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書記教我發展金點子·中國精神 | 讓陽光的、美好的、高尚的思想和行為更好占領陣地

2022-03-03   廣州日報

原標題:總書記教我發展金點子·中國精神 | 讓陽光的、美好的、高尚的思想和行為更好占領陣地

唱響民族復興大戲是戲曲人的使命

第十屆、第十一屆、第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著名粵劇表演藝術家 倪惠英

我從小生長在西關,眾多粵劇藝人聚居在那裡。耳濡目染,我對粵劇藝術的喜愛與日俱增。8歲那年,我有幸被選中參演大型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第一次登上了中山紀念堂的舞台。從那時起,從事藝術的夢想就在我心中紮下了根。

1970年,14歲的我進入廣州粵劇團。每逢下鄉演出,村民打著火把、划著小艇從十里八鄉趕來觀看;劇團演出傳統劇《楊門女將》,市民圍著中山紀念堂通宵達旦排隊買票……那時候的演出非常頻繁,經常一天演兩場。觀眾對粵劇的狂熱喜愛讓我體會到作為一個粵劇演員的人生價值,也堅定了我的初心。

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認識喜愛粵劇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多元文化時代的到來,給傳統文化帶來了極大挑戰。但是,機遇與挑戰並存,我們也有了廣闊的可以施展才華的舞台,精心創排了《藍土地》《南越王后》《睿王與莊妃》《土緣》等一批深受群眾喜愛的原創劇目。

2000年前後,粵劇陷入日漸萎縮的困局,當時的調研顯示,在廣州,鐵桿觀眾只剩大概兩千人。市場低迷、劇團生存窘迫、人才大量流失。如何堅守與突圍?我提出了「經營藝術」這個理念,在藝術創作上做到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的前提下,研究並滿足觀眾的喜好,對作品進行市場定位。

為了開闢新的觀眾群,我以《花月影》的創作為突破口,該劇吸收了眾多舞台藝術新成果,進行了全方位的創新,許多年輕人和白領第一次走進劇場就喜歡上了《花月影》。該劇被譽為「粵劇在社會轉型期的代表作」,充分體現了創新的魅力。該劇至今演出過百場,收入過千萬元,極大提升了粵劇的品位,我也從中重新找到了作為一個演員的尊嚴。我深深體會到:堅守傳統和銳意創新並不對立,粵劇的前途就在於把傳統和創新有機結合起來。

繼《花月影》之後,我們又連續推出改編自莎士比亞《威尼斯商人》的粵劇《豪門千金》,反映廣州大革命時期的《三家巷》,薈萃粵劇傳統藝術精華的《廣府華彩》等精品力作。與此同時,把培養青年觀眾納入中長期規劃。從2003年開始,首創推出「粵劇進校園」和「大學生走進劇場」品牌活動,持續多年。近些年,從娃娃抓起,我又創編了以粵劇身段和體育結合的課間操——「粵韻操」,讓學生們在鍛鍊身體的同時去認識和感受傳統藝術的魅力。我們欣喜地看到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認識了粵劇,並逐步喜愛粵劇。

守住根,留住魂,貫通傳統文化命脈

從藝51年來,我有幸在舞台上塑造了眾多英雄人物,比如《紅燈記》中的李鐵梅,《紅色娘子軍》中的吳青華,《三家巷》中的區桃;我也塑造了穆桂英、樊梨花等中國古代的女英雄形象。她們的愛國情懷激勵了我,我也將這樣的民族情懷傳遞給觀眾。

在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激勵下,2017年,身為「粵劇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我意識到:隨著時間推移,老一輩藝術家不斷故去,搶救粵劇史料、整理形成粵劇表演藝術權威教材,顯得尤為迫切和重要。於是就有了《粵劇表演藝術大全》的編撰,它把粵劇近百年最有特色的表演形式記載下來,完整勾勒粵劇的表演程式,為粵劇的傳承與發展提供基礎支撐——這無疑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重大文化工程。在經過粵劇界上千人的努力之後,該書的《做打卷》於2019年11月出版,《唱念卷》於2020年出版,今年春天將出版《音樂卷》。編委會還計劃在今後兩年的時間裡,完成《舞美卷》《劇目卷》的出版工作。

