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朋友跟華子說,他聽說在預防心腦血管疾病時,有兩種治療方式,分別是抗血小板治療與抗凝血治療,都可以預防血栓形成,有什麼不一樣呢?
華子說,人體血栓有兩種,一種在動脈系統中形成,會造成腦梗塞、心肌梗塞等心腦血管疾病;一種在靜脈系統中形成,主要會造成肺栓塞,也有可能會造成腦梗塞。這些都是有致命風險的疾病,兩種情況在預防時用藥不同,分別需要抗血小板治療和抗凝血治療。
動脈血栓的形成,與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相關。當斑塊發生破潰時,就會刺激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血栓會堵塞血管,或是脫落後隨血液運行,堵塞更小管徑的血管。當發生在大腦時,就是腦梗塞;發生在心臟,就是心肌梗死。
對於動脈血栓的預防,需要使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替格瑞洛等抗血小板藥物,可以抑制血小板的活性,避免血栓的形成。頸動脈狹窄超50%、冠心病、外周動脈閉塞等與動脈血栓相關的疾病,需要進行抗血小板治療。
人體的凝血過程,有多種激活因素。在靜脈系統中,主要由凝血因子誘發凝血過程。下肢手術、外傷保持長時間制動,或是長期臥床、久坐的人,在下肢靜脈中有可能誘發靜脈血栓。靜脈血栓脫落後,會進入肺動脈,造成肺栓塞,引起呼吸衰竭。
如果出現房顫,由肺靜脈回流到左心房內的血液也會在凝血因子的作用下形成血栓,脫落後容易堵塞腦動脈,造成腦梗塞。
對於靜脈血栓的預防,需要使用華法林、利伐沙班等抗凝血因子藥物,抑制凝血因子的活性,避免血栓的形成。
動脈血栓發生率更高一些,所以實際治療中,以抗血小板藥物較為常用。但抗血小板藥物容易增加出血風險,還會對消化道黏膜造成損傷,所以用藥前要評估風險性。
總體來說,抗血小板治療只用於確診了冠心病、頸動脈狹窄超過50%的人預防疾病,以及發生過腦梗、心梗的人預防復發。沒有上述疾病的人,不建議用藥。
抗凝治療會增加出血風險,只有明確房顫和靜脈血栓風險的人,才需要進行抗凝治療。
如果同時有動脈血栓、靜脈血栓的雙重風險,兩類藥物也可以同時應用。但出血風險會疊加,需要在嚴密監控下用藥。
動脈血栓與靜脈血栓,雖然發生在不同系統中,預防用藥也不相同,但其病理基礎相似,都與吸煙、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肥胖、衰老、缺乏運動等因素相關。
預防疾病,要從生活方式做起,不能只依靠藥物。每天不超過5克鹽、不超過25克油、不超過50克的添加糖,吃1斤蔬菜、半斤水果,做30分鐘以上的有氧運動,保持合理體重、充足的睡眠,就大機率可以遠離血栓性疾病。
有疾病風險也不要過於擔心,只要堅持合理用藥,就可以把疾病風險降至最低,仍然能安享幸福的生活。
總結一下,人體中的血栓,有動脈血栓與靜脈血栓,在預防時分別需要使用抗血小板治療和抗凝血治療。藥物需要在醫生指導下使用,對用藥有疑惑,請諮詢醫生或藥師。我是藥師華子,歡迎關注我,分享更多健康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