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蕭田
這屆年輕人在錢的事兒上可一點不含糊。
「我大概是瘋了,1天來回2000公里辦存款,不過,真香。」
眼看著今年存款利率密集調降,為了尋找更高收益,夏飛(化名)從上海飛往貴州去存款。
她算了一筆帳:50萬買外地城商行的定期存款,年化利率4.3%,而本地買最高大約3.3%,5年後收益相差2萬多,即使將來回機票考慮在內也是划算的。
和夏飛一樣的跨城存款「特種兵」不在少數,她們大都是90後、00後的年輕人。面對「不虧就是賺」的投資理財現實,這屆年輕人精打細算,各憑本事「攢錢」、「省錢」。
可在曾經的父母輩眼中,這些年輕人花錢似乎總是大手大腳,只會消費不懂理財,被貼上「月光族」、年輕「負翁」、享樂主義等標籤。
事實證明,恰恰相反。或許我們應該重新看待這屆年輕人了。
「攤牌」了:年輕人拼腦子賺錢也很香
在豆瓣「喪心病狂攢錢」等幾個小組下面,聚集了近百萬的年輕人,他們每天會分享數千條源自日常生活的攢錢經驗。通過「摳」,有人一年學費省下了三分之二,有人手上存了十萬,有人直接攢了套房……
「男摳組」組長盧十四說,「摳組聚集了一群真正熱愛生活的人,正因為他們對待生活非常認真,所以才願意為了生活本身去精打細算,把生活過得有滋有味,別有樂趣。」
不久前,在餘額寶上線第十年的日子,很多人在網上曬出十年累計收益,分享背後柴米油鹽的生活片段。有網友說餘額寶是自己攢錢的啟蒙產品,「別人都是畫大餅,餘額寶實實在在打錢讓我吃上早晨的大餅」。
就連85後作家紫金陳也被勾起一波回憶殺:當年剛開始寫作,靠著餘額寶的收益度日,寫出了《隱秘的角落》,如果當初放在了股市,那估計寫出來的就是漫長的季節了……
甚至,很多年輕人在小紅書等社交平台,分享利用網際網路工具花式「薅羊毛」的各種省錢經驗——把每個月的工資存在餘額寶,先用花唄額度消費,次月還上不僅沒有利息,還多賺一個月的餘額寶收益,自稱「寶唄青年」。
雖然不像上一輩趕上了時代紅利,靠原始積累排隊買黃金、大把買股票、閉眼買房子,坐收資產增值。但論起「精打細算」過日子,這屆年輕人比爸媽狠多了。
「巧妙地花一筆錢,和掙到這筆錢一樣困難。」比爾蓋茨的這句話,這屆青年們似乎深有體會。
「好想有一天能像眉姐姐一樣,隨手給蘇培盛抓起一大把金瓜子。」作為「囤金大軍」的一員,27歲的玥溪(化名)提起金瓜子、金豆豆如數家珍。
「大約8年前,我開始有意識地接觸黃金。那時候黃金價格相對低一些,但我還是無收入的學生。」
如今,「種瓜點豆」成了她理財的方式,平時既能花樣穿搭,玩出時尚潮流,又能積少成多,「定投式」攢下一個「小金庫」。
上海社科院原副院長何健華為這屆年輕人說過幾句公道話:90後是網際網路原住民,也是成長於中國經濟騰飛的一代,再加上社會壓力大,這代年輕人有強烈的獨立意識和自我保障意識,精打細算、早早理財都是在為未來過好生活做足準備。
曾被嚴重「污名化」的他們
但將時鐘回撥到10年、20年前,在當時過度放大的輿論下,現在的80後、90後卻一度背上了諸多被誤解的污名化標籤。
上世紀60年代出生的作家簡寧曾在《南都周刊》撰文下斷言,「80後一代人身上存有普遍的缺陷,有的缺陷還是致命性的。」
在列舉了「不疊被子」、「愛喝飲料」、「愛看動畫片」等特徵後,這位作家繼續說道:「我真是擔心,20年後這個社會要由他們來支撐。」
如果說80後背負的標籤是「垮掉的一代」,那90後則是「一代不如一代」。
2013年,90後陸續開始進入職場,但那幾年出現在頭條的「實習期閃辭」、「帶薪玩遊戲」、「拒絕給領導訂盒飯」等新聞,讓他們持續被放在輿論的放大鏡下審視。「太自我」、「理想化」、「不靠譜」、「不求上進」等質疑,也如潮湧般打過來。
與父母輩相比,改革開放浪潮的涌動、網際網路的發展、獨生子女政策的實行,這代年輕人接受了新的文化、新的思想、新的生活方式,與上一輩人的成長環境簡直不可同日而語。
也正是如此,老觀念對他們的質疑、誤解和刻板偏見比比皆是。就連他們所習慣的生活方式與工具,也被冠上各種污名化的標籤。
餘額寶當時一度被一些專家指責,說「餘額寶是給年輕人眼前的蠅頭小利,在社會上炒作了一種錢生錢的風氣」,「是趴在銀行身上的吸血鬼」,「不是真正的普惠金融,股票才是」。
