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道里的「鵝卵石」克羅恩病:出現這9個症狀,一定要認真對待

2023-11-19     快樂的小大夫

原標題:腸道里的「鵝卵石」克羅恩病:出現這9個症狀,一定要認真對待

克羅恩病是一種什麼病?

克羅恩病是一種慢性炎症性腸病,主要影響消化道任何部分,但尤其常見於小腸末段和結腸。它屬於自身免疫性疾病,即免疫系統異常攻擊消化道內的正常組織。

克羅恩病的確切原因尚不清楚,但據信與遺傳、環境和免疫系統異常等因素有關。

克羅恩病有哪些表現?

1. 腹痛和腹部不適:持續或間歇性的腹痛、腹部絞痛、腹脹感以及排氣困難等。

2. 腹瀉:經常性的腹瀉,可能伴有黏液或血液。

3. 便血:大便中可出現鮮紅色或暗紅色的血液。

4. 食慾減退和體重下降:由於腸道吸收功能受到影響,患者可能會出現食欲不振和體重減輕。

5. 疲勞:患者常感到疲倦無力,缺乏精力。

6. 營養不良:由於腸道吸收能力下降,患者可能出現營養不良和維生素缺乏。

7. 腸梗阻:克羅恩病可導致腸道狹窄和結腸梗阻,引起嚴重腹痛和嘔吐等症狀。

8. 關節炎:約有30%的患者會同時出現關節炎的症狀。

9. 皮膚問題:一些患者可能出現皮膚潰瘍、紅斑和皰疹等皮膚症狀。

克羅恩病的表現因人而異,有些患者可能只有輕微的症狀,而另一些患者則可能出現較嚴重的症狀。

什麼原因引起的克羅恩病

1. 免疫系統異常:克羅恩病被認為是一種免疫介導性的炎症性腸病。免疫系統異常可能導致人體對正常腸道細菌和其他微生物的過度反應,從而引發腸道炎症。

2. 遺傳因素:遺傳因素在克羅恩病的發生中起到一定作用。研究發現,有家族史的人患上克羅恩病的風險要高於一般人。一些基因變異與克羅恩病的發生和病情嚴重程度相關。

3. 環境因素:環境因素如飲食、抗生素使用、吸煙等可能對克羅恩病的發生產生影響。某些飲食習慣和特定的微生物暴露可能與克羅恩病有關,但具體機制仍不明確。

4. 腸道微生物失調:腸道內有數十萬億個微生物群落,這些微生物在維持腸道健康和免疫平衡中起著重要作用。某些變化可能導致正常的腸道菌群失調,進而引發炎症。

克羅恩病的發生涉及多種複雜的因素相互作用,並且具體原因尚未完全明確。

克羅恩病怎麼治療?

1. 藥物治療:根據病情嚴重程度和部位,醫生可能會開具不同類型的藥物。常用的藥物包括抗炎藥、免疫抑制劑、生物製劑和抗生素等。這些藥物可以減輕炎症、緩解症狀和控制疾病進展。

2. 手術干預:在一些情況下,藥物治療可能無法有效控制疾病,或出現嚴重的併發症,如腸梗阻、瘺管形成等。此時,手術可能是必要的選項。手術可以去除受影響的腸段或糾正狹窄和梗阻等問題。

3. 飲食調整:雖然沒有特定的飲食可以治癒克羅恩病,但某些飲食調整可以有助於減輕症狀。例如,限制高脂、高纖維和刺激性食物,增加攝入蛋白質、維生素和礦物質的食物。

4. 應對壓力:壓力可能會導致症狀加重或復發,因此學習應對壓力的方法,如放鬆技巧和心理疏導,有助於緩解克羅恩病的症狀。

治療方案應根據個體情況定製,因此建議與醫生討論並遵循其指導。

克羅恩病怎麼吃?

1. 低纖維飲食:纖維是難以消化的物質,對某些人可能會引起腸道刺激。在急性發作期或出現症狀加重時,建議限制高纖維食物的攝入,如全麥麵包、堅果、籽類、蔬菜皮等。

2. 低脂飲食:高脂食物可能導致胰腺分泌增加,加重消化不良和腹瀉症狀。選擇低脂食品,如去皮禽肉、魚類、低脂奶製品和健康油脂(橄欖油、亞麻籽油)。

3. 小而頻繁的餐食:將三餐改為小份的餐食,可以減輕胃腸道的負擔,更容易被消化和吸收。

4. 避免刺激性食物:某些食物可能會刺激腸道,如辛辣食品、酒精、咖啡因和碳酸飲料。根據個體情況,建議避免或限制這些食物的攝入。

5. 補充營養劑:克羅恩病患者可能由於吸收問題而出現營養不良。在醫生的指導下,補充維生素、礦物質、蛋白質或其他營養劑可能是必要的。

每個人的反應和耐受食物的能力都不同。建議與醫生或營養師一起制定個體化的飲食計劃,並根據症狀的變化進行調整。

克羅恩病這些飲食儘量少吃

1. 高纖維食物:如全麥麵包、穀類、堅果、籽類、粗纖維的水果和蔬菜。這些食物難以消化,可能引起腸道刺激和腹瀉。

2. 刺激性食物:辛辣食品、咖啡因、碳酸飲料和酒精可能會刺激腸道,導致腹痛和腹瀉。

3. 高脂食物:油炸食品、肥肉、奶油、黃油等高脂食物可能會增加胰腺分泌,加重消化不良和腹瀉症狀。

4. 乳製品:某些人對乳糖(乳糖不耐受)或乳蛋白過敏,可能引起腹脹、腹瀉和不適感。如果出現乳糖不耐受,可以選擇低乳糖或無乳糖乳製品。

5. 添加劑和人工調味品:某些人對食品添加劑(如人工甜味劑、防腐劑)或人工調味品(如味精)敏感,可能會引發腸道炎症反應。

每個人的耐受性和觸發因素可能有所不同。建議在醫生或營養師的指導下制定個體化的飲食計劃,並根據身體的反應進行調整。保持飲食均衡、適當攝入營養、避免過度飲食也是重要的。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79e50b3c88f4f8d8674c5f6acbff0b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