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安,才是我們這一生,一直在尋找的歸宿

2023-03-16     心靈深處艾聞

原標題:心安,才是我們這一生,一直在尋找的歸宿

每個人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其實都不容易,如果按照佛家的觀點來看,眾生皆苦,諸行皆苦,所以,「痛苦」大概真的是生活的本源——佛家的解語,對我們是有開示的。

如果痛苦是生活的真相,那麼,我們這一生到底要追求什麼,又該如何儘可能好好地過完這一生呢?

事實上,大概只有經歷了很多,我們才會去思考這樣的問題——這種深層的人生哲學問題;這種在很多人眼中無聊透頂的問題。

但是,這就是所謂的層次和格局,如果這些問題能夠得到答案,找到解釋,那麼,我們大概才能理解生活,理解我們自己遭遇的一切,無論是好的還是不好的,然後我們才能學會接受各種痛苦和煩惱,關注並珍惜當下,進而讓這一生,儘可能過得有意義。

就我而言,大概在經歷了很多,到了這個年紀以後,開始逐漸意識到:

心安,才是我們這一生,最後要尋找的真正的歸宿!

如果我們關注點放到「心安」的時候,我們就會發現,我們的痛苦、煩惱等等諸多負面的情緒,大多來自於內心的不安寧,或是煩心事不斷,或是內心沒有安全感,總是心神不寧,惴惴不安,各種擔驚受怕,各種患得患失……

如果我們能夠解決「心安」,那麼,這輩子,真的就一定能夠過得幸福。

問題是,我們如何才能讓自己學會「心安」呢?

關於這個問題,逆向思維可能有助於我們更好地思考和成長,那就是把問題換成「是什麼導致我們內心的不安?」

我們通常的思維會認為,是外界的人和事造成了我們的各種不安,按照這樣的思維,我們通常也會把解決不安,或者說讓自己心安,寄托在外事外物上,指望自己各方面都順順利利,指望別人能夠對我們好——尤其是那些我們在意的人,那些跟我們親密度很高的人。

但是,命運使然,人生無常,我們未必能夠有足夠讓我們「心安」的外部條件和環境,甚至,當我們與外界發生連接的時候,反而導致我們各種不安,比如,我們的情感就是典型。無論我們是深愛一個人,還是遭遇了感情的傷害,這種不安,就會吞噬自己——不要以為造成不安的都是「不愛」,其實,「愛」也會造成極度的不安,那些內在缺乏安全感,不能自給自足的人,尤其如此。

最終,愛不但沒有能夠讓自己體驗幸福,反而讓自己陷入各種無盡的煩惱,擔憂中。

感情的傷害,遵循也更是這樣的邏輯思維,當我們在一份感情中遭遇了傷害、背叛等等之後,我們瞬間會陷入不安,而且這種不安是斷崖式的、碾壓式的,事實上,在療愈我們的整個過程中,核心要解決的問題,無非就是讓生活重新獲得安定,讓內心重新獲得安寧。

是的,我們今生最大的心魔,就是不安,這種不安可能是一種現實的不安,也可能是一種虛無的不安,可能是明意識的,也可能是潛意識的……心若是不安,便是煎熬、折磨、精疲力盡。

想要自己生活安穩、內心安定,這是一個深刻、極度困難的功課,每個人都在跌跌撞撞、支離破碎中,嘗試去救贖自己,對很多人而言,終其一生,大概都很難完成這樣的一個「涅槃重生」的蛻變。

對我而言,在人生的某個階段,突然明白了「心安」對一生的重要意義,於是,便也開始尋找心安的「解藥」,至今為止,雖然並沒有真正讓自己能夠做到心靜如水的境地(事實上差得還挺遠),但是有一些思考是值得與大家分享的。

首先,要學會擺脫外物——無論是外界的人,還是外界的事,降低外物對自己內心安寧的「依賴度」。

我們內心的安寧,最終是需要我們自我供給的,越早明白這個道理,你便越是能夠更早地讓自己進入「心安」的人生階段。

你對外物的依賴程度太多,以外物的「安」來支撐自己的「安」,那麼,說到底你其實還是「不安」的,因為這種「安」實則是控制在外物手裡,他人或環境對你友好則以,一旦反之,自己必將陷入無盡痛苦。

所以,學會依賴自己,學會依靠自己,靠自己來保證自己的心安,這是首義精要。

其次,活在當下,既不要糾結過往,也不要畏懼將來。

這是一句高頻率見諸各種場合的話,然而,真正能夠悟透這句話,並且知行合一的人,真的不多,我也如此,但至少我們得懂這個道理。

不安的人,很多時候,其實思維就是停留在兩端,要麼過去,要麼未來,或是糾結於過去的種種,或是隱憂於未來的種種——能夠讓你糾結的過往,基本都不是什麼好的回憶;能夠造成你隱憂的未來,八成也不是什麼美麗的憧憬,所以,你等於是自己在折磨自己,因為過去的已經發生,回不去了;將來的沒有發生,你各種想像無非就是嚇唬自己。

我們真正能夠把握的,只是當下,這一分這一秒,那麼,這一秒「控制」好,則大部分時間,我們的心,就能控制好。比如,這一秒你的身邊正好有鮮花盛開,你本來應該滿心歡喜,但是你的內心卻還想著昨天的枯藤老樹昏鴉,明天的大雪狂沙,你的心,又怎麼能夠快樂起來呢。

活在當下,是很多過來人的金玉良言,尚需我們自己參悟。

第三,破除思維,停止內耗,重建自己。

內心不安,是一種極度的自我內耗,而這樣的一種內耗,往往是性格使然,性格說到底是一種習慣,是一種思維和行為的根深蒂固的習慣,所以,解決內心安寧的根本,就是打破自己慣有的思維和行為模式,重建自己,最終形成好的反饋。

上面這段話,雖然只是短短的幾行字,但是,對我而言,領域出這段話,卻整整用了大半生的時間。

我最近也在思考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有的人身上,總是有很多的情緒垃圾,總是會有大量的自我內耗,這當中既有原生的問題,也有後天的經歷——比如那些遭遇過傷害的人,往往就有這方面的典型特徵。

在我的解讀里,根本上,還是因為應對外界的反饋機制導致的,當我們碰到一些事情的時候,我們不好的反饋機製造成了極端的情緒內耗,雖然我們也知道這樣對自己不好,雖然我們也明白要看淡放下,但是我們做不到,因為我們內在有一個強大的「慣犯」在控制著我們,這個「慣犯」就是我們長久以來形成的「習慣」。

所以,我們要重建自己,要讓自己建立新的、好的、良性健康的反饋機制,碰到事情的時候,學會淡然,學會沖銷,學會釋懷,學會儘快清除負面垃圾,等等。這是一個艱難的改變自己的過程,但,只要堅持,一定會有一天形成新的習慣,完成自我重建。

關於此,等有空的時候,我再專門寫一篇這個話題的文章,與大家做更細緻的分享。

最後,分享一點生活,從七八年前開始,我形成了每天幾乎都要寫寫字的習慣,尤其是寫《心經》,迄今而至,當我坐下來寫字的時候,我的內心就是空前安定的,一篇《心經》大約半小時書寫完成,而在這半小時內,再無煩惱,一切空靈。大家也可以培養一個習慣,讓自己能夠身心放空的習慣,無論對於療愈自己,或是尋找內心的安寧,都是大有裨益的。

今天敬書的《心經》分享給大家,也祝願每個人,能夠尋找到內心的安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82167e9e363a65fa435fc8fd3b514c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