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笛 × 許知遠:歷史的微聲,從茶館到袍哥

2023-06-03     單向街書店

原標題:王笛 × 許知遠:歷史的微聲,從茶館到袍哥

「設為星標」

竹椅、木桌、茶碗、閒聊、掏耳朵、算命、買賣貨物

聽戲、看曲藝、談生意、打瞌睡、發獃、看街

打望女人、傳播小道消息、談論國事、找工作……

茶鋪,竟然能夠完成如此重大的複雜的使命,上能取悅文人雅士,下能服務販夫走卒

可以堂皇,也可以簡陋;或提供眼花繚亂的表演,或僅僅一碗清茶放在面前……

管他世道炎涼,勿論兵荒馬亂,總有一樣東西在成都永葆繁榮

那就是茶鋪,那間街角的茶鋪

——《那間街角的茶鋪》,王笛著,人民文學出版社

「成都是個大茶館」,當地人以成為一名「茶客」為榮,而茶館實際上也是一個微觀世界。本期《十三邀》,許知遠跟隨澳門大學講席教授王笛坐進觀音閣、望江樓,在錦城最地道的幾處茶鋪重新發現這些被刊落的過去。

茶館中的人,一回生,二回熟,幾乎社會上出現的一切問題在這裡都能看到。王笛以此為基點去討論公共生活中的個體交流,引起的不僅是歷史學界的關注,也讓更多讀者開始留意歷史故事中帝王將相之外的世界。

許知遠關注王笛的研究多年,讀完《袍哥:1940年代川西鄉村的暴力與秩序》一書,他在播客中分享道:「我們在觀察一個社會變遷的時候,不僅要看到檯面上那些著名的官員、變革者、知識分子,還要看到前場那些印象中『面無表情』的大眾,他們似乎從未被認真書寫。」

日常意味著重複,它們被現實生活遺忘,更被歷史遺忘。歷史記述、歷史書寫在對特定節點、關鍵人物進行強化的同時,常常淡化乃至排斥對日常的關注。上溯到《春秋·公羊傳》中的「常事不書」,這種寫作機制帶給人們的記憶與遺忘,是國內史學傳統難以擺脫的影響。

但文明是由每一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普通人共同建構,這不僅是歷史書寫的問題,更是歷史接受的問題。

從茶館到袍哥,王笛開玩笑說,「寫完他們才能死」。到底了解過去中國社會中的普通人對我們今天來說,有那麼重要嗎?

點擊觀看本期視頻

「我們關注遙遠時代的普通人,是因為他們是真實歷史的一部分。

沒有他們,歷史就是不完整、不真切的。」

本期筆記

01

史觀(Conception of history)

指看待社會歷史的根本觀點,作為歷史研究的基礎。常見有帝王史觀,即強調個別傑出人物在歷史進程中發揮的作用;階級史觀,即從工人階級、資產階級等不同的群體入手討論歷史發展;文明史觀,即以「人類社會史本質為人類文明的演進歷史」為研究出發點。在不同時代,主流史觀及範式隨研究深入有不同程度轉向。歷史學進入現代,中國歷史研究受西方影響逐漸摒棄王朝斷代史的舊章,日益從社會、文化的角度認識過去發生的人事物。

成都街頭/王笛繪,《那間街角的茶鋪》/人民文學出版社

02

從「事件」到「日常」

以歷史學家蘭克的著名論斷「一切歷史都是政治史」,到布羅代爾強調結構化關係,將事件貶為「瞬間「、「塵埃」,更為晚近的學者們力圖突破宏觀史學與微觀史學的對立,將日常生活納入到考察範圍。

03

袍哥與秘密社會

袍哥指的是四川的哥老會,是從清朝到民國時期,在當地影響最為深廣的秘密社會組織。「袍哥」一詞的來歷一說與關羽有關:曹操把關羽留在帳下,給了他不少華貴的衣服,但他總是穿著結拜兄弟劉備贈予的舊袍,因此人們把結拜兄弟稱為「袍哥」;另一種說法是,「袍哥」一詞來源於《詩經》「豈曰無衣,與子同袍」,意思是「同一袍色之哥弟也」。

老茶客/王笛繪,《那間街角的茶鋪》/人民文學出版社

04

街頭文化

王笛以此作為攻讀美國霍布金斯大學博士學位的畢業論文選題,最終出版《跨出封閉的世界:長江上游區域社會研究,1644-1911》一書,內容主在討論晚清民國成都的市井生活如何在當時的現代化潮流中經歷轉型,勾勒出與以往現代化進程關注點完全不同的另一種歷史敘事。

街頭市場/王笛繪,《那間街角的茶鋪》/人民文學出版社

05

公共空間(public sphere)

所謂公共領域,指的是介乎於國家與社會(即國家所不能觸及的私人或民間活動範圍)之間、公民參與公共事務的地方,凸顯了公民在政治過程中的互動,其由來可上溯至古希臘時期,當時出現了「公」(公共事務)與「私」(私人事務)的分化。哈貝馬斯於1962年出版《公共領域的結構化轉型》主要聚焦於資產階級的公共領域,與其在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城市中的前身具有某些相似之處,但最先是在十七、十八世紀的英格蘭和法國出現,隨後傳遍十九世紀的歐洲和美國。其最突出的特徵是在閱讀大眾媒體的私人中形成一個鬆散但開放的社交網絡。

茶鋪是個小社會/王笛繪,《那間街角的茶鋪》/人民文學出版社

06

中國社會的公與私

清末以來,國族想像是從公領域的重整出發,進而觸及私領域之界定(如個人自由與權利),群體生活的禮教與個人利益的表達充滿角力。中西學界對於中國近代史上是否有公共領域持多種態度,多數學者認為中國社會公、私觀念的演變不能勉強與西方的「public」、「private」相等同,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理解個體與群體概念在數百年來的推翻與重建。

評論區聊聊本期節目,

或你心中的日常生活、茶館往事

我們將送出 1 本王笛老師的

《那間街角的茶鋪》

邀您紙上喝茶去

《那間街角的茶鋪》

作者:王笛

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

出版年份:2021 年

《那間街角的茶鋪》,是歷史學家、微觀史和新文化史研究的代表性人物王笛的非虛構歷史讀物,由人民文學出版社於 2021 年出版。王笛以 1900—1950 年的成都茶鋪為中心,運用田野調查、官方檔案和小說詩歌等資料,以微觀史學的研究取向和深描的文學寫作手法,生動展示了成都茶鋪的日常生活、大眾文化以及在那個公共空間中呈現的經濟、社會和政治。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5fdb9caeaf39d57eacdd3c05066dae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