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說話!這種灌溉模式在寧夏利通區「嘗鮮」成功

2024-01-19     東麓觀察

原標題:數據說話!這種灌溉模式在寧夏利通區「嘗鮮」成功

青銅峽灌區一景。

1月15日,吳忠市利通區扁擔溝鎮南梁等村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經過77天建設,泵站首部主廠房封頂。該項目通過蓄水池、泵站、田間節水滴灌系統的建設,可將1萬餘畝的農田生產力大幅提升,據測算,項目建設完成投入使用後畝均節約用水約200立方米,增效達到每畝300元以上。利通區現代化灌區迎來又一次升級。

2023年,利通區被水利部列為第一批深化農業水價綜合改革推進現代化灌區建設十個試點縣之一。利通區政府委託寧夏水發集團有限公司為特許經營方,探索推進「投融建管服」一體化模式,來破解現代化灌區「誰來投」「誰來管」「錢咋融」以及「有人建無人管」「建後輕管」等一系列問題。

渠道間的測控一體化閘門,計量更精準。

截至目前,寧夏水發集團已累計投入建設資金4.2億元,先後啟動吳家溝蓄水池、扁擔溝鎮南梁等村高標準農田項目,推進骨幹渠道改造提升、高效節水灌溉、測控一體化改造、信息化建設等,形成了社會資本和政府共同投資、建設、管理、服務全灌域的新機制。

冬季渠道不行水,在利通區高家閘鎮,遍布渠系的142個新測控一體化閘門非常惹眼。「以前閘門都是手動的,浪費掉好些水,都得老百姓買單,現在設備有人維護了,渠道換新了,不浪費了,節水還有獎勵呢。」1月15日,高閘鎮民鑫農業灌溉合作社副理事長金彥強說。

「注入資金、提升硬體只是第一步,通過保障工程綜合效益的長久發揮,使項目工程管理向現代化、信息化方向發展,降低工程運營管護成本,為水利、農業現代化和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建設探索出新模式、闖出新路子是我們努力的方向。」寧夏水發集團董事長顧耀民表示。

水肥一體化設施,讓灌溉省水省肥效益高。

去年,在利通區積累的一系列實踐基礎上,寧夏水發集團將14個近350人的農業灌溉服務專業合作社資源和五里坡揚水管理站進行整合,迅速構建了一支灌區運維管理規範化、專業化、科學化、精準化、物業化的服務隊伍,「項目公司+合作社+農戶」的「利通模式」基本形成。2023年,利通區通過管理實現,節水300餘萬立方米,水費收繳率提高至99%,較去年同期增收700萬元。

「現在,我們兩名工作人員,一攬子解決了馬蓮渠鄉27000畝地的灌溉、水費收繳、協調用水權收儲和交易等工作,所有的灌溉流程透明化,大家也越來越喜歡這種方式。」馬蓮渠鄉惠裕農業灌溉服務專業合作社操控員楊小梅說。

在田間,水與土地高效集約產生了神奇合力。2023年,寧夏水發集團探索與農業種植企業合作,引入先進農業種植技術,為農戶提供耕前準備、播種、施肥、灌溉、病蟲草防治等農作物全生育期託管服務。「我們託管和流轉了2000畝土地,其中流轉的695畝土地種植青貯,畝均較往年增產100公斤,群眾直接收入提高200元/畝。」寧夏水發集團利通公司負責人金焱說。

數字孿生技術在農業灌溉中應用。

在水市場,寧夏水發集團以水發利通公司作為利通區水權收儲平台公司,創新收儲工業企業用水指標交易189萬立方米,交易總價187.48萬元,實現了全區首單由集團供水公司收儲散戶工業用水權跨縣域交易,擴大了用水權「零存整用」的規模。

數字孿生技術也在5.3萬畝的高效節水灌區項目中推廣應用,促進了灌區數字化、監控自動化、調度智能化。「目前,項目信息化調度中心已完成建設並投入使用,與『數字利通』對接通常通暢,引來全國各地700餘人次觀摩學習。

收割青貯。

「過去一年,利通區農業灌溉社會化運營,解決了灌區投入不足的問題,灌溉管理效率和專業化水平大幅提高,社會資本參與現代化灌區試點建設成功了。」利通區水務局水利服務和河湖管理中心主任楊自健說。自治區水利廳農村水利處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利通模式」解決了農業灌溉管理中缺錢、缺技術、缺人員、缺管理的「困境」,是一個值得全區推廣的好路子。

來源|寧夏日報客戶端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3051dc680e180f44caa7545cb523b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