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11月1日電 (記者杜燕飛)在「雙碳」背景下,當前,我國正在大力推動新型電力體系建設。國網能源研究院日前發布的《新型電力系統發展分析報告2024》(以下簡稱報告)指出,新型電力系統建設受政策、機制、技術、產業等多重因素影響,需堅持科技創新、機制創新雙輪驅動,統籌各要素協同推進,夯實新型電力系統高質量發展基礎。
在電源側,多元化電力供應體系正在形成。報告指出,新能源集中式與分布式開發並舉,逐漸成為發電裝機主體、發電量增量主體,重點流域水電穩步開發,沿海核電安全有序建設,煤電逐漸向基礎保障性和系統調節性電源並重轉型。
在電網側,多形態電網協同發展。報告顯示,新型電網加快建設,跨省區輸電規模持續擴大,區域主網架進一步加強,配電網承載能力和防災抗災能力不斷提高,分布式電源、微電網快速發展,電網智能化水平顯著提升。
在負荷側,多樣化負荷柔性互動能力提升。報告顯示,在「雙碳」目標、人工智慧等因素推動下,新質生產力加快形成,「新三樣」、數據中心、綠電制氫等高耗電戰略新興產業加速發展,終端電氣化水平持續提升,同時氣候氣溫對電力需求增長產生持續影響,未來電力需求繼續保持較快增長。
在儲能側,多類型儲能布局逐步優化。報告認為,儲能呈現多元化發展態勢,抽水蓄能作為調節電源主體加快發展,新型儲能規模持續增長,以日內調節為主的多種新技術路線並存,實現合理布局、高效利用、規範管理,逐步向高安全、低成本、大容量、長周期技術方向推進。
數智技術為電力系統賦能賦效。報告認為,通過「電力」與「算力」「數力」「智力」的深度融合,優化能量流、業務流和價值流,支撐新業態新模式發展,為新型電力系統建設提供堅實技術支撐。
「當前,新能源規劃布局、風光裝機配比需要進一步優化,大電網與分布式系統的發展協調性有待提升,新能源快速發展對電網接納調控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報告表示,需要強化源網統一規劃建設,科學規劃風光裝機配比,最大限度平抑新能源波動,整體降低系統調節資源需求。加強新能源基地與國家產業規劃的有效協同,特別是因地制宜發展自治型分布式新能源系統,實現與廣域大系統深度共融發展。
市場價格機制方面,報告認為,當前,電源容量支撐的市場機制有待進一步完善,市場機制對可調節負荷激勵作用有限,分布式光伏參與電力市場機制亟待健全。需要在煤電容量電價機制基礎上,逐步形成更加市場化的容量電價形成方式,夯實常規電源兜底、靈活資源支撐保障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