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戰時德軍士兵首次遭遇坦克時,德軍高層認為這種鋼鐵巨獸不過是一群造價高昂且可靠性不足的工業產品,可在一段時間的交手過後逐漸意識到這種武器確實擁有影響戰爭走向的能力,隨即著手研發國產坦克,並且提出了第一代超重型坦克的規劃,那就是150噸級的K-Wagen項目(下文簡稱K坦克)。
K型坦克項目在1917年3月提出,同年6月28日獲得戰爭部的批准,設想中這種超重型坦克將擁有30毫米厚的防護裝甲(在一戰時期絕對算得上重甲坦克),在武器方面將安裝4門77毫米炮、4挺MG08機槍以及2支火焰噴射器,動力系統採用2台動力在200~300馬力之間的發動機。
該項目預計使用1年時間,包括完成設計工作和建造第一輛樣車,或許是軍方受到戰爭的壓力,將時間縮減為8個月,預計建造100輛坦克,初始訂單10輛。
K坦克在結構上借鑑了英國菱形坦克的結構,採用類似於過頂履帶的設計,不過上半部分履帶被裝甲板覆蓋,談不上什麼懸掛,負重輪外側被裝甲板遮擋。
戰鬥室位於車體兩側突出的位置,4門火炮安裝在半圓柱形的炮塔內,每側各裝2門,每門炮對各自所在方向有一定的射擊角度,機槍也分布在兩側不同的位置,與火炮一起形成高低搭配。至於前期計劃的火焰噴射器則因為空間問題被取消。
坦克的防護裝甲採用鉚接和螺栓固定的方式,在坦克頂部還安裝了通風口,保證車內空氣的流通。
車體前部為駕駛室,有2名駕駛員操控坦克,他們背後是指揮室,在坦克頂部安裝有帶觀察設備的艙門,後方是動力艙,使用2台戴姆勒發動機提供動力,動力艙頂部有排氣管和散熱器等結構。
坦克最初的設計重量達到了165噸,以當時的技術顯然難以實現,經過刪減後將重量降低到120噸,車組為22人,即便如此仍然是當之無愧的超重型坦克,比鼠式超重型坦克還早二十多年。
K坦克還計劃了一種通信坦克,設計師在發動機艙的前部設置了一個位置,用來安置無線電設備和無線電員,別看二戰後坦克安置電台已經成為標配,在一戰時電台這種東西可是十分昂貴且稀少的設備,軍隊在很多時候還依賴信鴿等完成通信。
因為坦克太重、尺寸太大,很難依靠自身的力量進行陣地轉移,設計師也同樣考慮到了這個需求,K坦克可以拆解成15~20個部件,然後用火車進行遠距離運輸。其實德軍也意識到K坦克的問題,即便是能夠建造完成,這種坦克也不適合在較為複雜的地形下作戰,只能在平地作戰。
第一輛原型車在1918年4月開始建造,到一戰結束時都沒有完工,不過它已經有了基本的車體框架,只要發動機等部件到位即可組裝完畢,只是這個時候它已經沒有存在的意義了,作為德國最早的超重型坦克嘗試就此畫上句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