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以來,隨著疫情防控持續推進,一批重大建設項目也在開始加速,經濟「戰疫」槍聲打響。
2月18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階段性減免企業社保費和實施企業緩繳住房公積金政策,多措並舉穩企業穩就業。
近日,中植集團常務副總裁、首席經濟學家王允貴在接受新京報記者獨家專訪時表示,疫情來勢突然,對集團轉型與發展都帶來了一些新挑戰,部分已談妥項目暫時無法簽字落地。不過,中植集團已全員復工,「疫情結束後,各行業都會出現』報復性』增長。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
中植集團為中國最大的民營資本集團之一和領先的資產管理公司,實際控制9家上市公司。王允貴表示,近期股市波動較大,中植集團旗下的各上市公司市值基本穩定,一些公司的市值甚至跑贏了大盤。
王允貴曾任國家外匯局綜合司司長,2016年進入中植集團。他表示,近日感受到監管部門越來越接地氣,「我們向監管的彙報和溝通,雖然不能夠見面,但是監管幹部傾聽的時間多了,服務的耐心強了。」
對於未來宏觀政策的方向,王允貴預計,我國的財政政策會更加積極,貨幣政策會更加靈活,繼續使用結構性降低存款準備金政策,持續引導LPR穩步下行,適時適當運用數量寬鬆政策,堅持人民幣匯率基本穩定。總體上我們對資本市場的發展持樂觀態度。
新京報:中植集團總部和下屬公司的停復工的現狀和計劃如何?為了保障企業正常的生產經營,中植集團採取了哪些措施?
王允貴:2月3日,中植集團總部管理層已經全面復工。截至2月27日。下屬公司各業務團隊根據各自所在地區的疫情情況,也正在逐步有序復工。全集團總體復工率達到70%以上。
各業務團隊推廣線上業務,優化和豐富「非接觸式服務」渠道和場景,採取線上電話會、視頻會、郵件形式溝通,實現「零接觸」遠程溝通、「不見面」開展合作。
為了保障企業正常的生產經營,集團統一指揮,強力部署,主要採取了以下措施:
一是明確防疫責任人、專職防疫人員。各下屬公司董事長作為疫情防控的第一責任人,安排專人每天對疫情防控工作進行督辦,各職場需配備必要的消毒物資和防護用品;二是建立嚴格疫情上報和隔離制度。集團及下屬公司全面落實國務院和屬地人民政府疫情防控要求,每日排查員工及家屬身體狀況、確診治療、醫院留觀、居家觀察等情況並上報。對返京人員嚴格施行分類管理。加大辦公間隔,保障到崗員工辦公間距大於1米以上;三是防疫物資先行到位,為員工提供有效防護保障。集團免費向全體員工發放防護口罩、個人消毒防護品、流感預防藥物,向湖北員工發放防護服,目前發放口罩總數超過20萬隻;四是為員工購買防疫保險。集團為旗下每一位員工及直系親屬贈送橫琴人壽專屬疫情保險,保險不僅保障員工本人,還包括每位員工的所有直系親屬,盡最大努力保障廣大員工及家屬的身體健康。
與此同時,集團上下時刻關注湖北疫區的動態。積極通過多種渠道在海內外採購急缺醫療物資,截至目前集團各下屬公司已累計向災區捐款近3000萬元。
中植集團作為改革開放的親歷者和受益者,我們深知國家的穩定發展與企業、個人息息相關,我們一直和國家同呼吸、共命運,我們將持續密切關注疫情,心系武漢等地群眾和奮戰在一線的醫護人員。相信在黨中央的領導下,我們眾志成城,一定能打贏這場新冠肺炎防控戰!
新京報:中植集團近年來實施業務轉型、加大實業板塊布局,實際控制了多家上市公司,這些公司停復工情況如何?
王允貴:經過近三年的調整,實業板塊已經成為中植集團的主力。疫情防控,關乎安全,復工復產,關乎發展,二者必須兩手抓,兩手硬。這次疫情中,實體經濟承壓顯著。勞動力越密集的企業,復工難度就越大。總體看復工的難度主要有以下三方面,一是口罩難買,各地政府審核復工的主要指標之一是口罩夠不夠;二是人員難回,人員跨區跨省流動困難;三是材料難購,主要是物流不暢。由於上述等原因,復工不等於復產,各公司2月份的產能同比有一定下滑。這也是國內實體經濟的一個縮影。據集團旗下各公司反映,由於集團在口罩和防護液上提供了強大支持,集團企業復工復產在當地都是比較領先的企業,其他中小企業更困難。因此,對沖疫情、扶持實體經濟發展的各項政策密集出台確為必要。
新京報:中植集團旗下的上市公司美爾雅位於湖北,目前預計何時能夠復工?該上市公司生產經營受影響有多大?
