品牌。

在智界S7此番開啟預售之前,就有市場消息聲稱:華為還將與奇瑞合作研發另一款智選車型EHY。該車定位為純電中大型SUV,可能以智界S9命名。

在更為具體的車型信息方面,這款新車的為4950mm、軸距達 3000mm,上市時間預計為2024年Q1,售價區間則為25-35萬元。

如果該消息屬實,那麼就將意味著以下兩點——

其一,「智界」品牌旗下,並非只會有轎車產品;同樣,基於「華為智選車」模式的SUV車型也不會專屬於「問界」品牌。

其二,同為新能源中大型SUV,智界S9顯然有可能將與問界M7存在競爭關係,甚至可以視之為「華為智選車」產品的「左右互搏」。

再來說說尚未完全浮出水面的「華為-江淮」合作項目。

余承東在智界S7的預售發布活動現場曾表示,華為與江淮汽車之間同樣採用了「智選車」模式,但他並未進一步透露相關車型信息。

不過,今年8月已有消息人士透露:華為正與江淮汽車合作,開發一款售價約為100萬元的MPV車型,預計將於2024年第二季度量產,其銷量目標則為上市首年交付5萬輛。

隨後的進一步消息則顯示:華為與江淮汽車合作建設的、位於肥西的新能源汽車超級工廠已於2023年1月5日正式開工建設,並預計在2024年1月15日前完成各單位竣工驗收,其總投資額為26億元。

根據之前公開披露的信息,該項目可生產的車型級別為「B級D+級」,並能適應轎車、SUV、MPV、跨界車、跑車等各類車型的共平台開發,其年產能約為30萬輛新能源乘用車。

項目總投資額達26億元+可適應多類別車型的研發/生產,卻只為了推出一款目標群體小眾、銷量不會太高的「百萬元級MPV」?……將各種信息互相佐證,有關華為與江淮汽車合作項目規劃/前景的真實「答案」已經不言自明。

或許用不了太多時間,我們就會看到「問界」、「智界」、「X界」……等各種「華」系品牌/車型在市場上你追我趕、你爭我奪——屆時,誰又會是背後笑得最開心的那一個?……

所謂「不造車」,或許只不過是「放棄了一棵樹木」;而它所帶來的回報,卻是讓華為「擁有了一整片森林」。

嘴上堅持「不造車」的華為,野心其實更大?

——車動力|鄧瑞鵬

眾所周知,華為曾一再強調自己「不造車」。與此同時,它與各大車企間的合作卻越發緊密。如果說「問界」品牌算是一次「試水」,那麼剛剛開啟預售的智界S7無疑將華為的「如意算盤」更清晰地展現在世人面前。

在設計和產品硬實力方面,由華為與奇瑞合作的智界S7都可謂處於同價位車型中的優秀之列。通過這款新車,我們也能看到諸多華為的「賦能」。

比如,「看得見的地方」就有華為的鴻蒙智能座艙和HUAWEI ADS 2.0;至於「看不見的地方」,則有華為途靈智能底盤、HUAWEI DATS動態自適應扭矩系統與華為xMotion智能車身協同控制系統。

此外,當然還不能忘了HUAWEI DriveONE 800V碳化矽動力平台、華為「巨鯨」800V高壓電池平台等——不難發現,智界S7身上可謂是含「華」量十足。

所以,與其說華為與奇瑞合作推出智界S7是為了首款「華」系轎車落地,倒不如說是前者通過該車集中秀了一波「肌肉」。

不難看出,華為在智能座艙、智駕系統、核心底盤、動力系統、充電平台等領域均已有所涉獵,甚至都處於行業領先水平——如果它真想獨立「造車」,難度會很大嗎?……

然而,造整車就要面對「與所有車企競爭」的局面;但如果拆分研發各子系統,並以「供應商」角色「入局」、與眾多車企達成緊密合作關係,豈不是將可能的對手都變成了朋友?……

如此看來,就算華為今後仍然堅持「不造車」,它在車圈出現的頻率也只會越來越高,對行業的影響力亦將越來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