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系精讀中國史連載297,《清朝史話》連載03,歡迎收看。
撫順、清河之役後,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天命四年)正月,努爾哈赤親率大軍征討葉赫,克其大、小屯寨二十多個。葉赫一向最得明廷支持,如今立即報告。
明廷原來聽說撫、清皆陷,已叫兵部左侍郎楊鎬為遼東經略,起用前山海關總兵杜松、廢將李如柏等大舉討伐努爾哈赤。如今,接到葉赫報告,日夜發紅旗催楊鎬等進兵;還調了福建、浙江、陝西、四川、甘肅等省主、客兵馳 遼,「期滅此奴(指努爾哈赤),以雪敗亡之恥」。
楊鎬住瀋陽,命眾將分四路進攻,務必拿下赫圖阿拉城:左翼北路,總兵馬林,自開原出靖安堡攻其北;左翼中路,總兵杜松,出撫順關攻其西;右翼中路,總兵李如柏,從清河、鴉鶻關攻其南;右翼南路,總兵劉綎,從寬甸出涼馬佃攻其東南。
四路軍兵88000餘人(號稱47萬),長驅直進,大有掃庭犁穴之概, 十分輕敵。尤其那杜松,更是個酗酒使令,不聽文臣節制、平生總以身多刀瘢自誇於人的莽夫,他帶了三萬人馬,2月29日出撫順關,3月1日結大營於薩爾滸山之上,然後自率10000人去攻打界藩山。
界藩山上,早有後金騎兵四百、築城夫役15000人,據吉林崖拒戰,明軍四面圍攻,不能得手。而努爾哈赤親率的大軍卻直奔杜松安在薩爾滸山的大營而來。
原來,當努爾哈赤聞知明軍四路進擊之時,立即採用了李永芳「憑你幾路來,我只一路去」的建議,將八旗兵的全部主力60000餘人,傾注到了杜松一支明軍的方向。
努爾哈赤到了界藩山之東,命代善、皇太極二旗兵馬增援界藩守軍,自率其餘六旗45000餘人猛攻薩爾滸大營。大營中,只有監軍張銓和一些偏俾末將,全靠著槍、炮等火器御守。剛一接戰,天氣突變,昏暗得幾乎咫尺不見,明軍只好點著火炬守山,金兵從暗處仰攻,借柳林以避火器,因而,很快戰勝了明軍,拿下了薩爾滸山的大營,然後迅速合兵回救吉林崖。
在吉林崖山腰與後金騎兵、夫役相持的杜松軍,先是遭到渡過渾河上山殺來的代善和皇太極的夾攻,現在不僅接到大營的敗報,而且又見努爾哈赤率六旗大軍統統殺來,不禁銳氣大挫,結果被打得落花流水。杜松和王宣、趙夢麟等將官,全部陣亡;部卒更是屍橫山野,血流成渠,剩下不多的餘眾,狂奔了20里,到舒欽山天色已黑,方才止住。
解決了明軍左翼中路的第二天,即3月2日,努爾哈赤立即向開原馬林一路發起攻擊。馬林聞杜松敗,便布守於尚間崖,環營掘壕,壕外前列火器、後布騎兵,分派潘宗顏一軍守斐芬山,派龔念遂一軍守斡渾鄂謨,各距數里,皆列大車拒騎突。
努爾哈赤先集中全力破龔念遂軍,又前後夾擊攻破尚間崖,拒者盡死,葉赫兵盡逃,馬林僅以身免。
尚間崖破後,後金軍下馬仰攻斐芬山,潘軍盡覆。明朝的左翼北路大軍,也在一天之內被全殲了。
南路明軍,由劉綎領著,出寬甸口、進棟鄂路,一路穩紮穩打,打到離赫圖阿拉只有五十里的腹地,只候朝鮮援兵會合齊進了。
努爾哈赤一面急調兵回守,一面巧派後金兵持杜松令箭,喬裝入劉營,說杜松已勝,杜軍已逼赫城,催劉速進。路窄,劉乃分兵為四,自率前軍進入阿布達里崗,皇太極居高擊下,代善兵假冒杜松軍旗幟衣甲詐入劉營夾攻。劉綎力戰而死,余軍隨被瓦解。
楊鎬聞三路皆敗,急令右翼中路李如柏軍歸。
這樣,五六日之內,明軍三路慘敗,文武將吏死了300多人,軍士被殲45000餘人。薩爾滸一戰,極大地削弱了明朝邊兵的實力,充分地暴露了明朝「上下隔閡、皂白多混,所養非所用,所用非所養」的致命弱點,奠定了後金漸強漸勝的基礎,堪稱是滿清(後金)的立國之戰。
從此, 後金眼裡更無明朝,6月攻下開原,7月拿下鐵嶺,8月統一了葉赫。明廷漸漸只有招架之功,而無還手之力了。
薩爾滸戰後,朝廷用熊廷弼為遼東經略。廷弼赴任後,斬逃將、收流民、繕守具、簡士馬、肅軍令,不浪戰,分兵把守魂陽、清河、撫順、柴河、三岔諸口,又畫三方布置之策:以廣寧巡撫統陸軍,以天津、登萊兩巡撫統海軍,使後金不敢輕動者年余。
然而不久,熊廷弼被章劾罷官,袁應泰代為遼東經略。努爾哈赤乘機於天啟元年(1621年,天命六年)進攻瀋陽。總兵賀世賢、尤世功等扼守瀋陽城,環城掘壕數重,列有巨炮,繞有牆柵,守備十分有利。無奈賀世賢有勇無謀,又好酗酒、好衝動。
努爾哈赤抓住他的弱點,派偵騎挑戰,佯敗誘而伏擊。賀世賢回退,壕梁已被後金軍砍斷,不得入城,身中十四箭而死;尤世功引兵救援,也被殺死,瀋陽遂告失陷。
努爾哈赤攻克瀋陽之後五天,率全部人馬南攻遼東首府遼陽。
袁應泰聞警,集中各軍死守,並決太子河引水灌壕護城,環城還列槍炮三層,連發不已。
努爾哈赤先令掘閘口,後令奪橋進擊東門外明兵,而後揮軍冒槍炮、火箭、火罐登城,突入西城。袁應泰督戰於城東北鎮遠樓,見城破,舉火自焚而死。於是,遼陽及河東三河堡等五十寨、古城、新甸、寬甸、永甸、長甸、海州等七十餘地皆失。
後金占了遼河以東全部地區,便進一步向遼西地區進攻了。
袁應泰死後,明熹宗以薛國用代經略,薛病不任事,復起用熊廷弼。熊廷弼主張集中兵力防守,跟好吹牛的廣寧巡撫王化貞意見不合,兵部尚書張鳴鶴、首輔葉向高等奏請撤熊,議還未決,後金兵已進攻遼西了。
天啟二年(1622年,天命七年)初,後金軍攻西平堡,王化貞派孫得功迎戰,孫早與李永芳謀降,戰時高喊「敗、敗」,遂使士兵大潰,後金輕而易舉地得了廣寧、義州等地。王化貞僅以二仆跟從西走,到大凌河遇見熊廷弼,痛哭流涕,而後,不得不退入山海關。