王允貴:本次新冠狀病毒肺炎對整個中國經濟都造成了一定的影響,作為疫情較為嚴重的湖北則更為顯著。公司復工的具體日期尚無法明確,還要根據疫情的發展情況,遵照湖北省、黃石市的統一安排,有序開展復工工作。
疫情對公司一季度生產和運營產生了一定影響,具體影響程度暫時無法準確估計,公司預計會在2020年一季度報告公告時進行詳細說明。
公司高度關注疫情進展,積極做好各項準備工作,不定期開展主要生產場所的消毒工作,儲備消毒劑及口罩,隨時與政府保持積極溝通,待疫情得到控制後,在保障員工身體健康的情況下,第一時間安排復工相關工作。
新京報:近期股市劇烈波動,中植集團旗下上市公司市值影響大不大?您對近期股市大幅回升如何看待?
王允貴:我們也注意到近期的股市波動較大。總體看,中植集團旗下的各上市公司市值基本穩定,影響不大,一些公司的市值甚至跑贏了大盤,如美吉姆、凱恩股份、ST宇順等。
去年以來,證監會深化改革的舉措接連發力,資本市場給予了積極正面的回應。此次疫情暴發後,財政部、人民銀行、銀保監會、外匯局、稅務總局等出台了大量穩經濟、穩市場的政策,廣大投資者看好中國經濟,看好資本市場長期趨勢。這波宏觀調控值得點贊。
新京報:對未來宏觀政策和資本市場走勢怎麼預判?
王允貴:我們高度贊同黨中央的判斷,即中國經濟穩中向好、總體向好的基本趨勢沒有改變。預計我國的財政政策會更加積極,繼續結構性減稅降費,適當提高赤字率;貨幣政策會更加靈活,繼續使用結構性降低存款準備金政策,持續引導LPR穩步下行,適時適當運用數量寬鬆政策,堅持人民幣匯率基本穩定。總體上我們對資本市場的發展持樂觀態度。
新京報:中植集團是中國領先的資產管理公司和智力密集型企業,業務運作依賴於差旅活動和線下溝通,目前中植集團的投融資活動是否受到影響?目前疫情之下是如何開展的?
王允貴:2018年以來,中植集團順應國家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降槓桿的政策要求,瘦身金融,聚焦實業,積極參與上市公司的紓困計劃,逐漸確立起實業+金融的雙主業結構。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來勢突然,對我們轉型與發展都帶來了一些新挑戰,大量業務溝通與交流活動不得不通過視頻電話和微信電話來進行溝通,公務出差已全線停滯,一些已經談妥的項目無法簽字落地,一些在談的項目只能一再推遲。
儘管如此,中植集團各個公司和團隊精神飽滿,全員復工,完善各種工作方案的內部討論會和外部溝通協調會從來沒有停止,並獲得合作夥伴的高度讚賞。
我們認為,此次疫情並不能改變中國經濟穩中向好的基礎,疫情結束後,各行業都會出現「報復性」增長。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人勤春早。
新京報:中植集團不少資本運作、投融資活動有賴於向監管的彙報和溝通。中植集團部分項目的進度是否受到疫情影響?公司是如何應對的?
王允貴:面對如此嚴重的疫情,中國政府的應對舉措堪稱典範,國際社會也給予了高度評價。我們在防疫和經營的實踐中,感受到監管部門越來越接地氣,「一行兩會一局」恢復生產,推動增長的措施,出手快,目標準,我們向監管的彙報和溝通,雖然不能夠見面,但是監管幹部傾聽的時間多了,服務的耐心強了。
例如我們某項目報到深交所審批,按慣例,是要開會審批的,限於疫情,深交所領導認真聽取了我們的彙報,改為每個委員審核簽字的方式,很快解決了我們的問題。當前監管部門的作風更接地氣了。
新京報:有分析認為,疫情暴露出中國醫藥體系或存在供給不足的問題,中植集團目前在醫藥健康領域布局如何?未來會否在該領域加大布局?
王允貴:此次疫情暴露了中國醫療體系和公共衛生建設體系的一些短板。對此要客觀地分析。一方面相關制度和應對機制沒有充分汲取十七年前「非典「疫情所造成的影響,口罩、防護服等物資的國家儲備嚴重不足,另一方面,這次疫情暴發突然,傳染太快,又趕上春節,生產能力無法迅速動員,屬於特殊時點的特殊情況。總體看這類產品這類產業的供給能力能夠滿足需求,現在要防止盲目擴大產能,造成新的過剩。
中植集團目前實業投資基本上是圍繞著國家供給側改革的痛點和短板而展開,例如兒童早教、新能源汽車、大數據、生態環保等,醫藥健康領域尚未涉足。不過我們已經開始布局了危廢處置和垃圾分類產業,這些都屬於公共衛生建設的一個部分,此次疫情堅定了我們深耕這類產業的決心。
新京報記者 趙毅波 朱玥怡
編輯 王宇 校對 何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