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達拉宮地下八層什麼樣?一千多個地壟,通往鮮為人知的世界!!

2022-04-10     流水十年現

原標題:布達拉宮地下八層什麼樣?一千多個地壟,通往鮮為人知的世界!!

我從來不知道布達拉宮地下八層!

近日,《國家寶藏》,布達拉宮揭開了地下及部分區域不對公眾開放的神秘面紗。

位於地球世界屋脊的布達拉宮,是天地交匯處的信仰圖騰,以世界屋脊為門檻,以千年雪為門楣。

無論人們是否去過西藏,都會被布達拉宮的雄偉氣勢所震撼

布達拉宮,是松贊干布為了迎娶兩位公主而建造的,是來自文成和尼泊爾的赤尊公主的——號公主

是的,一千多間宮室的屋檐、門窗都裝飾著珠寶

布達拉宮,總共有13層

9-13層主要是參觀,1-8層是其基礎。

誰能想到,在5層宮殿之下,還有一座8層深的寂靜地下宮殿。

就像去了另一個鮮為人知的世界。

因為布達拉宮北部高,南部低,所以需要建造一個山脊,墊起地面,然後在上面進行建築工程。

於是,一個深邃複雜的地下世界形成了。

隱藏在世界的地下宮殿里,它需要下降穿過狹窄的地壟木梯

p>一個個深邃的地壟,就像一樣。

而整個布達拉宮底下,有多達一千多個地壟!

昏暗的地宮中,有下不完的樓梯。

牆體上深布縱橫的裂縫。

每一層地壟都有很多小房間。

這樣的場景,分分鐘能讓你穿越到盜墓筆記……

而直到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人們對布達拉宮到底有多少房間和地壟,都一無所知

在2002年的維修中,人們才找到了布達拉宮地下的491個地壟。

隨著時間的推移,又找到了1000多個地壟,而據專家推測,還有更多的地壟未發現,總數還將繼續增加。

傳說中,布達拉宮彙集的珍寶,抵得上半個世界。

現布達拉宮僅存兩座唐代時期的建築,其中之一的法王洞,保存著著名的文成公主像

歷史上記載,松贊干布三十多歲去世的時候,文成公主才25歲,她原本可以回到長安,但卻選擇留在吐蕃生活了30多年,直到去世。

隨著吐蕃王朝的瓦解,布達拉宮原本的建築和雕像,都毀於雷電和戰火中,到了清代才得以重修。

《清代布達拉宮紅宮俢砌圖》,布達拉宮紅宮的修砌工程,始於1691年1月1日,從紅宮東側開始拆除舊建築、展開擴建,歷時兩年零四個月完工。

工匠們通過牛皮船把石塊從各地運到拉薩。

磚石外牆、平頂、小窗,是傳統藏式建築;紅宮上的金頂,則由康熙皇帝特派的九位漢族工匠打造。

每天7000名工人參與建設,才在3700米的海拔之上,建成了百米高的布達拉宮。

白宮用於議政,紅宮用於宗教活動。

所以現在我們看到的布達拉宮的基本樣貌,其實是在清代時奠定的。

三百多年間,布達拉宮有些殿堂內部牆體開裂、地面下陷、木構件變形,可以說是危機四伏。

所以從1989-1994年,國家專門撥款五千三百萬,對布達拉宮進行了搶險加固維修。

2002年,國家又對布達拉宮撥款一億七千萬進行了第二次大修。

這些經費在當時來說,可都是天文數字。

而布達拉宮現在的日常監測和保護工作,仍然是任重道遠。

譬如,布達拉宮百分之五十以上是木構件,用了很多文物級別的布和絲綢做裝飾,加上殿內的香火,就存在著很多消防安全隱患。

消防大隊必須24小時備勤,每天進行不間斷防火巡查和防護。

他們甚至都要用手去檢查殿堂里香灰的溫度——雖然已經配備了感溫、感煙的防禦系統,但為了萬無一失,還是要人工值班巡查。

措施嚴格到,冬天工作人員們都不可以用電器取暖

而現在,地下建築部分,也得到了較為完善的監測和保護。

整個布達拉宮光是各種傳感器就裝了720個

譬如,地壟的牆上裝置了位移計,實時監控裂縫寬度的變化;傾斜儀,監控牆體和柱子的傾斜角度。

布達拉宮的客流限制措施和遊覽路線的確定,都由這些結構監測系統來決定。

一千三百多年的布達拉宮,是古人創造的高原寶藏,而一代又一代的人就如盞盞長明的酥油燈,用守護點亮了千年的時光。

這座彙集了虔誠與想像的宮殿,在紅山之巔閃耀,而居然還有八層的地下宮殿,古人的智慧,真的令人驚嘆。

能有這樣的建築結構巧思,唯有佩服。

而千年來保護這座神宮的人們,強大的信念感,也令人折服。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443416eecaf786a4dfdc1ff45f36ca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