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氣溫轉高之後,魚口越來越少,越來越慢呢?這是魚層變化了

2023-01-14     小新娛樂趣聞

原標題:為什麼氣溫轉高之後,魚口越來越少,越來越慢呢?這是魚層變化了

氣溫越來越高,冬釣仿佛只在昨天,現在就要考慮哪種防曬服效果更好;值得高興的事,只要熬過了立夏,天氣基本上會趨向穩定,雖然時不時也有氣溫回落的時候,但是整體來說,不需要像春冬二季一樣,時刻擔心氣溫影響魚口;有高興的事,就有不高興的事,就是隨著氣溫不斷升高,魚開口的時間也越來越短,除了早晚,其他時間開口的幾率也越來越少,換句話說,越開始變得難釣了。

要說釣魚這個事,可簡單,可複雜,簡單的說,就是一竿一線一鉤一餌一漂,高興了帶個釣椅,不高興了在岸邊石頭上就能拋竿;複雜的就麻煩的多了,氣溫高了不好釣,氣溫低了也不好釣;氣溫低,水溫就低,水溫低,魚為了適應低溫,會減少活動,減少新陳代謝來適應水溫,那新陳代謝少了,魚口自然就不咋地。

氣溫高了,按理說就為了適應水溫,新陳代謝應該多一些,魚口應該更好一些,為什麼越發不好釣了呢?因為隨著氣溫增高,水溫也隨著增高,水溫的變化,導致了水中溶氧、水壓都會發生變化,最明顯的就是上水層水溫明顯偏高,當然,這裡上水層水溫升高並不是好事,已經超過了魚的生理習慣溫度,俗話說,就是躲陰涼;但是在固定的底層,會因為氣溫、地溫升高,導致水底的溫度、壓力發生變化,直觀的解釋,就是水底的腐泥,開始加速腐爛,加速了消耗氧氣的速度,水底開始缺氧了。

那麼上層水溫高,底層氧氣少,魚脫離固定水層,發生了變化,而這種變化,其決定因素恰恰都是我們掌控不了的,而且所謂的上中底水層,也只是我們的形容,實際上,並沒有這樣的明確界限,表現在魚口上,就是魚愈發的開始難釣了,可能也有些其他因素,但是歸根結底,我們無法短時間找到準確的魚層,只能奢望餌料的香味,能吸引魚進食,但是坦白說,這很困難,從我們實戰的漁獲,就能發現,食物再好,找不到對應的魚層,發窩極慢,魚口很慢,那麼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該如何處理呢?

一般到了5月下旬6月上旬開始,釣魚就變得困難了許多,前篇我們分析了原因,主要原因就在於水溫、水壓、溶氧發生變化,導致了魚層錯亂,作為變溫動物的典型,並不會像哺乳動物一樣,以食物來改變生理習性,因為變溫動物普遍特點,就是餓不死,能熱死,那麼我們在施釣的時候,就需要更主動一些,常見的方法,有一下這麼幾種:

1、釣離底找魚層;這是一種比較常見的辦法,也被釣友們戲稱,最笨的辦法,但是不得不承認,這是最有效的方法;通過釣底、釣離底,每次離底距離10~15厘米左右,一旦出現連續的魚口,而且以上鉤中魚比較多,一般出現連續的3~5次中魚,基本上就可以判斷,魚層的大致位置。

2、打行程;這個釣法也是比較常見的一種,在競技賽、黑坑釣中,因為垂釣時間比較短,有限制,沒辦法慢慢的找魚層、找魚口,只能用這種釣法,減輕餌料比重,增加釣餌沉底的行程,這樣來增加誘魚的幾率,優點是上手快,能快速上魚,缺點則是需要重新開餌,對餌料的狀態、比重、溶散的控制,要求很高。

3、改窩料狀態,由實料改為散炮料,人為控制魚層;既然已經確定魚層錯了,在底層守釣確定沒口,改找口為控魚層,具體做法也比較簡單,重新開窩料,主要是以散炮料為主,控制散炮進水溶散的水層,通過餌水比、揉搓次數,是能控制的,然後勤打頻率,在相對固定的水層快速打出一個霧化溶散的區域,也能起到人為控制魚群進入餌料溶散的水層;當然缺點也很明顯,就是極容易招惹小魚。

當然,也有不少釣友人為,餌料中加果酸一類的添加劑,能有效果促魚開口,在實戰中也有過這樣的實例,但是,到底是不是果酸起了作用,這個到現在為止,是沒有結論的,因為也有不少釣友添加果酸,效果很是一般,所以這個說法,可以一試,但是並不能肯定,有實際解決問題的作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73f479b1c8e4a1ec60f8f31d533006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