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最愚蠢的思維方式:習慣性內耗

2023-11-22     筆記俠

原標題:一個人最愚蠢的思維方式:習慣性內耗

內容來源: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帆書 原樊登讀書(readingclub_btfx),筆記俠經授權轉載。轉載請聯繫原公眾號授權。

內容來源: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帆書 原樊登讀書(readingclub_btfx),筆記俠經授權轉載。轉載請聯繫原公眾號授權。

責編| 若風 排版| 五月

第 7865 篇深度好文:3102 字 | 8 分鐘閱讀

責編| 若風 排版| 五月

第 7865 篇深度好文:3102 字 | 8 分鐘閱讀

思維方式

最近的你,會不會常常有這些困惑?

不管和誰都是無效溝通,就像一拳打在棉花上,心力憔悴;

不滿現狀卻又沒有方向,就像一隻斷了線的風箏,無處著力;

晚上思來想去睡不著,心就像被石頭壓得喘不過氣,無力掙脫。

其實一旦出現這些不好的信號,需要格外注意。在情況不嚴重時,可以嘗試用一些小方法來「自救」。

今天要講的就是「破罐子破摔」法。聽起來是個不好的說法,可它卻恰恰是你無能為力時,出現轉機的「解藥」。

就像武志紅也曾講到,「破罐子破摔,其實也是件好事,人生可以就此豁然開朗,反而讓人生出了一往無前的坦然和勇氣。

人們總說,成長,其實就是接受自己某些時刻的無能為力。而通往自由的第一步,就是必須要有「破罐子破摔」的勇氣。

一、「破罐子破摔」,是自我接納的開始

你是不是也常常覺得,明明活得很努力,卻還是好累?

愛跟自己較勁,不斷否定自己,質疑自己沒有能力做好;

又苛求家人和朋友,思慮過度,很在意別人的評價;

腦海里思緒亂飛,日夜循環著解決不了的問題,沮喪又無力。

那是因為你一直沒有意識到:

其實你正在用「過度期待」、「苛求完美」的方式進行自我虐待。

越想要活好,似乎越做不到。

長此以往,即使外界的壓力拖垮不了你,自我消耗也會將你拉進萬丈深淵。

日本作家倉岡天心在著作《茶之書》中,講了一個有趣的故事:

茶師的兒子在打掃庭院。

當兒子打掃完之後,茶師卻說:不夠乾淨,再打掃下。」

於是兒子又花了一個小時打掃庭院,問茶師:

「父親,你看可以了嗎?石階已經打掃三次了,石燈籠也擦拭了很多遍,地上沒有一枝一葉。」

茶師不但不高興,反而斥責道:「傻瓜,這不是打掃庭院的方法,這是潔癖。」

說著,他走進庭院,用力地搖動一棵樹,讓金黃色、紅色的樹葉飄落下來。

然後對兒子說:「打掃庭院不只是要求清潔,也要求美和自然。」

生活又何嘗不是這樣,總是一味追求完美,卻忘了生活更需要的是真實、自然和快樂。

事事苛求自己,我們的能量其實是虛弱的,只會越努力越疲累。

而當我們承認自己確實沒法準備得很充分,接受自己就是會犯錯時,我們才能真正放鬆下來。

工作上彙報沒做好,沒必要過於苛責自己,下次努力改進就好;

跟他人相處時,不妨少些戒備心,停止把自己和他人作比較。

在這種鬆弛的狀態里,人的能量反而是充裕、流動的,做起事來也會更從容。

你沒必要對每件事都過度自省,該吃吃、該喝喝、笑一笑,然後翻篇。

就像「破罐子」,破了就是破了,將其修復原狀,是不可能的事。

我們唯一能做的,只能是接納自己的不完美。

也許你會發現,自己也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差。

二、「破罐子破摔」後,一切都變簡單了

在去年熱播的影視劇《超越》里,向北是個極具天賦的短道速滑運動員。

她訓練刻苦,為人謙遜,職業生涯發展也比較順利。

一路披荊斬棘,從地方隊到國家隊,拿下了不少冠軍。

在一次重要比賽前,國家隊主教練經過數據分析,決定讓她更改起跑姿勢,以尋求整體速度上的突破。

乖巧的向北,白天按國家隊教練的方式苦練,晚上在啟蒙教練的督促下繼續加碼。

可是身體的極限,並不意味著一樣能夠輕易跨越自己內心的障礙。

向北越是想要突破,越是進入了瓶頸期。

在自己畏懼心理的影響下,她一直游移不定,不敢輕易改變。

最終在正式比賽中,因為繼續使用習慣的平行式起跑而沒有搶占到有利位置,被對手一路壓制,最終未能進入決賽。

現在再回頭看,向北之所以會落敗,其實就在於她的「弦」繃得過緊了。

可有高有低,有急有緩,有張有弛,才是人生的最佳狀態。

正如《禮記》里所說:

張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張,文武弗為也,一張一弛,文武之道也。

可現實中的我們呢?

