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孩子聊得越多,親子關係越好。42個問題開啟聊天的大門

十一放假外出的這幾天看到車上,餐廳里,大人小孩都在低頭玩手機。

孩子越大,我們發現能和他們交流的話題越少。

親戚和孩子之間只有成績的話題,難道父母和孩子也要變成這樣嗎?



芝加哥大學醫學院「3000萬詞彙倡議」機構的創始人和主任達娜·薩斯金德博士(Dana Suskind)提出:缺少日常交流造成了孩子間詞彙量的差距。

而詞彙量少的孩子在學習時更容易遇上「慢處理」的情況——花比別人更多的時間來理解同樣的內容。

在本周的文章《影響孩子成績的一個重要因素,居然和父母的語言能力有關》也說到了孩子說話的好處:孩子大腦發育必需的營養素包含在孩子的閒聊當中。

美國心理學家Amy Morin就整理出了9個方面,42道問題來幫助父母更自然地和孩子進行聊天。

了解孩子:

  • 你最好的朋友是誰,為什麼?
  • 你最在乎朋友的哪一個性格特點?
  • 你認為人最重要的品質是什麼?
  • 你認為現在大家/班裡的穿衣風格怎麼樣?
  • 你經歷過最尷尬的事情是什麼?
  • 想要和孩子變得更好,就需要花點時間和心思了解他們。

或者我們會覺得孩子還太小,討論這些問題他們未必真的懂。

可是我們的小朋友會給出讓你驚訝,甚至出乎你想像的回答。

很多有趣的句子,都是在和孩子討論的過程中產生的。

增進家庭感情:

  • 你最喜歡我們家的什麼?
  • 你最喜歡的家庭傳統/家庭活動是什麼?
  • 我們教過你的事裡你覺得什麼最重要?
  • 你認為我們家的管教和懲罰公平嗎?
  • 如果你要制定一條家庭規則,會是什麼?
  • 你認為當好一個父母最重要的一點是什麼?
  • 你覺得我們家最應該一起做的活動是什麼?
  • 你最喜歡你的兄弟姐妹哪一點?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他們會接觸到不同的家庭,也會去比較不同的家庭差距。

甚至會想像,如果自己生活在別的家庭里會是什麼樣子。

如果爸爸媽媽覺得自己與孩子的相處遇到了瓶頸,一定要試試這部分的討論。

只有爸爸媽媽和孩子們都互相了解和理解對方的想法,才會有更好的相處方式。

與其否認和爭吵那些讓你覺得不開心的話,不如問問是什麼讓孩子產生了這樣的想法。

放開來聊聊,或許會收到不一樣的啟發。

道德思考:

  • 假如有人經常忘記帶零食,其他同學還應該和他分享嗎?
  • 在學校或者體育測試中作弊可以嗎?
  • 會有可以偷別人東西的時候嗎?

主動和孩子討論這些話題,是預防他們從別的地方學習到父母不認可的觀念的方法。

也能幫助孩子思考自己的立場,在遇到實際情況時也能表現得更好。

面對這些問題,每個家庭或許都會有自己的想法,但是如果不想孩子受到來自網絡或者身邊同伴不同價值觀的引導,就應該儘早和他們討論相關的話題。

即便我們不強求孩子與我們的想法完全一致,但也需要明確不可觸碰的底線是什麼。

學會感恩:

  • 你在今天遇到值得感恩的事是什麼?
  • 有什麼東西不是你生活必需品,但是你卻很高興你能擁有它?
  • 有什麼你會抱怨的事情,但對別人來說很重要?比如,下雨會讓人不開心,但是卻能讓農作物生長。
  • 有什麼事情你想要做,但是別人可能不允許做的?
  • 有什麼是爸爸媽媽小時候沒有的,但是你已經能擁有的?

