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此文前,麻煩您點擊一下「關注」,方便您進行討論和分享。
此文僅在今日頭條發布,任何平台不得搬運,搬運必究
文 |陳威廉
編輯 |陳威廉
前言她是如何從歌女之女到商業傳奇的?
"沒爹的孩子",這是方逸華幼時被人冠上的刻薄標籤。
出生在風雲詭譎的民國上海,她的母親不過一個靠賣唱謀生的小歌女。
都說十里洋場繁華如夢,可這夢裡卻沒有她的容身之所。
小小年紀的方逸華心裡裝著大大的疑惑:為什麼別人可以無憂無慮地笑,而我卻要忍受白眼和冷落?
天籟之音,初露鋒芒1952年,當秋風吹黃梧桐葉的時候,18歲的方逸華迎來了人生的第一個轉折點。
她驚人的歌喉被星探青睞,即將遠赴印尼加入一個駐唱歌舞團。
懷揣著對未知世界的憧憬和忐忑,方逸華踏上了通往夢想的旅途。
誰曾想,異國他鄉的觀眾如此熱情?
他們為之傾倒的不僅是她空靈婉轉的歌聲,更被她溫婉大方的風儀所折服。
方逸華,這個來自上海灘的"東方夜鶯",瞬間點亮了南洋夜空。
"東方比蒂比芝"的美譽開始在唱片銷量里攀升,在觀眾的口口相傳中發酵。
一見傾心,情定邵郎1952年的某個夜晚,歌舞昇平的星馬大戲院迎來了一位特殊的觀眾。
他氣度不凡,目光如炬,正是邵氏電影公司的創始人邵逸夫。
台上,方逸華正婉轉吟唱《花月佳人》,殊不知一曲終了,自己已經俘獲了這位電影大亨的心。
從星光熠熠的舞台到燭光搖曳的餐廳,兩顆孤獨的心靈在交談中漸漸靠近。
45歲的邵逸夫,為這個小他27歲的姑娘傾倒。
他們徹夜長談,從詩詞歌賦聊到人生理想。
邵逸夫驚訝地發現,眼前的佳人不僅容貌出眾,而且思想老成、見地獨到。
1957年,當方逸華攜著簡單的行囊跟隨邵逸夫回到香港時,她明白這一切才剛剛開始。
身份敏感、前路未卜,但她堅信,唯有腳踏實地、任勞任怨,才能在這個令人眼花繚亂的大都會裡站穩腳跟。#娛樂#
從零開始,勤懇刻苦初入邵氏,方逸華毫不懈怠。
每天,當公司里其他人還在夢鄉時,她已經整理好辦公室,開始頭天的工作。
採購、跑腿、整理文件......她親力親為,用汗水澆灌著自己的理想。
對於身邊邵逸夫的風流韻事,方逸華選擇了寬容和理解。
她從不過問,只在邵逸夫加班到深夜時,給他遞上一杯溫熱的茶。
"風流不下流",這是邵逸夫對自己的評價,也是方逸華對他的期許。
銀幕巨製,實力證明功夫不負有心人。
幾年下來,方逸華在邵氏公司的地位水漲船高。
她參與策劃的影視劇一部接一部地大獲成功。
《江山美人》《楊貴妃》《梁山伯與祝英台》......這些如雷貫耳的作品,都凝結著方逸華的心血。
面對榮譽,方逸華總是淡然一笑。
她明白,自己不能僅僅滿足於現狀,還要不斷學習、精進,才能跟上這個瞬息萬變的時代。
無數個不眠之夜,她埋頭案牘,琢磨如何將邵氏的電影事業推向新的高峰。
相守45載,愛戀無終1987年,噩耗傳來。
邵逸夫的髮妻黃美珍撒手人寰,結束了她傳奇而坎坷的一生。
悲痛之餘,邵逸夫做出了一個重要決定:要讓方逸華成為自己名正言順的妻子。
十年後,當兩個人攜手走進婚姻殿堂時,他們已經相戀了整整45年。
這45年里,他們一起打拚事業,一起見證時代變遷。
這一刻,所有的等待都有了意義,所有的艱辛都化作甜蜜。
結為夫妻後,兩人的相處模式依然低調。
平日裡忙於工作,只在周日午後,邵逸夫才會抽出幾個小時與方逸華共進午餐、談天說地。
這種相濡以沫卻又保持距離的相處之道,成為了他們愛情的獨特風景。
暮年慈善,大愛無疆2014年,107歲的邵逸夫與世長辭。
生前,他與方逸華立下協議:身後百億身家,將全部捐獻給慈善事業。
三年後,方逸華也隨愛人而去,闔家團圓於天之靈。
回首她的一生,方逸華走過了平凡女子難以想像的人生軌跡。
童年時代的侷促,青春年華的跌宕,中年時期的奮鬥,暮年的慷慨......每一個片段,都值得被銘記、被謳歌。
結語如果說邵逸夫是點亮她人生的一盞明燈,那麼她自己,則用不屈的意志和高尚的情操,成為了照亮他人的一輪皓月。
她用實際行動告訴世人:出身並不能決定一個人的未來,只要肯拼搏、善良、感恩,人生就一定能綻放出最美的光彩。
方逸華,一個時代的縮影,一個傳奇的寫照。
她的人生,是一部永不過時的勵志史詩,值得一讀再讀、回味再三。
【免責聲明】文章描述過程、圖片都來源於網絡,此文章旨在倡導社會正能量,無低俗等不良引導。如涉及版權或者人物侵權問題,請及時聯繫我們,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內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聯繫後即刻刪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