工作日在鬧鐘的連番轟炸下掙紮起床,快速把自己收拾妥當;

踩點到公司後馬不停蹄打開to do list,開會、腦暴、處理工作;

好不容易周末,就連看個視頻都要倍速播放,仿佛這樣才心安理得。

即便如此,還要拚命擠出時間來焦慮、跟別人競爭、琢磨別人的看法。

像這樣,把自己逼得很緊,把事情憋在心裡,身體拖垮了不說,也只會陷入無謂的「內耗」。

耗久了,就成了心中一個個「破罐子」,無法言說,卻又無法抹去。

仔細想想,那些和同事的爭執、別人的看法、有瑕疵的關係又怎麼樣呢?

就像小石子投入大海,泛起了漣漪,但也只能泛起漣漪。

是靜靜流動、還是掀起波浪,到頭來還是由我們自己決定。

況且,最終要流向哪裡,也不會因為區區一顆石子而改變。

就像那句話所說,

「身和心都只是宇宙能量的管道,要學會允許那些好的、不好的人事物,自然而然地流經這個管道。」

不妨在工作里,少帶情緒,坦然面對任何任務,接受它的到來;

在親密關係里,多些寬容,歡歡喜喜地接受他人的關愛;

和朋友相處時,不要過高期待,自自然然地給出自己的真心。

別把自己繃太緊,人生才會有迴旋的餘地。

三、一旦學會「破罐子破摔」你會發現世界豁然開朗

最近讀到了關於「四十不惑」的新解釋:

不是說到了年紀你就什麼都明白了,而是說,到了一定年紀,不明白的事已經不想明白了。

生活就是這樣,也許我們並不需要什麼都會,什麼都弄明白。

但倘若你非要不撞南牆不回頭,真正受苦的只有自己。

偶爾「破罐子破摔」,並不是我們學會了逃避,而是學會了接受。

想要擺脫精神內耗,跳出身心疲憊的無奈循環,不妨試試下面這三句話:

1.「該停止了,不要在頭腦中構建完美自我。」

太緊繃,容易過度焦慮的人,內心常常會有個完美的自我:

這個自我無所不能,既搞得定工作,又搞得定伴侶,還搞得定父母和孩子……

在這樣的預設下,我們就會覺得自己不能犯錯,什麼都要做得很好。

只要一出問題,就會陷入焦灼不安的情緒里,開始苛責自己。

而只有先打破這個完美自我的形象,才能活得更坦然,更自在。

也只有停止「自我攻擊」,才是真正「自我接納」的開始。

2.「最壞的結果,又能把我怎樣?」

你之所以焦慮,只是因為你被朦朧的念頭困住了,害怕的也只是未知。

停止內耗,最重要的是理清自己害怕什麼。

知道即使是發生了,你也有方法應對。

比如,你可以試想就算這次考試失利了,辭掉這份討厭的工作後,生活會有什麼具體的變化。

甚至可以用實際行動試探,比如在一些小事上回應討厭的朋友或同事。

如果你發現這後果是可控的,那麼你就沒那麼焦慮。

更重要的是,不如先坦然承認:

我目前只能做到60分,甚至是50分。並且我也沒打算非要做到100分。

「能及格,就已經很好了。」

當你真的對自己這麼說,你會瞬間輕鬆很多。

3.「原來,我還可以這樣!」

生活中很多人一直是迷茫的,小時候聽爸媽的,工作了聽前輩的,結婚後聽伴侶的,不知道自己到底要什麼。

又不願停下來,不是因為所追求的的確值得,而是因為「習慣了」。

如果一直被別人牽著鼻子走,我們就會亂了方陣,一次又一次被拉進焦慮里。

其實我們更需要做的,是探索自我。

比如和自己多待一會,去內觀自己想要什麼,也可以去參加一些心理工作坊的活動;

還可以進行一對一的個人成長心理諮詢,讓諮詢師帶你一起探尋內心。

一旦找到真正的自己,你的內心就會安定下來,任何風吹草動都影響不了你。

四、總結

人的一生,如何度過,全靠自己。

只要能去做你想做的事,堅持你認為正確的事,就已經很厲害了。

就算很糟糕,可以不擺爛,但希望你偶爾允許自己有「破罐子破摔」的勇氣。

這並不是一種自我放棄與逃避,而是要懂得:

消除恐懼的最好辦法就是面對恐懼。

正所謂,見過低谷,也就不畏懼高山。

就算很難達到,只要我們看清自己的「最低處」在哪裡,便不再害怕跌倒與摔落,更不會對「重新開始」這四個字感到焦慮與壓力。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筆記俠立場。

分享、點贊、在看,3連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3970e57acb03a9712cd1a53eb24fa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