很多專家的話如今回頭再來看,完全是詭辯。因為滿足了足夠廣大的普通人群而非精英人士的需求,餘額寶的用戶群體快速增長,類似的寶寶類貨幣基金也早已是銀行業標配。
十年時間過去,專家口中「不如股票普惠」的餘額寶,累計為普通用戶賺了3867億元收益,要知道,茅台從2001年上市到今年一共分紅1761億,還主要給到了大股東、有錢人。
餘額寶罵不成了,那就罵花唄。花唄被與「高利貸」聯繫在一起,說助長了超前消費,讓年輕人掉入消費主義的陷阱。
年輕人喜歡用花唄,但完全不是「靠高利貸度日」無可救藥的人。有數據發現,3/4的用戶使用花唄從來沒有產生過費用,當月用次月還,反而積累了信用,有了往銀行辦大額貸款的資質。
花唄作為類銀行信用卡的產品,按時還就不收費,如果分期的手續費和信用卡基本一樣,甚至比某些銀行信用卡還便宜。在微博、小紅書等平台,不少年輕人也分享用花唄周轉,度過考研、找工作、裝新房等人生轉折期的故事。
年輕人們習以為常的生活方式和工具,不但沒有「禍害社會」,還讓自己的生活能稍微多一些體面。
曾經被誤解、被寵壞、被質疑的年輕人,也同樣一次又一次自證,他們肯打拚、能吃苦、敢創新、會生活,不比任何一代差。
伴隨網際網路長大的這波年輕人,不僅見證,更親身參與了近20年網際網路科技的諸多創新。
第一批80後初入職場,端起鍵盤趕代碼,此後移動支付、手機打車、網際網路理財等新的生活方式接踵而至。如今,這些年輕人扛起了技術創新的大旗。去年華為公布了一項數據,在計算、智能駕駛等前沿領域的專利,「發明家」8成都是90後。
這屆年輕人敢創新,也願意吃苦。
兩年前的一份調查顯示,騎手中90後已經達到47%,其中不少還是擁有本科學歷的大學生。很多人在學業、工作之餘,兼職跑外賣補貼家用。
這屆年輕人有責任心,更懂得互幫互助、回報社會。
曾幾何時,不少80後、90後逢年過節回老家,離家前必做的一件事,就是幫父母加入相互寶。雖然幾塊錢的分攤金,但卻讓很多只有基礎醫保的低收入群體,多了一道重疾保障。數據顯示,相互寶成員中,80後、90後占到58%,三分之一來自農村和縣城。截止關停前,相互寶累計救助超20萬人。
時至今日,還有一些年輕人在網上懷念相互寶,感謝互幫互助的「寶友們」:「父親生病獲賠了,對於普通家庭是救命錢!」、「真的感恩分攤的朋友,讓我治病時減輕了費用壓力」、「能幫到人,也不枉我交了這麼多年」。
時間和事實證明,這屆年輕人,從來沒有垮過。
被誤解是每代人的宿命
誤解、偏見、質疑營造代溝。日本電影《大逃殺》里構思的成年人和年輕人互相不信任的情況,就是代際鴻溝的極端表現。而在更迭過程里,總是伴隨著各種雜音和弔詭的現象。
這並不新奇,歷史上對下一代人的「打包」批判從來就沒有停止過。
上世紀20年代,僑居巴黎的美國女作家格特魯德斯泰因曾經指著海明威等人說:「你們都是迷惘的一代。」此後,這個稱呼被用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整整一代人身上。
到50年代,「垮掉的一代」又來了,成為當時青年的代稱。
而這波「垮掉的一代」,不僅創造了披頭士、嘻哈等現代文化,也包含我們熟識的喬布斯等諸多科技引領者。回過頭來再看,如今的美國在科技、網際網路領域的領先,依靠的正是當初「垮掉的一代」。
後來,「垮掉的一代」還被貼到中國80後、90後的身上。如今,00後也開始被冠上「躺平」、「目中無人」、「凋零的一代」……
每一代人,都會因為新的代際背景和特點,遭遇不同的誤解。但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出現哪一代人把自己毀掉的情況,社會依然在運轉、發展。
中國年輕人所創造和習慣的新生活方式及工具,也沒有垮掉。在餘額寶大受歡迎後,今年連蘋果都開始效仿,推出了美國版「餘額寶」。疫情期間,中國年輕人早習以為常的掃碼支付、刷臉支付,才被新加坡等國家模仿和大力推廣。中國的國產手機、短視頻軟體,在國外也同樣大受歡迎。
創新往往難免受到帶有歷史局限性的誤解和污名化。樂於擁抱創新的年輕人也一樣。
但時間會給出公正的答案。曾經被誤解,最終會被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