在即將出版的《音樂卷》中,我們系統地對傳統粵劇曲牌和不同時期的小曲音樂進行了大量的尋源、發掘、整理、提升。特別難得的是,我們邀請了當今省港粵劇界優秀的藝術家對失傳了上百年的傳統官話、大調進行演唱示範,並對傳統牌子曲、鑼鼓等進行修復錄音錄像的工作。該卷對提高中國戲曲表演體系的水平,彰顯粵劇作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價值具有重要作用。完成它,也是我們這一代人應有的使命和擔當。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文化認同是最深層次的認同,是民族團結之根、民族和睦之魂。回望我的藝術人生,從戲曲演員到劇團管理者,再到粵劇非遺傳承人……我始終對粵劇執著堅守。我無數次問自己,究竟是一種什麼力量支撐著我?有一天我終於明白了:粵劇連著我們的根,置身其中,我能觸摸到中華民族的靈魂。作為新中國培養出來的粵劇藝術工作者,在半個世紀多的從藝實踐中,粵劇早已融入我的血脈。

今天,我們生逢盛世,黨和政府高度重視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粵劇也遇到了一個最好的發展時期,守住根,留住魂,貫通傳統文化命脈,謳歌偉大時代精神,唱響民族復興大戲,是我們戲曲人的使命和責任。

努力成為塑造學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

暨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教授,廣東省教學名師 魏傳光

習近平總書記弘揚中國精神的「金句」成為推動高校思政課建設的「金鑰匙」,高校思政課的整體狀況發生了全局性、根本性轉變,大學生的文化自信明顯增強,凝聚力和向心力極大提升。作為一名高校思政課教師,這些年我一直在思考:一堂好的思政課是什麼樣的?思政課堂如何提升大學生的精氣神?

首先,思政課要講真理、講邏輯、講規律,讓學生真正信服,並有所感悟和付諸實踐。其次,思政課要與時代接軌、與生活接軌、與實踐接軌,真正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和思想需求,使課堂有活力、有張力。再次,要能夠把重大時代性主題有機融入課堂,作為溝通思想之「渠」引來立德樹人的「源頭活水」。最後,好的思政課最好還要有點「潮」,使課堂既有意思,也有意義。

推動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不斷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是核心原則。我將不斷提升理論水平,使自己政治過硬、專業過硬,時刻保持家國情懷,心中揣著時代,眼睛關注社會,用深厚的理論積澱為學生們講好每一堂「人生課」。同時積極推進教學改革,從問題開啟、目標導向、學理優先、實踐育人方面著手,努力成為情感的傾聽者和思想的塑造者,成為塑造學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

努力打造全國知名的紅色文化傳承高地

中共三大會址紀念館館長 朱海仁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記走過的路,走得再遠、走到再光輝的未來,也不能忘記走過的過去,不能忘記為什麼出發。

廣州是一座有著光榮革命傳統的英雄城市,紅色文化資源非常豐富。廣州是國內最早系統傳播馬克思主義和建立共產黨早期組織的城市之一,第一次全國勞動大會、社會主義青年團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中國共產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等重要會議相繼在這裡召開,第一次國共合作在這裡正式形成……這些重大歷史事件,是革命先輩留給我們的寶貴精神財富,是廣州城市文化建設和對外講好廣州紅色故事的重要資源依託。

作為省、市黨史學習教育、革命傳統教育、愛國主義教育主陣地,中共三大會址紀念館滿懷崇敬做好革命文物的忠實守護者,紅色故事的深情講述者,紅色文化的積極傳承者,讓革命文物煥發時代光彩。

一方面,我們以精品展覽、精彩講解、優質服務、優美環境、精細管理等,讓觀眾有良好的參與感、體驗感。另一方面,強化紀念館的形象辨識度和形象宣傳,多措並舉,努力打造全國一流的紅色紀念展館、全國領先的紅色文化宣傳標杆。根據館裡制定的《中共三大研究中心三年發展規劃(2021-2023)》《中共三大會址紀念館「十四五」發展規劃》,我們將持續開展廣州黨史與紅色文化的史料挖掘收集、文獻整理和學術研究等工作,推進《中共三大研究》年刊、《中共三大歷史陳列圖錄》《中共三大歷史文獻資料彙編》編輯出版;培育黨史學習教育、點燃理想之光青少年教育品牌等,努力打造全國知名的紅色文化傳承高地。

文/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 張素芹、王婧、卜松竹實習生梁惠干、李偉苗

圖/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 蘇俊傑

一圖設計:劉贊文

廣州日報·新花城編輯:張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