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壹娛觀察(ID: yiyuguancha),文/大娛樂家。
進入四月之後,雖然AIGC的火熱程度較前段時間有一定退燒,但事實上整個內容行業對於可能即將到來的革命性熱潮依然不敢怠慢。
在三月最後兩天舉辦的第十屆中國網絡視聽大會上,AIGC依然是各家視頻內容平台無法繞開的話題。愛優騰芒的掌門人前後表達了對於這一技術的樂觀看法,像愛奇藝這樣善於依靠技術渠道內容發展的公司,更是已經急切的想要讓相關技術投入到生產鏈條中去。
同時,對於中短視頻等PUGC內容而言,AIGC所帶來的生產力大爆炸也同樣成為了被視為一種潛在利好。
一方面AI等專業化內容再次刺激了知識類視頻的發展。B站CEO陳睿就在視聽大會上就提到,過去一年,B站人工智慧相關視頻投稿同比增長超過86%,ChatGPT相關視頻累計播放量超過2億。他認為B站應該是全網AI相關內容最豐富、質量最高的平台。
另一方面,不論是B站還是抖音、快手,也都在不同場合表達了對於AIGC能夠進一步解放創作者生產力的現實想法。
相對於肉眼可見潛在的利好,AIGC在短期內可能會為抖音、快手、B站所帶來的負面衝擊或許更值得關注,尤其是當然AI能夠多快好省的批量製造善於刺激用戶的短平快內容之後,基於算法的平台推薦模式該如何識別,大量的原創內容創作者又會遭受到何種衝擊,以及為了應對AIGC內容的指數級增長,平台又應該如何平衡其帶寬與審查的成本。
在AIGC工具大規模普及之前,這些問題看上去多少有些杞人憂天,然而部分B站UP主卻已然如鯁在喉。相對於AI在面對門檻更高的影視內容創作時依然只能甘當輔助的現實,隨著AIGC工具越來越「聰明」與便利,本就門檻不高的PUGC中短視頻創作者勢必將會面臨巨大衝擊,進而開始反彈。
同時對於平台,即將可能泛濫的AIGC內容不僅徒增帶寬成本卻又快速稀釋平台流量,妄圖利用AIGC工具「降本增效」反而會適得其反,如何平衡與拿捏其中尺度,對於平台管理者來說顯然又是一根必走的鋼絲。
AI內容工廠,是原創內容生態的猛烈衝擊者
最近,B站又一次的登上了微博熱搜。就在剛剛進入4月的第一天,部分B站UP主停更的消息引起大量關注,甚至一度被渲染成為了「B站停更潮」的熱搜話題。
就目前的統計來看,並沒出現超大面積的創作者停更,但幾個粉絲數量達到百萬級數量的UP先後表態,也的確讓外界感到了一絲不安。
隨後B站內部人士也在向澎湃新聞的採訪中解釋稱,「停更潮」的說法並不準確,僅僅是部分UP因為個人原因停更,並非是集體行為。
4月2日,380多萬粉絲的遊戲區百大UP主「靠臉吃飯的徐大王」也在微博回應:「今天這兩個熱搜有點莫名其妙,也不知道被誰安排了,我停更的原因在自己視頻里說的很清楚,都是我個人的原因。」
另一位之前宣布停更的UP主「-LKs-」在微博表示,個人宣布停更和經濟情況無關,今年在B站收入也不比以前少。
當然,「靠臉吃飯的徐大王」在停更視頻里第一條其實也談到了平台收益下滑對其創作的影響,就目前來看,極少數UP主的因為個人原因停更顯然很難稱之為「停更潮」,但B站在財報中表示去年花費了90億用於創作者分成卻依然出現類似問題,的確也給PUGC平台的內容生態如何良性運行再一次敲響了警鐘。
事實上,這兩天關於UP主停更事件中的另一大熱門微博話題則是#B站大UP主稱AI創作正在打擊原創#。
有UP主在接受21世紀財經採訪時表示,除了收入下滑之外,「目前AI創作的能力亦是打擊原創視頻的一個原因」。這其中的AI創作顯然並不是指AIGC工具對於創作者帶來的效率提升,更多其實還是越來越多專業化和標準化生產出來的AIGC內容對於本就捉襟見肘的原創內容流量蠶食。
平台出於對自身利益的考慮,目前對於AIGC工具的興趣顯然更多希望藉助這些工具能夠儘可能提高內容創作者的內容生產效率,從而最大化它們的商業價值,畢竟要想保持用戶對平台的使用粘性,能夠穩定持續輸出的內容依然是核心。
尤其是像抖音、快手這些如今熱衷於依靠直播進行流量變現的平台,AI數字人的不斷「真人化」其實已經開始衝擊到了不少真人直播,畢竟數字人可以做到7x24小時全年無休的直播,並且也不存在太多場外因素的干擾風險。
但對於B站這類更多依靠內容創作博主維持內容熱度和流量的PUGC平台而言,目前的AIGC工具或許能夠一定程度簡化其生產流程,在很多專業化流程中依然很難取代小規模的真人團隊協作。
然而對於很多短平快的內容創作而言,如今的AIGC工具則又已經到了一個門檻足夠低的階段,一旦有MCN公司開始進行批量生產,就能夠短時間打造出大量類似電影解說類的快餐式內容。
Make-A-Video輸入文字就能生視頻畫面
這一兩年里大量興起的所謂「電子榨菜」恰恰就是目前AIGC工具最擅長製造的內容類型,依靠大量現成的影視或網際網路視頻素材,經過高密度的剪輯與AI配音之後,即可批量上架。
儘管目前AIGC的技術普及尚處於早期階段,但由於各個AI大廠都在快速進行技術疊代,對應的工具在接下來只會越來越多並且使用門檻越來越低(僅3月就出現了數千個AIGC創作工具),隨之而來的自然是AIGC內容的指數級增長,比如如今鋪天蓋地的Midjourney圖片。
到那個時候,千篇一律的「電子榨菜」充斥全平台的局面絕非危言聳聽,而當平台的內容生態被破壞殆盡時,即便是對這些內容再有興趣的用戶,顯然也會開始另闢蹊徑重新去尋找那些稀缺的真人創作者們。
AI創造"平行宇宙",平台做好準備了嗎?
