乍暖還寒,又要為寶寶穿衣大傷腦筋,不妨先看看春捂的4個指標

2022-03-21     沫沫的靜好歲月

原標題:乍暖還寒,又要為寶寶穿衣大傷腦筋,不妨先看看春捂的4個指標

早上送小寶去幼兒園,我隨手看了看溫度,覺得今天和昨天差不多,就拿了昨天穿的衝鋒衣給小寶穿。

姥姥跟在後面念叨:「寶寶穿得太少了,春捂秋凍,春天就要捂一捂才好。」然後,非要拿著冬天穿的羽絨服給小寶穿。

我想了想,早上起床的確有些寒涼,騎車去幼兒園也會冷。穿就穿吧,我又趕緊拿了個小馬甲塞到小寶書包里,反覆交代他,到幼兒園班級里,把外套脫了,要穿上小馬甲的。

小寶帶著惺忪的睡意,一邊點頭,一邊拉著我的手下樓。

這個季節,氣候變幻不定,大家真的是「亂」穿衣服。走在路上,有的人早早地換上了漂亮的薄薄春裝,還有的人依舊穿著厚厚的羽絨服……

早春很容易出現兩種極端的現象:一個是倒春寒,一個是暖春。所以,爸爸媽媽們也要靈活處理才好。比如倒春寒,是要注意保暖,把「春捂」進行到底;而暖春,一連幾天都是艷陽高照,溫度妥妥地升到20°以上,還要怎麼「捂」?寶寶渾身是汗,豈不是更容易生病?

符合「春捂」的四大指數:

1、時機:冷空氣到來前,要未雨綢繆

及時關注天氣變化,對於爸爸媽媽來講非常重要。雖然說「天有不測風雲」,但是現在的科學技術已經能夠精確預報一個小時以內的天氣變化了。

所以,看著冷空氣到來前的一兩天,氣溫已經明顯變化,太陽不見了,烏雲滿天,趕緊為寶寶「捂」上才好。

2、氣溫:晝夜溫差大就需要捂一捂

研究表明,對於孩子、老人等需要春捂的人們來講,15°C可以看做「捂不捂」的臨界溫度。

也就是說,當氣溫持續在15°C以上,且相對開始穩定的時候,就不需要捂了。反之,持續氣溫低於15°C,還是趕緊「捂」起來吧!

另外,晝夜溫差大於8°C,也是「捂不捂」的一個標準。

一天內的最高溫度和最低溫度差別大,孩子卻不會自覺地增減衣服,所以,該捂就要捂。

3、時長:溫度恆定,多捂一周左右未嘗不可

春天的魅力還在於,前一天春風送暖百花盛開;後一天就會寒流涌動蕭瑟風中。所以,氣溫變冷時增加衣服,在氣溫緩步回升的時候,不要貿然、立即脫掉。否則就只能是「天寒多加衣」,而不是「春捂」的效果了。

所以,氣溫回升後,再捂上7天左右,對於體弱的孩子和老人來講,才是一個身體機能逐步接受換季並隨之適應的過程。

4、春捂的重點:背部、腹部和足底

寶寶的背部出汗與否,是衡量寶寶穿衣正確與否的標準。媽媽可以使用「二指禪」或「一陽指」,快速地掃一下寶寶的背部,如果汗津津,穿多了;如果冰涼涼的,快加衣服。

寶寶的腹部保暖,關係到脾胃,因為脾胃功能不好,所以冷空氣一旦刺激到,就會肚子不舒服地疼。

寶寶的小腳丫保溫,是因為寒從腳起,足底的神經末梢非常豐富,對外界很是敏感。小腳丫暖和了,整個人就會舒服起來。

「春捂」的誤區

春捂不是用不變的「捂」來應對萬變的「天」。有些爸爸媽媽把「春捂」當做至理名言,整個春天都把孩子裹得嚴嚴實實,生怕一不留神凍著了。

實際上,隨時為寶寶增減衣物,才是正確的選擇。為寶寶穿透氣性好、寬鬆、合適運動、方便穿脫的衣服。若是寶寶去幼兒園,就隨身帶一件馬甲。

當寶寶運動的時候,很容易滿身大汗,千萬別一看出汗就立即脫衣服;這樣最容易讓寶寶生病。應該先讓孩子靜下來,擦乾汗水晾一晾再說。

「先捂後脫」比「先脫後捂」更容易讓寶寶生病哦!

春天到,萬物生髮。

對於寶寶來講也是同樣的道理。春風拂面,吹面不寒,讓寶寶也會感到分外的舒服;戶外奼紫嫣紅,百花盛開,對寶寶來講也是非常美的視覺盛宴。

所以,這個春天裡,堅持讓寶寶早睡早起,適量運動,呼吸新鮮的空氣,奔跑於大自然中,健康快樂的生活,愉悅幸福地成長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2513ba80e2e9ac3fabd8006359e00b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