心理學家指出,懂得感恩的孩子要比其他孩子要更容易感到幸福。

在這個大部分的孩子擁有的比他們需要的還要多的年代,要撫養一個懂得感恩的孩子要一點都不容易。

所以更需要父母來引導孩子發現世界上,生活中,我們身邊值得感謝的事情。

會感恩的孩子,也更會尊重別人的付出。

發揮想像力:

  • 假如你有超能力的話,會是什麼,為什麼?
  • 如果你可以寫一本書的話,內容是關於什麼的?
  • 假如你的寵物/最喜歡的玩具公仔可以說話,他們會說些什麼?
  • 哪個顏色最開心?是什麼讓它開心的?
  • 如果你是一個富翁,你會做什麼?

孩子的想像力是最有趣,也是最好玩的。

答案越稀奇古怪越好,想法越不靠譜越好。

大人小孩一起參與進來,說不定會和孩子笑到合不攏嘴。

你會發現即便沒有玩具,沒有手機,你和孩子也能玩得很開心。

這些想像力問題的答案,還會變成以後你們家的小暗號,會是你了解孩子生日禮物、了解孩子喜好最好的辦法。

同理心的培養:

  • 你今天有向別人表示友好的機會嗎?
  • 當你對別人好的時候,你覺得他們是什麼感受?
  • 誰在你學校或者你參加的活動中被取笑過,為什麼?
  • 你認為那些取笑別人的孩子對自己有什麼感覺?你覺得被取笑的孩子對自己有什麼感覺?
  • 有人為這些被取笑的孩子站出來過嗎?
  • 如果你能改變世界上的一樣事情,會是什麼?

孩子是最容易以自我為中心的人,所以培養他們的同理心很重要。

通過他們身邊發生的事情,通過談話讓他們看看別人的世界。

他們能從中學習到如何與人相處,也更能與人建立良好關係。

心理健康:

  • 哪種感覺讓你最不舒服?尷尬、生氣、恐懼還是什麼?
  • 當你開始有一些很負面的想法,比如「你永遠不會成功」或者「沒人喜歡你」時,你會跟自己說些什麼,或者做些什麼?
  • 如何讓自己直面恐懼?

在抑鬱症等心理疾病日益年輕化的時代,能讓孩子擁有強大的內心是一件刻不容緩的事情。

孩子可以通過學習管理他們的情緒、調整他們的思緒和採取積極樂觀的方式,來增強心理的力量。

不要因為這些都是看不見的事情就忽略了,保持強大的心理能讓孩子贏在未來。


自信的孩子:

  • 你最自豪的事情是什麼?
  • 你最擅長什麼?
  • 你覺得你能做些什麼來讓生活變得不一樣?

在討論這個話題時我們還可以結合成長型思維的培養:

我們擅長一個技能,是因為我們堅持、努力去練習,如果失敗了也並非能力問題。

我們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來讓事情變得更好,就像以色列的古話:失敗,意味著離成功再進一步。

只有明確這一點,才能讓孩子不會因為一次兩次的失敗就放棄。

也不會因為某一個地方不如人,就變得膽怯,害怕挑戰。

對未來的抱負:

  • 未來你想在哪裡生活?鄉村裡的房子,城市裡的公寓,還是外太空?
  • 你長大後想做的職業是什麼?
  • 如果你能實現任何目標,但是你需要花費很大很大的力氣,你覺得會是什麼?
  • 在完成學業前你想要達到的目標是什麼?

心理學家將這一部分概括為Ambition,抱負。

但是我覺得這部分更像是孩子對未來的規劃,一個人生的規劃。

每個階段想要達到的目標是什麼,他們想要做的事情是什麼。

如何通過人生每一個階段的小目標,來實現人生的大目標。

這個時候正是父母能夠參與進來討論,也是傳授人生經驗的時候。


最 後:

作為孩子最親近的人,我們和孩子的話題不應該只停留在學習上。

忘記了關心我們的孩子,忘記了關心我們和孩子親子關係本身。

如果孩子和你在聊天過程中,知道你很重視他們的想法。

即便你們觀念很不一樣,他們也會喜歡和你聊天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