人們往往願意對技術的疊代投射出美好的想像,但現實中最樂於嘗試新技術並且將其投入應用的,並非都是好人或是正當的場景。
在最近AIGC工具開始狂飆突進之後,第一時間依靠這些技術打擦邊球的人並不在少數。
就在前幾天,美國前總統特朗普被全副武裝的紐約防暴警察按倒在地的圖片在各種社交媒體平台上流傳,一時之間讓人以為又是什麼石破天驚的大事件發生。但這些看似細節豐富的圖片卻與事實毫不相干,這些圖片其實都是經過AIGC生成的而已。
依靠AIGC工具創造一個「有圖有真相」的平行宇宙幾乎成為了最近最時髦的事。國足奪冠、特朗普退休、教皇走秀、尤達和黑武士走基層……只要只有你不敢想的,沒有AI不敢畫的,而且隨便拿出一張都能做到以假亂真的程度。
國足奪冠
當然,類似的「內容創作」則還以打造出以假亂真的視頻內容為終極目標。
像是抖音上也出現了百萬粉絲的特效博主利用AI合成工具將女藝人迪麗熱巴電視劇里接吻鏡頭中的男演員楊洋「替換」成自己的短視頻,在被粉絲圍攻之後,該博主反而義正言辭認為自己只是進行技術嘗鮮,最終憤怒的粉絲在線下對其進行了圍堵,甚至發生了肢體衝突。
明星們的粉絲將憤怒轉化為暴力之舉自然不應提倡,但假借技術實踐之名行肖像權侵犯之實顯然同樣是違法行為,該博主目前已經下架視頻並且道歉,類似情況卻絕非個例。
在B站的舞蹈區里依然有大量採用AI換頭的熱舞類視頻存在,即便之前就有AI換臉內容需要標註的規定存在,平台多數時候依然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畢竟很長時間裡,類似Deepfake這類AI工具想要實現高精度內容輸出依然具有較高的技術門檻,大規範濫用並沒有太高性價比。
然而如今AIGC工具的泛用化與「傻瓜化」已然大幅降低這一門檻,不論是大型平台公司還是中小型開發者其實都在不斷優化相關工具的精確度和易用性,並且儘可能做出類似chatGPT這類開箱即用的消費級產品。
在這一前提之下,大量免費工具的出現其實已經提前讓一部分人或是公司掌握了依靠AIGC大量生成PUGC視頻內容的能力。尤其是當下AIGC工具開始具有自主學習能力之後,模仿各種類型的高流量爆款的能力只會越來越強。
問題在於,作為內容平台來說,抖音和快手、B站做好了應對大量AIGC內容的準備嗎?
一方面,當敲敲鍵盤就能做出幾分鐘的視頻時,新內容無疑會呈現出指數級的增長,其實不論是長視頻還是短視頻,帶寬成本始終是平台無法擺脫的硬約束,去年第二季度B站的財報顯示其內容流量增長48%對應的則是伺服器及帶寬成本上升了15%。
內容量暴增即意味著對應的成本同樣會上漲,這顯然與目前各大平台力主的「降本增效」原則相矛盾。
另一方面自然則是進一步考驗平台的審查能力,儘管像抖音等短視頻平台早早就已經開始藉助AI工具來進行內容審核,但監管環境的外部因素存在,對國內各大平台來說人工審查團隊依然是不可或缺的。去年B站審核員猝死,也從側面揭示了PUGC內容平台在人工審查方面的巨大需求缺口,而AIGC帶來的內容「通貨膨脹」,無疑只會放大這種缺口。
AI工具審核流程
最終依然還是回到了那個問題上,人是需要休息的,但AI卻可以全年無休。
更不用說,在如今流量見頂的情況下,真人創作者的內卷進入白熱化階段,一旦平台不對AIGC創作進行某種程度的硬約束而是完全放任自流,最終傷害的顯然只會是平台的內容生態本身,以及用戶的流失。
因此,相較於愛優騰等長視頻平台更多還是想用AIGC工具來提升影視內容的生產效率,PUGC平台們反而更需要擔心AIGC對其平台內容生態、成本管理、審核機制的衝擊。
當一項新技術尤其是革命性的新技術出現時,大公司的決策者往往過高估計技術力量對公司業務的影響。認為新技術將創造全新的市場,同時現有業務本質和結構將發生革命性的演化,然而這種「技術迷戀」往往會將一些公司帶入一場萬劫不復的冒險中。
在沒有真正建立起對於AIGC創作的防護欄之前,抖音快手和B站們最好還是先別將押注未來的籌碼輕易All IN,說不定最終會引來一場反噬,「搞」死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